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汉乐府民歌中悲剧女性形象的分析
2017-09-15陈亚丹
【摘要】在两汉乐府民歌中,出现了一些具有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上山采蘼芜》中的弃妇、《白头吟》中的女主人公等。造成这些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主要包括自卑顺从的性格、封建家长制及封建女德的约束等。
【关键词】两汉乐府民歌;悲剧;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76 【文献标识码】A
“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虽然体现了人生的黑暗面,却以社会现实引起了后人的同情和共鸣。大多数两汉乐府民歌是劳动人民创作出来的,反映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两汉乐府有悲壮慷慨、高亢苍凉、清峻明切的倾向,悲歌哀曲特别著称”,尤其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悲剧女性形象。
一、悲劇女性形象分析
在汉乐府民歌所塑造的悲剧女性形象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上山采蘼芜》中的弃妇、《白头吟》中的女主人公、《妇病行》中的病妇等。
(一)《孔雀东南飞》中勤劳善良、忠贞不渝的刘兰芝
刘兰芝堪称是古典文学作品中具有光辉形象的女子之一。她内外兼修,谨守妇道,对爱情忠贞不渝。从刘兰芝身上,“卫道者们看到的是‘礼义未至,是‘未闻孝道,我们所看到的是人格的尊严和不可侮,是对封建权威的蔑视和反抗”。面对外在压力对爱情的阻挠,即使被迫妥协于封建家长的势利专制,兰芝依旧选择了捍卫尊严,守护爱情。
(二)《上山采蘼芜》中通情达理、隐忍不发的弃妇
《上山采蘼芜》中的弃妇被休弃后偶遇故夫,既没有怒斥男子的三心二意,也未倾诉内心的痛苦,而是通情达理,隐忍不发,尽管她端庄贤淑、勤劳能干,却也未能摆脱被弃的命运。
(三)《白头吟》中毅然决绝、爱憎分明的女子
尽管汉乐府民歌中有不少的弃妇和怨女在遭受着封建礼教的迫害,但也存在一些美好的女性形象。例如《白头吟》中以“忠贞爱情”为标准寻真心人的女子,听闻男子怀有二心,果断选择自尊自爱。这一点比《有所思》有进步之处,《有所思》中的女子得闻男子变心后,由爱得真挚热烈到恨得果断坚决,但又带有不彻底的洒脱,担心兄嫂知道自己的私事,相对而言,《白头吟》中女子的人格更为独立。
此外,还有《上邪》中对着悠悠苍天发出了五桩誓愿的女子;《东门行》中饱受饥寒折磨、善良温顺的苦难妇人;《塘上行》中因毫发小事被众人离间而导致被弃的无辜妇女等。
二、悲剧原因分析
对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悲剧命运背后的原因,笔者将从人物性格、封建家长制度、封建道德的约束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自卑顺从的性格
《诗经》里的绝大多数女性有着率真大胆、泼辣豁达的性格,而汉乐府民歌中的女子胆怯犹豫,逆来顺受,完全被束缚在礼教之中,性格逐渐内化为顺从自卑。
比如《艳歌行》中为外来游子缝补衣服,却遭到丈夫的猜忌的女房东,《上山采蘼芜》中竟需跪着问候故夫的弃妇,让人不得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即使是《孔雀东南飞》中坚强忠贞的刘兰芝,实际上也屈服于封建家长的淫威,答应了太守的求婚,即使《上邪》中的女主人公发出了炽热的爱情呐喊,却也未能得到男子的回应。因此,女子想要摆脱丈夫和封建家长的束缚,首先必须要从性格上坚强独立起来。
(二)封建家长制
在汉朝社会,女性的婚姻由封建家长操纵。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男女较为融洽自由的相处方式,比如《郑风·女曰鸡鸣》中夫妇欢乐和谐的生活,《郑风·野有蔓草》中男女的美好邂逅,《秦风·蒹葭》中男子对女子的执着追求。而两汉乐府民歌中的爱情,要么男子始乱终弃、怀有二心,要么两情相悦,遭受封建家长阻挠。
如《孔雀东南飞》,从兰芝出嫁时嫁妆的种类和贵重程度可以看出,并不是等级差距导致刘兰芝和焦仲卿二人不能厮守终生。“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没身不衰”,即不管儿子是否对妻子有感情,只要公婆喜欢,他们的婚姻关系就可以维持。刘兰芝从小接受的是“从一而终”的教育,现实中却被封建家长逼迫改嫁。情感上的矛盾和痛苦,使她最终为守护爱情走向毁灭,这是情与礼难以两全的必然结局。
(三)封建女德
两汉乐府诗虽没有明确约束女行的法令,却对女性贞洁行为给予褒奖,这在客观上使封建女德深入人心。比如《塘上行》和《艳歌行》,女子无端遭受男子猜忌,却依旧怨而不怒,她们在日常生活中早已习以为常。当然,汉乐府民歌中对忠贞不贰的爱情是值得肯定的。又如《陌上桑》中罗敷夸耀夫婿,委婉讽刺使君蛮横丑恶的嘴脸,实际上也是对从一而终贞洁品行的肯定。再如《上山采蘼芜》,虽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批判,却是建立在女性贞洁的基础上的。
除此之外,女性自身经济地位的低下也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原因。两汉时期,处于弱势群体的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没有能力抗拒身边的束缚,大多把幸福寄托在男子身上,委曲求全换来的却是男子的负心。
三、小结
从《上邪》中发出震天撼地的呼喊却没有得到男性回应的那个女子,到《有所思》中惊闻对方有二心便将礼物撕毁烧掉的痴情女,再到《上山采蘼芜》中辛苦劳动、跪地询问新妇现状的弃妇,这其中蕴含了多少精神上的痛苦!汉乐府民歌中的悲剧女性,让我们同情叹息。
参考文献
[1]罗念生译.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
[2]张永鑫.汉乐府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3]薛麒麒.从《列女传》到《烈女传》??——兼论汉唐妇女地位的变迁[J].益阳师专学报,1991(12).
[4]冯国超.礼记(增补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陈亚丹,女,1995年生,河南省驻马店市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