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角度浅谈提高毕业班出勤率
2017-09-15陈伟李少彦李东雁
陈伟 李少彦 李东雁
【摘要】高校毕业班课堂出勤率低已成为普遍又严重的现实问题。本文以我校毕业班课程专项督查情况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和实地访谈,从学生、课程和教师三个维度探讨了造成毕业班出勤率低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0-0095-02
毕业学年是本科教育中重要的一年。毕业班课程以专业课为主,尤其是必修课,具有起点高、综合性强等特点,高质量地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将为大学生逐步成长为高层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通过修改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学生评教等多种手段,较大幅度地推动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具体到毕业班时仍有一定差距,其中出勤率低是拉低教学质量的头号原因。
一、毕业班课堂出勤率情况检查结果
为全面了解毕业班教学现状,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校教学督导组在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开展了毕业班课程专项督查。督查针对2013级在进行的课程,覆盖全校11个学院,督导组累计听课112人次208学时,涉及毕业班学生4500余人次。
统计数据显示,毕业班学生理论课出勤率为71.8%,实践课出勤率为49.1%,其中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综合出勤率最高,达到81%,理学院综合出勤率最低,仅为35%。若考虑大部分迟到学生是因其他同学察觉到督导组后特意叫来的因素,则图1中三个学院的日常出勤率可能都低于50%。
二、课程和教学对毕业班出勤率的影响分析
国内以往研究[1-3]通常笼统地将毕业班出勤率低归结为就业压力大、思想倦怠、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原因,鲜少用比较的方法详细分析出勤率差的具体原因。本部分笔者将在掌握出勤率的基础上,从课程和教学角度细分研究差异化现象,探究造成出勤率低的原因。
针对不同学院出勤率的巨大差异,我们调取了不同类型课程的出勤情况,分析表明:应用型课程课堂出勤率普遍高于理论型课程(参见表1)。
不符合这一规律的“黑天鹅”引起了我们的格外关注:部分看起来相当有吸引力的应用型课程(如社会保障学、连锁经营管理等)出勤率率仅在40%左右,远低于应用型课程的平均出勤水平;同时,部分看似枯燥的理论型课程,如计算机语言学导论、数据库原理与程序设计等,出勤率却超过90%。
同一拨学生,在规章制度、管理程序和考核方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面对同样性质的不同课程时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偏好差异?笔者将研究重点从“学”转移到了“教”,查阅了高、低出勤率课堂的听课记录,就其中的“黑天鹅”课堂访谈了教学督导组听课老师的听课感悟,并请高出勤率课堂老师介绍了吸引学生到课学习的教学经验。
1.应用型课程对毕业班学生更有吸引力
一方面,因为语言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类专业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能较好地将大学生过去几年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关联起来,符合毕业班学生想了解社会、掌握实用技能的需求。以《内部审计》课程为例,该课程注重方法、体系和过程管控的传授,能将学生过去几年学到的统计、会计、财务等基础知识通过实际案例予以融会贯通,可以加深学生对审计实务的全面了解,这对即将走上审计战线的学子自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实际听课中,授课老师以巨人公司为例,讲述了企业战略与经营目标的确定、风险控制与监督、内部控制的启示与反思、舞弊审计等,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案例剖析,踊跃发言,老师点评进一步启发学生更深入思考,课堂气氛活跃。当次课应到33人,实到27人,没有迟到现象。据悉,该课程深受同学们欢迎,平日出勤率比该次课更高。
另一方面,理论型课程学习难道较高,需要学生更多地思考、钻研,但处于就业和考研重压下的毕业班学生普遍存在心浮气躁的现象,同时对这类课程未来的实用性存疑,很难深度投入。
2.理论结合实际是增强课程吸引力的关键
工学、理学类学科深厚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支持,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可以为毕业生未来从事专业领域内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因此理论学习仍是毕业班必不可少的。但受认知观的限制,短视的毕业班学生通常会认为这些课程既难学又学而无用。理论型课程如何提高出勤率、提升教学质量?高出勤率的理论课程教学经验可为我们提供参考。
专业课教学首先是要教学生有用的东西,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应能抓重点,利用有限的时间,传授真正有用的东西;二是通过适当的教学“包装”,引领学生去了解和认识课程的实用性。以单片机、数字信号处理等芯片类课程为例,如果按教材的内容编排,按顺序从器件、CPU内部、控制单元、总线讲起,逐步讲到芯片应用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只有32学时甚至更少学时的课程来讲,这些内容占用了大量时间,足以在课程一开始抹去学生所有的学习热情,学生听了几节课还在疑惑这东西是干什么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授课老师可以首先构建出课程的理论体系框架和应用模式,带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全局观,再通过芯片应用切入,以引脚、地址寄存器(AR)、代码编写、软件运行环境等学生简单了解的信息入手,有所取舍地适时调动所涉及的理论基础知识点,形成以应用为触发点、理论知识互相关联的网状知识传授体系,支撑学生快速掌握課程本质。再如,《运筹学与控制论》也是理论型很强的课程,教学中的非线性模型、数值模拟、混沌控制等内容深奥,学生短时间难以理解,但每个理论都有对应的应用场景,教师在安排授课计划时可以将理论内容与学生们日常接触的电梯运行控制、铁路运行调度、航空管制等现象结合起来,公布大致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了解必须要认真、连续地听课才能掌握这些理论工具,主观上提升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反观部分低出勤率的应用型课程,授课老师或照本宣科,或讲课缺乏条理性,或案例堆砌但与课程联系不密切,理论深度不够等,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产生逃课情绪。
