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佤族民歌浅谈

2017-09-15李晓莉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探源文化旅游社会功能

李晓莉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量的佤族民歌内容、形式的分析,初步归纳了佤族民歌在佤族社会中的功能,并指出无论是民歌在佤族社会中实有的功能或是在社会中无而心理上有的功能都应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因此必须继承和创新,取其精华,通过宣传,使它在佤族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佤族民歌;探源;内容;社会功能;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3-0081-02

一、佤族民歌探源

(一)佤族民歌定义辨析

民歌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民歌指有民族风格的歌曲,狭义民歌即指民族民间歌曲。佤族民歌是佤族风俗习惯的重要传承载体,也是其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劳动和休息,歌都不离口,佤族民歌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民歌的产生与原始宗教信仰,劳动生活有关,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包括祭词、招魂词、节庆祝歌等内容。

(二)佤族民歌的产生因素

1.自然因素

佤族源于古代“百濮”族群,是云南省境内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佤族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澜沧、双江、耿马、镇康、永德等县境内的偏僻山区或河谷地带。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落后和共耕土地关系的原始生产方式下,开始产生了歌颂集体劳动的歌曲,如“猎歌”、“拉木鼓歌”、“栽秧歌”等。

佤族古代歌谣是伴随着原始先民的劳动生活产生发展的,在征服自然,谋求生存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口头创作的劳动歌谣,这些歌谣是佤族先民从狩猎、采集和农耕生产生活的形象化反映,是佤族民间文学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也是佤族民歌最早的源头。

2.社会因素

这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佤族的宗教观。佤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精灵崇拜和祖先崇拜,认为万物皆有灵,大凡节日和宗教活动,如:拉木鼓、猎头、剽牛、砍牛尾以及盖房、下种时,除了群体唱歌跳舞外,还要有魔巴念诵咒语和祭辞,这类歌词和祭辞产生的时间比较古远,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和宗教活动越来越频繁,随之便产生了更多的祭祀歌和风俗歌谣。这些歌谣生动地反映了佤族人民从古至今的生活风貌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佤族民歌的分类及分析

(一)风俗歌

佤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流传下来的风俗民歌大体有祭祀歌、婚俗歌、丧葬歌三类。

1.祭祀歌

宗教歌也叫祭祀歌或祭祀词,它是佤族人民在各种宗教祭祀活动中咏唱和念祷的歌谣与祭词,有木鼓词、叫谷魂词、招魂词、新水祭词、猎头歌等等。佤族宗教歌谣有些反映迷信落后的思想意识,但其中不少内容同样保存和传载了佤族的历史文化,例如木鼓词说:“葫芦里来,司岗里生;木鼓是阿母,木鼓是根。”佤族木鼓祭祀实际是母亲及母体崇拜。

2.婚俗歌

佤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例如婚礼祝歌说:“儿啊!栓住你们的帽绳,记住阿祖的话语;用芦谷缝好挎包,用汗水浇灌土地。聪慧不是骄傲,勇敢并非鲁蛮。”又如这首流传较广的婚礼祝福歌:“今晚你俩结为夫妻,相亲相爱合在一起。愿你俩做上一个好梦,白头到老永不分离!……祖宗传下的理,我们要继承照办。不是近亲的两家才能婚配,不是同姓的两家才能成亲……”歌词中宣传了佤族“同姓和近亲不婚”的婚姻制度,要大家“继承照办”。

3.丧葬歌

从人死到安葬,家人哭泣哀悼,请魔巴杀鸡或杀猪“做鬼”,乡亲们唱歌跳舞,举行祭祀,然后土葬了之。丧葬仪式比较简单,但丧葬歌谣却比较丰富。一般是先唱挽歌或悼念歌,跳《扫帚舞》,驱邪除魔,边跳边唱。如澜沧县佤族地区流传的一首《挽歌》就比较长:“从人们告别司岗,我们送走同胞。莫哀伤啊!葫芦里还有欢乐的歌。没有不落毛的斑鸠,没有不完结的人生。什么鸟都会落毛,什么人都会死亡。水不流会淹田庄,人不死会住满山岗,葫芦里还有欢乐的歌;莫哀伤啊!寨子里还有众多的乡亲。”这首歌充分表达了佤族的人生观,认为人的生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劝告人们不要为死者哀伤,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

(二)情歌

佤族情歌像佤族的自由恋爱和梳头恋爱一样生动、美好。人们无论在山上,或在家里“串门子”的时候都可以唱情歌。无论集体或个别进行,都要唱情歌,因为佤族情歌相当丰富。情歌便成为青年男女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工具,由男女双方临时发挥编唱。比如女孩子们在山上唱的情歌:“阿哥马帮铃儿响,马帮驮着槟榔来,阿妹侧耳听铃声,头上的花掉下来。……”

(三)苦歌

佤族劳动人民用歌曲作为武器,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上层反动头人、珠米(富人)的血腥统治和残酷剥削。一首《穿着破裤去要饭》用形象、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社会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官家牛马成群猪满圈,我们抬着锄头挖毛薯;官家谷子成仓米满库,我们穿着破裤去要饭。”

