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黄山画派巨子”梅清的绘画语言

2017-09-15李敏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8期

李敏

摘 要:梅清在中国的绘画史上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梅清很多绘画观点在当时的清初画坛上有着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巨大影响,而他“奇崛”的画面构图和他豪放、秀逸的笔墨运用,使中国山水画中的写意精神得到了发展。黄山的神奇景致经过他的头脑和笔墨概括、提炼,更加体现出了景色之“奇”,梅清在绘画中体现出对“师古人”与“师造化”的独特见解,对笔墨、构图、章法的运用也有了新的形式表达。梅清对皖南地区绘画发展和中国当时画坛的发展方向找寻到了突破,而对梅清的绘画也值得我们从不同方面进行研究。

關键词:黄山画派;绘画特征;细密遒劲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3-0117-01

清初安徽地区以弘仁、梅清、石涛、渐江等著名画家为代表的绘画风格被称为“黄山画派”,他们多以黄山的奇特景色作画,他们对复国感到无望,不再追求功名利禄,把黄山的雄伟瑰丽的景色作为情感的释放。梅清画中对黄山风景的描绘和无限绵延的想象力,无论是在技法还是思想上,都为当时的中国画坛注入了一股清流。

一、梅清的人文情怀

丹纳说过:“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①。

梅清,生于明熹宗天启三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还被称为瞿硎、梅痴、柏枧山口人、敬亭山农、莲花峰长者等等。梅清“古人在我”、“我法“、“不薄今人爱古人”的绘画观点,说明了梅清在艺术成就上不但可以博采众长、兼容并蓄,而且他还有敢于创新的勇气,而这样的一个态度也是现在社会所缺失的和大家应该怎样去对待传统和创新问题的一个正确的态度。自我性创作思维的体现形式是他绘画中的个性特征和对主体诉求的表现,梅清重视对景写生,不局限于肉眼透视,而是根据自己的视觉感受和理解在头脑中形成最终的印象,在变换中体现出画面与自然之间的欢乐与和谐的美感,梅清在传统绘画中的自我突破与创新使清初画坛的禁锢思想有了裂痕。

二、绘画语言的形式表达

明净纯秀的皖南山水风光是梅清绘画创作灵感的来源,他的绘画作品中透露着一种洒脱、一种灵动、一种豪迈、一种飘逸。梅清之所以能够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特色的绘画风格,是因为他能够在自然环境中畅快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正如刘海粟所说;“我们的艺术,尤其表现真的生命,因为我们对于自然界的种种,或从个性产生反应,或从情感产生情绪,不知不觉地或者强烈地要求表白,不能畅快表白,就觉得及其苦闷”②。他敢于在传统绘画上突破创新,使他的绘画风格特征在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文化中能够鹤立鸡群。

1.笔墨。梅清的绘画在笔墨的运用上丰富多彩且独特,他很擅长模仿各古代大家的笔墨意味,尤其是对于画面中出现的中锋、侧锋以及没骨等技法上墨的浓、淡、枯、润的把握很是精准,画面中苍劲的墨色层次分明,运笔如行云流水,在皴法和用点上又有石涛的笔墨意韵。他最初擅于用“细笔”作画,在不断的探索积累后转向了用“粗笔”作画,而“细密遒劲”的技法也是他独有的绘画特征。

2.章法。梅清的绘画作品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且特点鲜明,但他的画面并不单一,在传统山水画中的色调、布局和气韵比较来说,梅清的画具有一种激烈奔放的流动感和对心灵上冲击。画面布局也经常用大面积的留白,构图多为的奇、险。梅清画中对情绪表达和整体态势,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道和情感的共鸣,它推动着整个画面物像的流动,这种新颖、出其不意的布局让画面充满了清奇之气

3.传情。梅清对画面的整体和韵味的掌握,不会拘谨于细节和自然主义。在对形神统一上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物象的写意,对笔墨上的酣畅、写意自然、画面布局、意境营造的处理上独具匠心,梅清对黄山景神韵和本质的描绘,梅清画面整体蕴含着一种超脱、放逸、清悠的意境氛围。从梅清画中率真的个性特质可以看出,他不仅具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也有着洒脱、豁达的胸怀。他虽然是明末遗民,却固执孤傲,在功名利禄下能够重新找回自己,洗尽铅华,使本身的人格走向高洁,心灵得到升华。

在艺术世界中有他们情感和人格的融合,是一种时代的气息,对于那些特殊的时代气息,我们至今都能够感觉得到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结语

作为心灵的涤荡沉思和灵魂的归属,梅清的绘画的作品表现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在冗沉繁杂的大千世界中,梅清对自然和古典的感悟,是他在精神上的强大支柱,在气象瞬息万变的山林毓秀中变换着的雄关峻岭,他用线条勾勒和渲染出了画面的整体意趣。他独特的见解和对自然的感悟,使中国山水画在发展中得到了升华。绘画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和人文主义情怀,以指导性的创新思维引领了新一代绘画实践的风潮,为后人在研究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中提供极大的参考价值,梅清勇于创新的精神的值得我们去传承,他的修为、品格、毅力值得我们去学习。

注释:

①]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②王骁,刘海粟.艺术与生命表白-晨报六周年增刊[J].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