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之所在 心之所安

2017-09-15李琛

神州学人 2017年9期
关键词:三宝郑和小贩

李琛

缘起

大二时我有幸获得奖学金前往印尼留学,留学的城市是三宝垄。这个城市与中国的渊源颇深,是当年郑和下西洋时停泊过的港口。刚到印尼时,人生地不熟,语言功底也不扎实。本以为留学的日子少不了磕磕绊绊,但好在中爪哇的人民生来热情友好,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也给予我不少帮助。

我在三宝垄租住的第一个房子便是印尼同学帮忙找的,是这个城市最常见的民居,小小一幢房子,带一个天井和门廊。和当地人住在一起,总有许多趣事。房东是穆斯林,我们常能看到他在屋子里一个专门的角落做祷告。在祷告前他会戴上帽子,口中念着祷告词,满脸庄重肃穆。房子所在的街区有一个清真寺,每到礼拜的时刻,总能听见雄浑高亢的祷告声,那是年老者的吟唱。虔诚的信徒聚集在礼拜堂内,向西跪伏着吟诵《古兰经》。虽然听不懂,但每次听到那浑厚悠长仿佛灵魂乐曲的吟诵声,我心中都久久不能平静。

说到信仰问题,有天晚上我和房东谈到神,我告诉他我不信教,房东先生大吃一惊地问我:“不信教?那你们信什么神呢?怎么跟神交流呢?”我不知道怎么向他解释无神论,只好说我们不信有神灵。

这也许算是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吧。这种文化差异在国内是感受不到的。我想,这就是我们要出国留学、到对象国学习语言的原因吧。只有身处这样的环境,才能真切体会到两个国家的差异,才能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

三宝垄因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停靠点,全城都有浓郁的中国味儿。老城区的广告牌上还留存着去年的新年贺词和图片——市政府官员身着红色唐装两手作揖,上书中文“恭喜发财”;唐人街里卖着粽子、肉肠;露天KTV放着邓丽君的歌;市中心随处可见中国手机的广告。

中国味儿最浓的地方应该是三宝庙。三宝庙顾名思义,就是纪念三宝太监郑和的庙宇。三宝庙都是中式建筑,红砖碧瓦,翘起的屋檐,还有八仙的雕像,都充满了浓郁的中国风情。三宝庙分正殿和偏殿。正殿前方是郑和的雕像,它威风凛凛,俯视众生。院内有几株树冠如盖的榕树,刺眼的阳光从树冠的缝隙中丝丝缕缕地透出来,便柔和了不少。整座寺庙静谧祥和,充满了历史厚重感。每年农历新年的狂欢游行都从三宝庙开始,舞狮队从这里一路行至闹市区,全市的人们一起享受春节的欢乐。

缘生

其实来这儿之前,我确实担心过排华问题。到了之后才发现,三宝垄的人们跟当地的天气一样热情、大方、友善。他们总是面带微笑,善于交谈。

住在市中心的家庭旅馆时,我们几个外国学生常坐在门廊上聊天,总会有卖小吃的小贩推着小推车经过我们门前。他们总是敲着小铃铛,清脆的叮当声伴着他们的招呼声,别有一番情味。后来住进当地人家里,放学的时候也总能看到那些小贩推着小车走街串巷,透过小橱窗可以看到小推车里面形状各异的小点心或各类水果,车后插着一把大伞,小贩们在大伞的阴影下慢慢推着车,摇着铃铛或敲着梆子。他们眉目平和,遇到客人就停下来客气地售卖东西,没有客人就继续推着车走,这种井然平和让我每次都忍不住停下来注视他们的背影。

除了小贩,这里还有另外一群走街串巷的人,就是流浪者。印尼的乞讨者很特别,他们不是走到你面前伸手要钱或站在某处等待施舍,而总是随身带着一把小吉他或一面小鼓,在餐馆、商店甚至是红绿燈路口弹琴唱歌,等着你拿出钱来。通常他们只要几枚硬币,拿到钱后还会向你合掌鞠躬道谢。

我曾笑话过印尼的公交车,前门后门扒着两个人,汽车经过你身边时他们就大声招呼你上车。印尼的公共交通并不发达,摩托是人们出行的首选,对公共交通的需求并不像国内那么大。除摩托外,当地最方便的交通是angkot——一种类似小面包车的交通工具。angkot的司机总是在老远就朝你按喇叭,经过你身边时也会把头伸出车窗大声招呼你。说到angkot,不得不提我的一次经历。有一次坐angkot,司机曾经是水手,随船到过很多地方,也去过中国。知道我们是中国人之后,他一直跟我们聊天,不停地说自己到过中国哪些地方,一路兴高采烈地讲述自己的水手生涯。

印尼人就是这么健谈,他们生性热情大方,爱与人打交道,有时候太过热情反倒让我们有些不好意思。

我的房东一家人就很好客。有天晚上我们都准备睡觉了,房东的儿子儿媳突然过来邀请我们去参加他们的家庭烧烤。进到屋子里之后,房东的儿媳还抱歉道:“不好意思,房子太小了。”我们就坐在客厅边看电视边吃他们烤出来的玉米和鱼。虽然烤相不太好看,但味道很好。重要的是,房东一家完全将我们这些留学生当作了一家人。

在国内,老师还有印尼朋友都说印尼人特别爱交朋友,到了印尼之后一定要多交朋友。而且他们总是那么乐于助人,当你有困难或是有什么需求时,他们总能为你想办法解决。这样热情友善又平和的民族,让你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也心安如初。

缘未尽

大一时听学姐讲述她在印尼读研时经历的许多第一次,简直感动得要落泪。如今我也同样经历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看到杨桃树;第一次看到红毛丹成熟的过程;第一次听到神圣虔诚的吟唱;第一次蘸辣酱吃水果;第一次在印尼坐摩托和公交……许多许多人生的第一次,虽然有些经历可能不算美好,但却都是这个城市、这个国家带给我的独特记忆。留学半年后的某堂课上,老师问我们想不想家,我的回答是不想。身之所在,心之所安,吾心安处,即是吾乡。

幸运的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依旧将与印尼这个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也许一年后我又将重新踏上这片美丽富饶热情的土地,那时我的体会与两年前相比一定会有所不同,但我相信不变的将是这个国家带给我的感动和归属感。 (作者曾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印度尼西亚语专业,其间赴印尼迪波内戈罗大学留学,现就职于文化部外联局)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宝郑和小贩
中药急救“三宝”
北平的零食小贩
家有三宝
还有多远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岑溪三宝”有真味
写人有“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