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激活方式新探
2017-09-15廖灵琳
廖灵琳
【摘要】语文课堂是学生沟通、交流、互动的主渠道。因此,语文课堂必须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了自身体验激活法、陌生感激活法、朗读激活法等激活语文课堂的方式,从而使语文课堂变得更活跃,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自身体验激活法;陌生感激活法;朗读激活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是学生接收信息、学习语文知识、鉴赏文本和感悟情操的主要场所。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思考,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激活正是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堂的过程,可是怎样“激”才能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堂并让学生“活”起来呢?本文将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课堂激活方式作一些探究。
一、自身体验激活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所选入的作品有许多与高中生经验相仿之处,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作品与学生经验的契合之处,将学生的自身体验激活,使沉睡的体验得到唤醒,让旧有的经历得到复活,令曾经的情感又得到重现。这样激活后,就能让学生与作品联系起来,形成链接,从而使学生与文本之间沟通更加顺畅。
学生的自身体验往往比较表层化、幼稚化,教师激活学生的自身体验后,引领学生比较分析自身体验和文本中作者的体验,从而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独特构思、深刻内蕴和充满张力的语言表现。在学习《再别康桥》之前,我先让学生完成以“别了,我的初中生活”为题的习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勾起了对母校的眷恋、怀念。教师抓住契机,激活学生:“上个世纪初,著名的新月派诗人徐志摩先生曾在剑桥大学就读,毕业后又于1928年重返母校。再次告别母校乘船归国途中,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表达对母校剑桥大学的深切眷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诗两首中的《再别康桥》,看看徐志摩先生如何构思、表达心中之情?对于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激活时借用孙绍振教授的“还原法”,根据学生的前理解,即先前已有的體验或经验认知,对比文本的表现和自己的前理解有何相同?尤其是有何不同?“我”和文本谁更有价值?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有的放矢地阅读,还能在比较分析中领悟文本独特之处并为写作汲取养分。
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自身体验的激活,学生的直接生活与间接生活感受变得丰硕、富有了,对文本的细节之处与经典之处才会有个性独特的发现和体会,才能获得对文本更全面的认知和体悟。
二、陌生感激活法
习以为常的事物,常常会产生感受的自动屏蔽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且,中学生涉世未深,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毕竟是有限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挖掘作品中在现实基础上加工创造出的荒诞离奇的事物,以及与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或相背离的事物和情感,把握其中能带给学生的陌生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兴奋情绪,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欲,从而高效地进行教学工作。
我们的课文中选入了许多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荒诞手法的经典作品,教师应抓住其中荒诞离奇的内质,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蜀道难》为例,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极尽所能地描写的蜀道,与福建的地理环境是完全不同的。我让学生先环望县城周边的丘陵,谈谈对本土山河的感受,再朗诵品析诗作。经此对比,学生明确感受到了蜀道的艰险,产生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
每个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经历的展现,而每位作者的人生经历都是各具特色的,其中有许多事物和情感都是中学生未曾经历的,或者是有着遥远的时空距离。教师要努力把握好这一距离,让距离产生美。《我有一个梦想》中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慷慨激昂、振奋人心,但是演讲的内容对中国学生来说却是陌生的,于是我让学生感受体悟马丁·路德·金倡导的革命方式革命思想。学生领悟到“民主、平等、自由”这一“美国梦想”的内涵,和与我们极不相同的“宽容”“和解”及“非暴力抗争”的精神,能够在人的精神境界上开启一个新的窗口。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激活学生与文本“同化”,更要激活学生会被文本的内容“顺应”,即“读者跟着文本走”,使认知结构得到拓展,认识深度得以加深。“顺应”它,能使学生关注与我们迵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价值判断,引发碰撞,形成新的价值观。
三、朗读激活法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便捷、最有效的激活方式。学生端坐,聚精会神地放声朗读,可以调动耳、眼、鼻、口、手,精神为之一振,从而快速地提升课堂效率。朱熹在《训学斋规》之《读书三到》中开篇就点明了朗读的作用:“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吾之口。”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诗意朗读——教学设计的基本手法之一》中对朗读是如此定义的:“朗读,语文阅读课常用的一种基本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朗读,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一种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一种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从古至今,朗读都是中华母语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方法。
《沁园春·长沙》《雨巷》和《再别康桥》三首现代诗歌情怀不一、风格迥异。为了让学生不畏惧诗歌,并且充分品味这三首诗歌的韵味,我采取了对比朗读法。学生先自由诵读,然后请几位同学展示朗读,每位同学把三首诗都朗诵一遍。朗诵完后,全班一起评价每位同学每首诗的朗诵优缺点,明确朗诵《沁园春·长沙》要语气雄壮豪迈、节奏铿锵有力;朗诵《雨巷》要语气低沉、节奏舒缓、多用拖长音;朗读《再别康桥》要语气舒缓、节奏轻快。如此对比朗读后,学生对三首诗就有了清晰的认识,把握住了各首诗的感情基调。
课堂上朗读能够很好地起到调动学生情感,有助于理解课文的作用。汉语非常注重节奏与对称及声韵调的组配,因此,非朗读不足以感受汉语文学作品的音乐之美。而且经过反复朗读,学生能把“死”的语言材料读出鲜活的意味来,能够不断充实对文章整体的理解认识,能够品味出文章中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
在语文课堂中激活的方式远不止这些,语文教师应当从细节处尽量发现、挖掘、把握住课堂中每个可以激活学生的机缘,因材施教、因境施法、因人施教,让学生的学习热情沸腾起来,主动地去探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