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文本教学价值

2017-09-15王丽丽

课外语文·下 2017年8期
关键词:教学价值语文素养文本

王丽丽

【摘要】语文教学围绕“言语智慧”的核心素养,形成真正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敬畏感和美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语文实际运用的水平。

【关键词】文本;语文素养;教学价值;言语意识;写作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笔者对文本教学价值的理解

文本的意义颇多,可归纳为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人等被用话语记录下来的,都称其为文本,文本解读的定义可能更为言简意赅并且颇为深刻,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召唤结构的融合,是读者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人的心理活动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表达情感和价值观是文学的目的,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文本进入课堂的必要成分,那么文本中教学价值又包括了哪些要素呢?笔者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颐和园》为例,阐述对文本价值的理解。

二、笔者所选定的教学内容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介绍了游览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经过,赞扬了颐和园的大和美丽。初读文本,读者便会不由自主地被文字所描绘的颐和园所吸引,横槛上五彩多姿的画卷,万寿山风景的秀美,昆明湖湖水的平静,以及十七孔桥的巧夺天工。作为小学课文内容,教师在讲授时通常会以颐和園为核心内容,会在颐和园的介绍上精雕细琢——选取精美的图片、动态的视频或者借助网络媒体更直观地感受颐和园,以此来吸引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进而推动教学过程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了解了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很显然这是停留在精神层面的,是隶属于“认知”领域范畴。

如果课堂教学仅停留在欣赏祖国的艺术瑰宝、领略祖国的灿烂文化,那么就是止步了文本的原生价值。当讲解一篇课文只是对它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和渲染时,那就失去了文本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美感——缺少了言语智慧的理解和把握,那么作为文本的《颐和园》真正的价值又在何处呢?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是祖国建筑史上的艺术瑰宝。作为一篇说明、简介性的游记类文章——《颐和园》层次清晰、语言凝练,全文结构简洁、概括性极强。首先,总体介绍颐和园的大和美;其次,介绍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最后,简洁明了照应开头概括颐和园的美景多,需要我们细细体味。如此壮观美丽的颐和园,那么多精美的绘画艺术,还有或精巧或华丽的亭台楼阁,文章只用了区区数百字就简明扼要地概括出,作者是如何找到“言语智慧”的密码的呢?这源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描写时既有“面”上的概述,又突出了“点”的描写,例如文中对昆明湖、十七孔桥的介绍,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这是面上的描写也是整体的介绍。这座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一只是相同的。这种借鉴了摄影技术中聚焦式加扫描式的写作手法,再加以精练、紧凑的语言,还有各个部分之间的紧密衔接,用绕过、来到、登上、下来区区八字,便将整篇课文有序地串联起来,移步换景,这就是获取文本价值的“语言智慧”密码,这也是文本的灵魂所在。

那么,对于《颐和园》这种游记类文本的探究,它的“教学价值”又是什么呢?除了原有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学理”呢?

三、笔者的价值认定

“教师在课堂上所体现的教学价值是人类心理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所衍生出来的文字载体,即我们所说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文本中所呈现出来的人、事、环境;文本所传递出来的情感以及文本所蕴含的真假、善恶、美丑等价值的判断和学习。除了以上几点,文本的分析还取决于几个相关的要素。

(一)教材编写的认知领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执行“语文课标”对教材的处理要求,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教学目的,教材的编写者将这样一篇写景的课文,放在这一单元第二篇(另外两篇为《长城》《秦兵马俑》),显然编者想通过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板块,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游记类文章的语言、构段的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教材编写的情感领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内容生成的主体。四年级的学生随着生活阅历的提高、审美趣味的提升,对语言文字也有了一定的感受及评价能力,能够初步审视、分析文章结构的表达方式,形成自己的阅读风格和技巧。

(三)文本独有的文化价值体验

被选入小学课本的文本,我们需了解它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使命。那么《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文化定位又是什么呢?一方面,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中国雄伟的建筑和悠久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探究的学习兴趣。最后文章精练的语言、简洁的过渡、清晰的结构层次方法和具有典型意义的写作指导,本身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都起到引领和召唤作用。

(四)教师自身的语文行为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审美情趣、实践经验、心理品质、价值取向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当然作为一堂语文课在有限的40分钟里,学科素养中最重要的还是教师的课程意识。语文老师肩负的使命是“教语文”要教出语文的韵味,要教出语文的美感,而不仅仅是分析课文。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致力于学生发展这个宏大的目标,课堂上才会呈现“教育意味、学生成长、综合发展”的大气象。

因此,笔者将《颐和园》一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通过阅读,了解颐和园的位置,了解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游览价值;2.领悟课文在语言表达和结构上的特点,学习总提分说、移步换景的介绍方法,给一处具体的图片,按照观察顺序用“走 完……绕过……步入……”句式进行言语实践。善用形容词,用比喻手法说一句完整且清晰的话;3.感受祖国多姿多彩的园林文化,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课外阅读、研究的兴趣。endprint

四、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颐和园(指导“颐”字的写法)是什么?通过预习课文,你了解了它什么?

