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教育对外开放大格局
2017-09-15熊建辉
熊建辉
教育对外开放是国家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促进人文交流、服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坚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在国家开放大局和世界发展坐标中谋划新定位、展现新作为,开创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内涵发展、迈向领跑的新局面。
从理念到行动
顶层设计与落地举措引领转型升级
开放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扩大教育开放不仅事关人才培养大计、国计民生大局,而且事关世界和平大势。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取得长足进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列,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如何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做强中国教育,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成为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新命题。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引领推动教育开放和人文交流事业的发展与深化,在双边多边舞台全方位地展示大国风范、大国形象,以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推动中外民心相通和全球人文变革,谱写了开放发展和人文交流新的宏伟篇章。例如,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无论何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反而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角,大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在学习互鉴中,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又如,中国教育对外开放,要积极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在全球治理所展现的可持续功效无可替代,国民教育体系理应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内国际多个重要场合就如何做好教育对外开放、促进人文交流、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发表了重要论述,作出了重要指示,为开启教育对外开放新征程提供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2015年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就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专门制定的中央文件《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开启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提质增效的新时期。《意见》强调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要增强服务中心工作能力,自觉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要考虑不同地区教育水平和区域发展需要,有所侧重,因地制宜;要加强党对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领导,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目标、人才培养、干部管理等各项工作中的领导作用。
2016年7月,为贯彻《意见》和国家“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这是中国教育近40年开放发展以来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走向世界教育舞台中心的路线图。在此引领下,我国各级教育部门、各类院校充分发挥开放主体作用,积极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扎实做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相关活动,继续推进省部共建备忘录签署工作,基本实现有关节点省份签约全覆盖。
教育对外开放的引擎是教育交流。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文交流,以教育交流为重要支撑的人文交流与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一道,共同构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三大支柱。2017年7月1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将人文交流理念贯彻到对外交往的各个领域,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人文交流事业在经历十余年努力基本完成全球布局之后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一系列统筹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总格局已经形成,中国教育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显著增强,教育对外开放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教育需求,为做强中国教育、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规模到质量
开放形式更多样,层次水平持续提升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是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基本定位,也充分体现着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根本宗旨。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在促进改革发展、做强中国教育的过程中从注重规模到提升质量,从重在输入到扩大输出,教育开放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持续提升。
出国留学是我国培养优秀人才、服务国家戰略、赶超发达国家的重要途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国留学规模稳步扩大,比5年前增长了36.26%;逾九成留学人员赴美英澳等主要发达国家学习,攻读本科以上学历的占七成;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快速增加,5年总人数超过11万人,仅2016年派出人数就比5年前增长了1.2倍;国家加大对优秀自费留学生的奖励资助力度,在自费留学人员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与此同时,强调“发挥作用”的新留学方针吸引我国留学回国人数持续增长,人才加速回流态势已经形成。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回国率超过98%,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紧缺人才。留学回国人员已经和正在成为我国各条战线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来华留学在培养知华友华杰出人才、深化人文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积极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在世界经济回升乏力、前景不明的条件下,实现了来华学习人数的逆势上扬。2016年,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万人次留学生在华学习,比2012年增长了35%;学历生达21万,占总数的47.4%,比2012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学科分布上突破了以汉语为主的格局,相较于2012年,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学生数量增幅超过100%。我国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三的留学目的国。在努力扩大留学生数量的同时,我国也越来越关注提高留学生教育和服务质量的问题。endprint
中外合作办学是实现“不出国门留学”、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借鉴世界经验、引进优质资源的试验田。截至2017年4月,我国共有各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543个,合作覆盖36个国家和地区,本科以上二级机构和项目1212个,涉及理工、农医、人文社科等12大学科门类200多个专业,已培养毕业生55万,丰富了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中外合作办学既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又发挥辐射作用,为我国课程教学、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可资观察、研究和借鉴的模板,已从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发展成为高等教育新的增长极和建设高教强国的推动力量。