(四)孤儿歌

佤族孤儿歌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内容丰富;二是属于抒情长诗。如《孤儿调》所唱:“无依无靠独根草,没亲没戚孤伶伶,腹中苦水没处倒。想爹思娘念双亲,成天两眼泪汪汪,流出泪用盘称,小鸡拨翻篾饭盒,我瞅身边没有娘,小狗刮烂我的饭碗,我看家里没有爹。”《孤儿歌》形象地描绘了孤儿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身自由、遭人嫌弃、任人践踏的凄惨情景。

(五)猎歌

猎歌也是佤族民歌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们狩猎获得的动物,不只是为了肉食的需要,也是把它们当作财神与山寨的守护神。其代表便是马鹿神和豹子魂。猎获得的鸟兽,佤语称之为“格若龙”,意为财神和守护神。马鹿魂是最大的财神,豹子魂则是最大的守护神。

(六)創世古歌

以古歌(歌谣)形式流传下来的“司岗里”。佤族称为“洛林司岗”,“洛林”,意为歌唱或歌咏。 对于司岗里的解释总的有两种。西盟佤族地区的解释中“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即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中这个出人的石洞位于阿佤山区中部,西盟县城以西约三十公里的布拉得(又称巴格岱)附近的莱母山上。至今有的佤族还把它视为“圣地”,经常进行祭祀。endprint

沧源佤族对“司岗”的解释是葫芦,“里”是出来,就是说人是从葫芦里出来的。也说这个葫芦生长在莱母山一带的大山上。如歌中所唱:“司岗里,在远古远古的时候,巴格岱大山上有一个司岗,四面悬崖峭壁,林海茫茫,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司岗里边。众兽围着司岗转,百鸟向着司岗飞,阿佤世代铭记心上,山山岭岭栽种的五谷,任凭小米雀采摘品尝。每逢节庆欢乐的时候,阿佤山寨歌舞激昂,颂扬小米雀的恩德,歌唱太阳的温暖,司岗里的颂歌代代相传。”

(七)调子

佤族民间还有一种类似于谚语的文艺形式广泛流传着,就是“调子”,这类民歌主要在山野、田间演唱,由于演唱的环境,就形成这类民歌大都比较自由、舒展、高昂、奔放。这类民歌多采取对唱的形式,也可独唱。对唱时因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了唤起对方的注意,并激起对方感情上的反应,故往往开始先唱一个漫长的引腔,再唱主要内容。佤调讲究唱词的对称和韵律结构,是佤族调子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如“三个月会笑,六个月会坐。”佤语音译:“雷气挤尼亚,利亚气挤阿姆。”

佤族人用歌声传达心理感受,歌词内容涉及不同的事物形象,从劳动生活中寻找素材,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人们通过歌唱抒发内心情感,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需求,而民歌的慰籍作用和娱乐作用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民歌交流形式,保证了个人的心理需要,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传递了社会信息。

三、佤族民歌的社会功能

(一)规范人们的道德理念。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佤族民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于其具有教育人、激励人和推动历史发展的社会功能,民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在远古的原始部落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生活,各社会成员按“来自祖先”的社会道德规范生存于社会中,这些不成文的规范逐渐被编成歌谣,在各部落间传唱,为大家所接受,佤族人民称它为“教育的话”,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着。

比如佤族在“拉木鼓”活动中就经常唱道:“硬树要靠大伙砍,难事要靠大伙办。万张叶子离不开树枝,千根树枝离不开树干。”说明小到一个寨子,大到一个民族,都要团结的重要性。这些传统美德通过民歌这一通俗易懂的口头传唱方式代代相传,并不断的得到继承发扬,使没有文字记载的传统美德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在佤族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作用。

(二)传承一定的生产、生活经验(常识)。

经验和教训让人们知道做什么好,如何做好,做什么是不利于人们自身和社会发展的。比如佤族调子中的唱词:“今年贪玩把节令错过了,明年春米的碓窝就空了。”“防了田头鸟,莫忘田角鼠,笋子不割成竹,谷子不收成土。”佤族这一类民歌非常丰富,一方面传授了生产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有歌颂了佤族人民热爱劳动,憎恶懒惰的美德。类民歌反映了佤族的生产技能、生活方式,是世代佤族人必须习得的文化,是他们生存的一种主要方式。

(三)完善社会成员的交往原则。

佤族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尊老敬祖就很能充分的体现佤族人最基本的交往方式,如民歌中“猪头一剖两半,猪脚一家两只。左边送给岳父岳母,右边留给父母兄弟。”所以就有那么多关于家庭互敬互爱的民歌,这样的过程就是一个交往的过程,这种交往其实形成了一种社会关系,各社会成员之间因为交往而形成了多角关系和复杂的交往网络。这类民歌传唱活动一旦受到所有社会成员的认可,它无形中就产生了社会成员正常的交往和友善、和睦的局面。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佤族的一部分民歌具有实际的功能,无论这些功能是哪一方面的或者有多具体、有多微不足道,但它们最后的综合力量是起到推动佤族文化发展的作用。民歌在佤族社会中起到了规范人们道德、传承一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常识)、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作用,作为一种有声的力量支持佤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2]王有明,陈卫东.佤族风情[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3]魏德明.佤族文化史[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4]任继愈.宗教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源文化旅游社会功能
澧水探源
一道绝对值函数最值题的多解与探源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态势评价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