家校合作视角的小学德育教育研究
2017-09-15彭巧贤
彭巧贤
【摘要】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小学德育的改革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家校合作越来越多地走进公众的视野。怎样开展家校合作,家校合作中存在哪些问题,怎样实现德育共育,让学生在健康温馨的环境中成长,一直是我们探讨研究的话题。
【关键词】家校合作 小学德育 德育共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0-0228-02
孩子是家长的复印件,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良好的“家风”正深刻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小学阶段是各种观念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尤为重要。家庭和学校若能共同担负起德育的职责,无疑能更好地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家校合作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在合作过程中有成绩也有不足。那么家校合作还存在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才能更好地推动家校合作之路,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家校合作视角的小学德育教育研究。
一、小学德育教育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家长要主动参与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此观点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优劣势之上的。小学阶段是孩子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家长的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孩子;另一方面在当今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家庭教育能够实现一对一针对性的教育,其效果更佳明显,一个拥有良好教育的家庭更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的优秀言行会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同時这种家长权威也是比较大的教育理论力量。家庭教育的劣势在于:一方面随着学生的成长,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会越来越弱,独立性逐步增强,会厌烦父母的管束。另一方面随着青春期的特殊经历,会越来越渴望父母的理解,对父母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实现共赢。
二、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家校合作过程中存在双方地位不平等。因传统观念里学校教育才是主体,家庭教育只是配合。那么教师会“居高临下”地要求家长作出各种各样的配合,充分展示其自身的权威,甚至家长也成了被教育的对象;而家长作为被动接受的一方则没有话语权,无法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充分表达自身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双方在配合当中,尤其是孩子犯错误时,学校指责家长没有尽到义务和职责,家长在埋怨的同时会全权为孩子的错误买单。此时,双方很难达到观点一致,更不用说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2.家校合作过程中存在双方互不信任。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各路媒体对个别教师失信事件的报道让家长失去信心。另一方面学校教师也对家长过于娇惯孩子的行为表示不满,对于一些事情甚至出现不敢管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很难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3.小学家校合作沟通的方式比较传统。虽然有微信群、QQ群,但仍然会以家长会为主,家长会时间短、且针对学习为主,很少谈及学生的道德教育。同时由于家长对小学生日常表现与学校沟通不及时,学校教师也很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三、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家校合作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是一个建设性的合作模式,但是基于以上各种问题,很难全面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学校和家长要实现有效合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努力,共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充分提高双方认知,建立中间协调、沟通机构。如家委会、家校联合行动委员会等,使双方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家委会由家长推选出代表,家校联合行动委员会也是由双方共同推选出代表,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有建设性的工作如:课程指导、安全防卫、社会实践等方面工作中,让家长们集思广益,共同想办法,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共同执行并妥善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向前发展。
2.德育教育的课程因其特殊性,可由较高素质的家长和校方共同设置,这样使家长也参与其中,具有充分的发言权,让小学生的日常德育情况与学校德育工作挂钩,成为期末德育成绩的一部分,避免双方在德育工作中的不平等地位,也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目的。
3.积极探索家校合作的多种模式,营造良好氛围。利用现代通信增强家长和老师的感情,增加沟通的频率和效率,达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共同观念,赢得双方的理解和支持。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有效的沟通,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也让教师参与到学生德育教育的家庭部分,双方都及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总之,家校合作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还有一些不足需要改进,在今后的家校合作中,需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支持,明晰目标,共同推动家校合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06.
[2]杨洁.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学家长教育的对策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