(二)理清课文层次

1.在作者眼中,颐和园有什么样的特点?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课文是如何向我们具体介绍《颐和园》这一座美丽的大公园的?

(三)品读课文,领悟表达方法

1.换一种新的方式学习。

读课文,学作文。

2.整体感知。

选句子,找“骨架”勾画课文提纲。

3.感悟。

“绕过”“走完”“登上”“下来”等动词的描写。

4.板书。

学会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700多米长的长廊,形成了壮观的景象。文中如何将700多米,有273间的长廊凝练成这一百多字的课文?

1.感悟“柱子”“栏杆”“横槛上的画”“两旁花木”的描写。

2.在这么长的长廊里,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呢?

3.借助多媒体观看长廊图画:每人用一个词语概括你所看到的景象。

4.小结。

文章对长廊这一景点的介绍,既有整体又有部分,在表达方式上有列举数字,有举例说明,既有内部构造,又有外部环境。

(五)学习第三段

1.朗读课文,先了解站在万寿山脚下,作者能看到什么?思 考:各用一个字概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点。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讨论:品读第一句,剖析重点词“景色”,圈出都写了哪些景色?

2.讨论:课文中介绍近景的语句有哪些?作为远景描述的有哪些景物?体会作者对昆明湖“静”的描写——在阅读中感悟昆明湖的静绿之美。

3.这一部分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能用这样的语言描述方式写一写其他的景物吗?

4.分层次朗读本段。分三组,每组读一句,近景、稍远一点的景物、最遠地方的景物。按照由近及远或者由远及近,提炼出写作特点。学会总提分说,层次分明。

5.再来感受这段文字的具体表达,若去掉一些形容词,与原文对比,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6.体会形容词、比喻句的运用,感受颐和园古色古香之美、昆明湖碧绿安静之美。

板书:语言运用,生动形象,准确比喻。

(七)学习第5、6自然段

1.昆明湖的近景带给我们什么样的视觉变化?与前面的景色相比,你的感情有什么变化吗?

先写面,再写点,点面结合。

2.出示: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最后总结,首尾呼应。

(八)回顾课文,总结提升

这篇文章语言精练、细致生动,作者可能是谁呢?是园林工作人员或者是颐和园的建造者、游人、作家?

小结:只有认真观察,才会发现这个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描绘得如此细致入微。作者凭借对世界文化古迹的了解和热爱以及对颐和园的喜爱,用凝练、准确而生动的文字,带领我们“游览”了颐和园,使读者身临其境,并且从中学会了写游记的几点方法。

五、笔者的设计理念

这样的教学设计围绕“智慧言语”的核心,追求“语文”的教学价值,体现了两个意识。

(一)语文素养中的言语意识

教学开始,通过让学生抓住课文的主干,筛选出关键的语句。便能迅速进入到课文学习之中,体会在移步换景中颐和园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不得不佩服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他敏锐地对颐和园的所有景物进行了细致观察,在头脑中形成了结构紧凑、鲜明细致的表象,然后用语言文字辅以高超的写作技巧对头脑中的记忆表象进行了深加工,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篇文笔优美、结构紧凑的游记文章。

(二)作者传情达意的写作意识

其实,文学也好,文本也罢,它的最初目的都是“表情达意”。胡适提出,写文章一要“言之有物”,二要有“思想”。他认为:“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秾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末矣。”所以,作者所要传递出来的情感更是需要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认真探索的一部分。这样就由“课文是怎么传达信息”转化为“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中不仅有读者的感受,还能试着从作者的角度揣度、探究,获得真正的言语智慧。授课结束留下小练笔,仿照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介绍自己参观过的自然景观或者公园。这是作者意识的延续和深化,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学习表达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语文实际运用的水平。

最后语文教学——“因文悟道,以文传道,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敬畏感、敏锐感和美感,是当下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卞志娟.挖掘文本真正的教学价值[J].小学教学设计,2011(34).

(编辑:马梦杰)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价值语文素养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