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

2017-09-15孙丽萍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7期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

孙丽萍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通过构建城市和农村两部门的生产函数,来阐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理论逻辑。为分析社会总产品在城乡两部门的分配情况,进一步构建了城市和农村的社会福利函数,通过对我国经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描绘出我国城乡社会福利水平随效率提高而演进的路径。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 生产函数 社会福利函数

本文根据内生增长理论,构建城市和农村两部门的生产函数,从城乡两部门的产出差异来分析城乡收入差异,进一步从福利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进行实证检验。

城市和农村两部门的生产函数构建

本文通过借鉴已有的研究(McCombie,1927;孙恒丰,1985;陈宗胜,1994;周云波,2009;周焯华,2000),构建城市和农村两部门的生产函数。

r表示农村,u表示城市,Y(t)、K(t)和L(t)分别为t年的总产出、资本和劳动的投入,α、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A(t)为TPF。假设不考虑技术进步,规模报酬不变。

根据理论模型得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异的理论逻辑:城乡生产率水平差异→城乡资本配置效率差异→城乡人均资本形成差异→城乡人均产出差异→城乡人均收入水平差异。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本文发现在我国经济增长的初始阶段,由于城市和农村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资本在城乡之间的配置效率不同,资本的趋利性使得资本由农村不断向城市转移。但由于城市和农村人均资本存量初始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城乡人均产出差异,进而使得人均收入水平存在差异。随着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资本存在循环累积的因果效应,城市人均资本积累速度远大于农村积累速度,导致城乡人均产出差异扩大。

城市和农村两部门的社会福利函数构建

我国城市和农村生产率水平的差异,资本在城乡之间的配置效应不同,使得城市和农村人均产出存在差异,这在实践层面导致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是由于城乡之间期望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向城市流动,并通过在城市务工获得更高工资收入,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消减二元结构;二是农村大量富裕农民携财富进城定居,使得农村资本回流城市,最终导致农村资本积累不足,使得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自20世纪90年代起,经济学家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较为关注,因此促成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视。政府在再分配领域逐渐加大对农村政策的扶持力度,采取加大农村基础实施投入、建设新农村、取消农业税、健全农村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是否较大改善城乡收入分配,城乡收入分配是否沿着帕累托改进路径渐进改善,还有待于实证检验。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和农村两部门的社会福利函数,分析社会总产品在城乡两部门的分配,进而探讨帕累托改进情况。

由于社会总产品在一定时间内既定,社会福利总量在一定时间内也是既定的,若整个社会只由农村和城市两部门组成的简单“社会”,则将既定产出在两部门之间进行分配,假设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其福利的增加对社会总福利的贡献都是一样的,则可以建立加法型社会福利函数:

城乡社会福利水平的实证检验

(一)我国社会福利总水平的变化及城乡分解

根据公式(12)、(13)和(14)分别计算得到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社会福利水平及比重如表1所示。从1989年至2009年,我国社会福利水平呈现逐年提高趋势,社会福利总水平提升15.81倍。具体分为两个阶段,从1989到2000年,提升4.5倍,年均增长幅度为40.91%,处于提升较快的阶段;2000年至2009年,社会福利水平提升3.44倍,年均增长幅度为38.29%,增长幅度趋缓。从城乡两部门看,城镇居民社会福利水平占比较高,达到70%以上,提高速度较快;农村居民社会福利水平占比较低,低于30%,且其福利水平提高速度相对较缓慢,从1989年到2009年城乡福利比从2.71提高到4.02(见图1)。

(二)城市和农村居民社会福利水平的帕累托改进

如何在效率和公平之间进行权衡,找到二者在不同条件下的最优组合,是经济学家历来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启动渐进式市场化改革,经济效率不断提高,资源配置不断得到优化,产出水平大幅增长,但效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公平得到促进。我国城乡社会福利水平演进路径如图2所示,用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假定社会福利函数为加法型,随产出的增加,社会福利水平将逐步提高,线性的社会福利函数将不断向外平移,以1989、1993、1997、2004和2009年福利水平为例,W表示福利水平,则存在W1Wr。

从A点向B点运动,分配随效率提高而有所恶化。从1989年到1993年,经济状态从点A向点B移动,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均有了提高,但增进的社会福利绝大部分由城镇居民获得,农村居民的处境没有绝对的下降,却有了相对的下降。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点A上,城乡居民社会福利水平占比分别为73.08和26.92,当点A运动到点B时,城乡居民社会福利水平占比变化为77.19和22.81,增进的社会福利中,城镇居民得到的份额相对较多。由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本来就远高于农村居民,加之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加剧,使得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89年到1993年城乡收入比从2.28扩大到2.82,与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的实际相吻合。

从B点向C点运动,分配随效率提高而改善。从1993年到1997年,经济状态从点B向点C移动,表明社会福利状况随着效率提高而得到改善。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均有了提高,但增进的社会福利的绝大部分由农村居民获得。从1993年到1997年,农村居民在社会福利水平的占比从22.81%提高到25.73%,说明我国在此阶段城乡收入差距趋于缩小,城乡收入比从2.82下降为2.46。

从C点向D点运动,分配随效率提高而恶化。从1997年到2004年,经济状态从C点向D点移动,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均有了提高,但增进的社会福利中农民所占份额下降,农村居民的处境没有绝对的下降,却有了相对降低。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点C上城乡居民社会福利水平占比分别为74.27和25.73。当点C运动到点D时,城乡居民社会福利水平占比变化为81.29和18.71,增进的社会福利中城镇居民得到较大份额。分配向不平等方向转变,在实践层面,我国城乡收入比从1997年的2.46扩大到2004年的3.21。

从D点向E点运动,分配随效率提高而有所改善。从2004年到2009年,经济状态从点D向点E移动,表明社会福利状况随着效率提高而得到改善。虽然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增进的社会福利农民获得份额提高。说明在此阶段,我国经济改革注重效率提高的同时,更强调公平的增进。

参考文献:

1.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1999(4)

2.陈宗胜.倒U曲线的“阶梯形”变异[J].经济研究,1994(5)

3.李实,赵人伟,张平.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收入分配变动[J].管理世界,1998(1)

4.王小魯,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5(10)

5.曾国平,王韧.二元结构、经济开放与中国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0)

6.林豫夫,陈斌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城乡消费不平等——来自中国的证据[J].浙江社会科学,2009(4)

7.蔡,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4)

8.万海远,李实.户籍歧视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3(9)

9.姚耀军.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5,31(2)

10.卢华,朱文君.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结构因素及应对策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5(8)

11.江春,司登奎,苏志伟.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2(1)

12.龙海明,炼,谭聪杰等.城乡收入差距的区域差异性研究——基于我国区域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5,417(3)

13.张苏,王婕.养老保险、孝养伦理与家庭福利代际帕累托改进[J].经济研究,2015(10)

14.赵志君.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函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9)

15.欧阳葵,王国成.社会福利函数与收入不平等的度量——一个罗尔斯主义视角[J].经济研究,2014(2)

16.李权葆,薛欣.城乡基尼系数测算与收入分配差距分析——基于CHNS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3(3)

17.赵人伟.从收入分配和财产分布看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绩与问题[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4)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乡收入差距
结构转型、科技创新与“改革红利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