3.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不可或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际教学中,必须要保持教学内容与先进技术同步,才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我校历年主讲《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的优秀教师畅谈经验时特别强调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重要性:2005年前后,对学生来讲,汽车还是个很先进的技术,甚至有许多男生把收集汽车模型,了解汽车性能当成一种爱好,当时讲嵌入式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时,只要讲ABS、讲安全气囊、讲倒车雷达的基本原理,就能与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到2010年以后,许多学生家里都有汽车了,能明显的发现,单纯讲汽车已经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了,需要结合汽车更新的嵌入式技术、结合热点,例如酒精测试、汽车配备的两把钥匙、座椅自动调节系统等去讲解;再到现在部分学生都自己开车上学,对车的性能非常了解了,这时可以增加电子眼是如何抓拍闯红灯的、自动泊车、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等。这些常备常新的教学内容是当时学生经常会接触到的,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配合适当的教学方式,就能系统地引导学生持续投入学习。
4.适当监管是必要的辅助手段
学校相关学籍管理中规定:一学期内无故缺课累计达到该课程教学时数三分之一的,完成平时左右未达到规定作业量三分之二的,应取消考试资格。但实际执行中,有的教师顾虑管理太严格了会影响学生的评教成绩等原因,而疏于课堂管理,上课不考勤,考前划重点、送分数的现象。长此以往,“那个老师不管出勤”、“他的课上不上都一样”,学生们自然也就没有了上课的积极性,以至于有的学生不考研也不找工作,宁愿在寝室睡觉,也不去上课。本次教学督导中就发现,同一学院、授课质量差不多的课程,任课教师管得严、点名互动多的课程,上课人数明显增多。
三、从课程和教学角度提高毕业班出勤率的建议
针对大学生出勤率低的问题, 国内专家和学者从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完善专业培养模式、实行弹性学分制等视角提出了对策性建议。根据本文分析,从毕业班学生的本质需求出发、提升教学内容质量、创新教学及考评方法将有效提升毕业班的出勤率。
1.优化课程配置,满足毕业生综合发展需求
应用型课程更有吸引力的背后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实用性要求。但考虑到社会需求的趋利性和短视性,对学生和社会发展负责任的教学研究型高校不会以“实用”作为开课的第一标准,仍然会围绕完整的专业培养体系进行课程配置。具体而言,高校首先要坚持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使毕业生形成与社会需求一致的学术素养, 为从事专业领域内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其次,适当提高毕业班应用型课程的比例,将传授理论知识与传授实用技能有机结合,满足大学生向有用的社会工作者过渡的迫切需求。
通过优化课程配置,将毕业班课程打造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综合能力培养工程,从自主能动性方面提高学生出勤率。
2.活化教学内容,提升课堂吸引力
對于必须开设的深度高、综合性强的专业课,向学生传递课程有用、有趣的信号至关重要。一方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尽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感知相结合,从学生容易理解的现象入手,以现象为触发点逐步引入整个理论知识体系,增强课堂吸引力的同时,使毕业生对专业形成科学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考虑到毕业班学生的心态,课堂讲授内容要侧重课程重点,将核心和重点内容讲透,对于非核心内容或重复部分可让学生自学,再通过围绕核心知识点的自学作业、讨论互动等方式,启发学生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此外,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时,要特别注意及时更新案例教学内容,保持课程对当前学生的鲜活性和吸引力。
活化教学内容对授课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要对本学科基础体系有深刻的理解,以便教学中融会贯通;要积极参加科研工作,扩大自己的视野和实际应用能力,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还要关注学科前沿进展,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帮助学生与社会前沿更好地接轨。
3.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出勤考核约束
首先应提高现行教学评价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客观性, 为教师严格课堂出勤管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提供制度保障。建议充分利用每年的教学督导检查机制,将教学督导组的授课质量抽查和考核结果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一种是以教学督导组专业的考评结果为主,以学生评教打分为辅综合打分;另一种是以学生评价打分结果为主,增设异议复审制度,当教师对因考勤等问题导致的低分有异议时,可申请教学督导组专业考核或根据提交的出勤记录等资料对考核结果进行调整。在解除教师对评教制度顾虑的基础上,要求教师严格按规定执行考勤、作业检查等教学管理制度。此外,课堂灵活的讨论、点名互动、答题得分等方式,都可以作为侧面激励学生出勤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大洋,卢秋婷. 高校毕业班管理问题探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4, 31(2): 114-116.
[2] 慈玉生,吴丽娜. 毕业班教学问题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 2012, 21(4): 78-80.
[3]江春冬,张萍. 关于高校毕业班课堂现象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7,1,150-152.
作者简介:陈伟(1981-)男,汉族,江西九江人,硕士学位,职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本篇论文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5年度教学改革立项资助(项目号:2015JGYB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