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

2017-09-15高薇

课外语文·下 2017年8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提高古诗词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古诗词往往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时普遍停留在翻译句意的浅层次上。因此,要让学生领悟、学习诗人们独到的审美眼光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感受中华文明千年传承的丰厚文化底蕴,在教学中需要创新,需要学生在掌握字词句之后提升感悟。本文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进行探讨,旨在寻求一条古诗词教学的新路。

【关键词】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一)传统模式影响深

在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深,即使新课改提出强调学生主体性之后,教师依旧未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依旧采用直接讲授诗词内容,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而没有对诵读教学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引起足够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率。

(二)鉴赏能力参差不齐

由于受专业知识以及自身能力有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无法满足中职语文诗词教学的需要,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教师只能够浅显地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而对一些重点句子和能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理解不深,也就无法将其有效呈现给学生。

第二方面,在教学中,过于强调标准答案,而忽略了对学生自我鉴赏能力的培养,更扼杀了学生自身情感与诗词情感之间的共鸣,不利于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成长。

第三方面,教师大多将教学重点放在应付考试、提升学生考试成绩上,一直围绕固定的十几首诗词进行教学,既限制了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也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提升。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

(一)培养兴趣,理解主旨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职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为薄弱,学习热情不高,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内驱力,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宋代词人李清照《一剪梅》的鉴赏过程中,尾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外先自己查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词人李清照无法排解的是什么愁?“才下”“却上”两个短语的巧妙使用,使人如见作者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思妇情结,做到“知人论世”鉴赏诗歌。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古诗词为内容的书法绘画、朗诵比赛等。

(二)诵读感知,培养语感

诵读是语文古诗词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其不仅能够对学生语感进行有效培养,还能够帮助学生对诗词的意境进行更好的理解,与诗词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学生在看这句时不会有太强烈的情感共鸣,而如果读出来,便会不自觉地升高语调,流露出自信、豪放的情感,并让自己拥有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再比如在对李清照“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两句进行诵读时,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压低语调,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提高对诗词的鉴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诵读教学加以运用,并注重“三段诵读”:

第一阶段,由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熟悉诗句中的重读音节、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然后让学生参考着进行练习,加强语感。

第二阶段,学生尝试将自身的情感融入诗句中,并尝试自己控制语速语调。

第三阶段,让学生进入诗词情境,充满感情地进行诵读,体会诗句中的情感。

(三)引导审美,整体把握

在古诗词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是职业教育课改的要求。但古诗词由于语言上的艰深、年代久远、社会背景的不同以及古人和今人在心理上的差异,给学生的审美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需要我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把握大意。通过推敲词句、掌握典故、分析修辞手法、了解背景等方法对文章内容进行品味欣赏。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味意蕴。语言是古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通過语言的鉴赏,可以体会到古诗词的深厚意蕴。

3.引导学生享受审美愉悦,增加人文底蕴。诗词是作者性格的写照,其中蕴含了作者的情趣、理想以及人生感悟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享受审美愉悦,并增强自身的人文底蕴。比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中可以体会辛弃疾受冷落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中可以体会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以及淡泊名利的人格特点等。

(四)借助联想,提升感悟

中国古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古诗词也浸润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的前四句,读者只有放眼登高所见的一幅秋临天下图,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诗人长年漂泊,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三、结语

总之,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教学中,有效结合中职生的心理特点,探索更多实用的教学方法。激发情感,诱发想象,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诗词美,既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增强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施茂枝.古诗词教学的两个基本点[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3).

作者简介:高薇,女,1980年生,江苏无锡人,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育。

(编辑:张晓婧)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提高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