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象,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2017-09-15刘燕玲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0期
关键词:读写个性意境

刘燕玲

【摘要】想象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创新思维、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想象,让文本对话更自然;让古诗意境更美感;让读写结合更紧密;让学生个性更彰显。想象顺应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步发展,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想象 文本 意境 读写 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0-0147-02

想象是会飞的思维,是灵动的情感,是张扬的童真。

想象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创新思维、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

《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由此可见,想象的重要性。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处在创造性想象能力发展的最佳期,他们常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因此,语文课堂中积极引导想象,正是顺应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这必将促进他们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步发展,更主要的是,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一、想象,让文本对话更自然

阅读教学中,为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理解相应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设身处地,通过角色替代进行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产生共鸣。如《丑小鸭》一文的教学中,在教学丑小鸭的几次磨难中,我有意识的设计了三个侧重点不同的讨论点来引发学生的想象,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问孩子们:“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嘲笑他,连妈妈也不太喜欢他,丑小鸭心里会怎么想?”在孩子们读完第四自然段后,我又问:“读了这一段,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引导孩子们设身处地地想象当时的情景,去想象丑小鸭的心情,去想象丑小鸭当时那种孤独的境遇。在读完第五自然段时,我动情地说:“面对昏倒在冰湖上的丑小鸭,如果你就在他身边,你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的心显然被深深打动了,他们有的大声鼓励丑小鸭要坚强,有的说要把丑小鸭抱在怀里带回家,有的替丑小鸭愤慨和不平。

感性化的讨论点燃了孩子们的想象,触动了孩子们的情感,让孩子们在想象中走进课文,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二、想象,让古诗意境更美感

古诗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厚重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精神力量的不竭之源。古诗讲究吟诵,但古诗语言高度凝练,字数有限,要把短短的几行诗句韵味读出来,美感读出来,从而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就必须挖掘古诗中的艺术空白,启迪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去领悟品味无穷韵味。如《宿新市徐公店》,诗描绘的是一幅儿童扑蝶图。诗的后二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全诗的中心画面,体现了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衬托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教学中,应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中没有描绘出来而生活中存在的声音、动作想象出来丰富画面。例如,学生想象儿童的动作:儿童手持扇子,快步奔跑,追捕上下翻飞的蝴蝶,蝴蝶落在篱笆上,屏息轻步,举扇猛扑。想象儿童语言,儿童盯着飞舞的蝴蝶,嬉笑着,叫嚷着:“小精灵,哪里逃!”想象儿童心理:蝴蝶飞入菜花中,黄色的蝴蝶与黄色的菜花没法分辨,儿童骤然止步,一脸无奈。此时,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朗读时,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欢快、活泼的语气,与诗人一起感受村童扑蝴蝶的乐趣。

三、想象,让读写结合更紧密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旨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的本色,也是寻求语文味的本真。不少三年级的学生在识字学词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认为课文一看就懂,但往往浮于文本表面,在阅读策略和更深层的阅读能力上有所欠缺,因此,就必须切实地研究“课文怎么写”和“为什么这么写”。

在执教《海底世界》品读海底动物声音这一环节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海底动物正在窃窃私语,谁能用朗读把他们的声音表现出来。

出示: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

指名读,师指导读出“窃窃私语”。

师:海底只有这四种声音吗?你从哪里知道?(省略号)你真会读书,还知道通过标点符号来学习,让我们来想象一下,海底动物还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这可是需要用特制的水中听音器才能听到的,潜水员们,让我们再次潜入海底,静静聆听,你们能用有的像……有的像……来和大家分享吗?

(出示: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______,有的像_______,有的像______,有的像_______……)

(指名说)

师:同学们,我听到这些声音,就用文字写下了,大家看。

(出示:有的像蜜蜂叫,有的像小鸟叫,有的像小狗叫,有的像人打呼噜……)

学生看

师:再看看这段,你觉得那一段写得更好!

(原文出示: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

生1:第二段写得好,第二段有象声词读起来特别好听。

生2:我觉得第二段写得好,因为第二段有象声词,读起来特别生动、形象,而第一段感觉硬邦邦的。

师:生动是因为用上了什么词?(生:模仿声音的拟声词)。xx和xx真棒,我在写作方面,还要向你们多请教,不仅教会了我,相信也教会了大家,你看在写海底动物的时候,如果把它写得像人一样窃窃私语,再加上适当的拟声词,就能让我们如闻其声。

在以上教学中,我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學生展开想象,进行仿写,比较句子,让学生在想象、品读、比较中发现并掌握语言表达的特点,初步体会到写法的奥妙,实现了“语文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

四、想象,让学生个性更彰显

空白,是作者有意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读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语文课上,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作品“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如,有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17课《第一朵杏花》是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补白,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文中有一段爷爷与孩子的对话:

孩子: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什么事情啊?

孩子: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什么时候?

孩子:刚才。

竺爷爷:是第一朵吗?

孩子:是。

对话看似平淡无奇,却隐含着豐富的潜台词,留给读者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时,该师要求学生想象补白对话中人物神情、动作,以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感悟和积累。

步骤如下:

一是美读:让学生一边读,一边联系上下文展开联想和想象,思考文中人物应具有神情、动作。

二是表演:小组成员一同分角色表演,这是学生参与作品再创造、激发创作灵感的有效形式。学生既是演员,又是导演,他们在一起无拘无束地畅谈心得,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感悟,并在表演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三是揣摩:学生将自己补充的词语放到课文段落中体会揣摩,看其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一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点评等方式来感悟用得精妙传神的词语,以体会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

开放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答案远远超过了听课者的想象,其立意之新、用词之准更是教参中提供的答案所不能比拟的。现选摘如下:

孩子边跑便叫喊,急切的语气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亲切地抚摸着孩子的头:“什么事情啊?”

孩子用手指着院墙外边,高兴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激动地问,声音竟有点发颤:“什么时候?”

孩子脱口而出:“刚才。”

竺爷爷伸出以一根手指,认真地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用力地点点头,“是”

试想一下,学生在类似这样填补“空白”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会有多少收获。我想:在课堂上,教师不妨多给学生一些想象的空间,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自我解读、自我感悟,尊重他们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样的语文课堂将是充满个性和生命活力的。

猜你喜欢

读写个性意境
春色满园
中学语文教学注重课内外读写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古诗诵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有效的“读写”习惯培养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初探
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索
语言表达重“个性”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一朵花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