“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是以开放促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千人计划”“春晖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项目,还向近万名留学回国人员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让他们在高等院校,特别是中西部院校安心科研、大展宏图。同时,我国还大力推进“海外名师项目”和“学校特色项目”,让更多的世界一流教师学者走进我国高校,让我国更多的学生能够在他们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受益。目前,全国除了教育部直属高校,还有近200所地方和行业高校近400个项目受惠,大大提高了高校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日前,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加快直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直属高校今后在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时,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围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重点引进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高层次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青年专门人才。可以预见,一系列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充分发挥海外高层次人才作用的政策出台,必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师资的国际水平,加快我国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步伐。
五年来,我们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我国高校在世界多项大学排行中位次整体大幅前移,部分学科已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目前,我国已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2016年成为本科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的正式成员,标志着我国的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国际认可。
五年来,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境外办学迈出实质性步伐,成为积极探索我国教育“走出去”的有益途径。截至2017年4月,我国高校已在境外举办了本科以上办学机构和项目102个,分布在14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中国语言文学、中医药、中医针灸、中国传统武术等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科。
五年来,我国大力加强孔子学院建设,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孔子学院综合文化传播功能进一步拓展,为推进中国同各国人文交流、促进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目前,我国已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700多个孔子课堂。各国孔子学院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受众超过1300万人;汉语国际推广成绩显著,目前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全球汉语学习人数达1亿人。同时,我国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明显提速,高校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数量现已达到94种,实现所有已建交国家官方语言全覆盖。这不仅将满足我国做好对外开放工作的战略急需,也是我国学习、借鉴、尊重多元文化与文明成果的有力彰显。
在教育对外开放大繁荣大发展的形势下,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对开放发展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作用越来越凸显。近年来,我国不失时机地成立教育开放发展的各种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行业分支机构,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努力构建覆盖所有建交国家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目前,我国已率先实现“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全覆盖。这些为我国做好对外开放、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提供了大量有质量、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服务,也为提高我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理论研究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跟跑到领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作用凸显
在全球治理时代,伴随着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正中央,我国也开始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截至目前,我国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交流关系,与46个重要国际组织开展教育合作交流,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积极构建全球教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不断拓展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继2000年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至今,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从无到有、从小变大。十八大以来,在原有基础上新拓展建立了中法、中印尼、中南非、中德四大机制,建成八大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涵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广电、媒体、旅游、妇女、青年、档案、地方合作等多领域,推动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层支持、官民并举、多方参与的中外人文交流格局。教育交流在人文交流机制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仅2016年,以中美、中俄、中英、中法、中欧、中印尼等为代表的高级别人文交流活动,共签署了86项合作协议,取得了400余项成果,设置并研讨了一系列中外共同关切的教育议题,带动双边多边教育交流合作的纵深发展。
我国积极深化多边教育合作,提升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水平,以负责任大国的态度,积极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和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的相关教育活动,参与和推动国际组织教育政策、规则和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我国教育人士进入国际组织担任要职,积极参与国际组织重大教育行动,在国际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等方面主动发起或设置议题,不断深化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推动教育共同体的建設,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同时,我国积极承办了世界语言大会、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等国际高端会议,凸显了中国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我国以多种方式尝试参与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甚至创建新的国际教育和学术组织,不断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例如,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金砖国家大学联盟、APEC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等参与全球与区域教育治理的机构或平台;牵头或参与制定了《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成立宣言》《APEC教育战略》等一批教育合作交流国际公约,协调世界银行编写了《关于国际教育趋势及经验的政策建议》;积极开展跨境教育质量认证与保障合作,探索建立教育领域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教育的国际质量标准体系;通过与国际组织合作设立教育基金、奖项等,积极推动全球教育发展,提升了我国在教育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对外教育援助成为我国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重要体现。在原有双边合作援助的基础上,我国先后形成了一批多边教育合作与对外援助的品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援助理念,突出扶助弱者,立足培养人才,开展一体化援助。获得我国政府资助和高校支持的合作交流项目也年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我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受益国,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成为我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受益人。
总之,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布局优化、推进有序、成效显著,助力现代化教育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作者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