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派留学新模式
2017-09-15杨宇
杨宇
2015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参观帝国理工学院。在英国约克公爵安德鲁王子陪同下,习近平来到应用数据科学联合实验室,听取有关运用大数据分析研究中国人口流动、“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影响、个性医疗、城市地铁管理等情况的介绍。
该实验室由浙江大学与帝国理工学院联合设立。基于该实验室,双方合作申报的“大数据领域创新型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成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以下简称“创新项目”)首批获资助项目之一。
成建制派出
打破以个人需求为主的选派模式
浙江大学与帝国理工学院合作的“大数据领域创新型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聚焦大数据技术在生命科学、能源、气象、材料、环境、脑科学、医疗保健和交通管理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合作培养面向未来的前沿学科急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2014年-2016年,先后有22名浙大学生通过此项目资助,到帝国理工学院学习。
这种成建制派出的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不只浙江大学一家。2014年以来,为配合国家战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填补特定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空白,培养更多创新型、紧缺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并实施这一创新项目。
创新项目面向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致力于选拔一批以创新型培养模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国际合作项目。项目采取答辩的形式进行评审,由国家留学基金委确定资助项目,再由项目单位进行人员选拔的方式,人员依托项目派出。获批项目执行期为3年,3年后经申请并通过复核后,可继续执行3年。
这种选派办法,打破了以往以个人留学需求为主的模式,重点支持中外高校间的人才培养合作,为项目单位的学科建设发展及人才储备提供更加自主、连贯、规模化的国际平台。
创新项目实施3年来,共有191个项目获得资助。目前执行中的项目有165个,涉及“985”高校81项、“211”高校57项、省属高校17项、科研机构等10项。项目外方合作单位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47个国家的252所国际一流院校、科研机构或国际组织,包括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联合国新闻部等。
勇于创新
填补国内人才培养空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高等学校以国际同类一流学科为参照,开展学科国际评估,扩大交流合作,稳步推进高等学校国际化进程”,并提出“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据此,创新项目资助了一批颇具创新实践勇气和填补国内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空白的项目。
药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和公共安全问题,药师是保证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主力军。目前我国临床药学的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执业药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2%。此外,我国目前开设的临床药学专业,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教学内容,都与国际通行的Pharm.D学位教育有较大区别,毕业生临床指导用药能力也有较大欠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师资,加快、加强我国临床药学人才培养。
2014年,中国药科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大学牵头设立“中国药学博士专业学位师资培养项目”。该项目由教育部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美国高水平药学院校联盟共同规划、设计,对接中美双方多所药学排名靠前的高校,专门为我国培养临床药学专业的未来师资。
这一项目不仅填补了我国药学专业学位培养的空白,而且能够促进我国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更新和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提高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将对改善我国执业藥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发挥积极作用,被专家誉为中国药学师资的“种子项目”。
强强联合
瞄准前沿新兴学科
创新项目是各单位集自身优势和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之合,有目的、有创意、有规划、有组织地设计出来的高端、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它们代表国家水准,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战略。
超级计算机一直是计算机技术研制的火车头,其研制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其应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国防科技大学的“量子信息交叉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项目”,与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合作,将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交叉融合,为我国研制生产下一代超级计算机储备人才。这种以量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超级计算机一旦研制成功,将大大提升我国在国防、通信、抗干扰成像、更高精度导航等领域的实力。
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学科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领先优势。该校研制的天河2号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目前世界排名第一。剑桥大学是世界顶尖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在量子信息领域名列前茅。基于在信息交叉学科学生的培养理念上达成共识,两校“强强联合”,共同建立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备承担跨学科研究能力、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创新型人才。剑桥大学每年接收3-8名国防科技大学学生攻读博士学位。这些学生归国后将回到国防科技大学,从事与量子信息交叉学科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扎实的学科基础,是国防科技大学能够与世界顶尖大学的顶级实验室合作的前提和保证。“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如此,才能掌握选择国外合作单位的主动权,确保人才培养效果。
服务大国外交
推动中外人文交流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民意对于国家政策的影响愈加突出,并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创新项目中的很多项目,不但培育了未来国际舞台中的文化使者,而且客观上对我国人文外交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向上,创新项目力求配合国家战略和人才科技教育发展规划,发掘院校和机构的创造力与创新活力,重点资助一批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中外合作项目。endprint
入选首批创新项目的“中美百名环境能源博士联合培养项目”,由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和美国田纳西大学、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等5家单位共同创建。面向农业、生态环境、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等双方共同关注的领域,中美分别挑选100名知名教授和研究员组成导师团队,合作为中国培养100名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博士。
该项目在申报时即得到美国联邦参议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联合推荐,并被纳入“中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框架”。参加项目的5家单位也都是该框架的成员单位。项目的实施加深了中美两国导师团队的了解与信任,越来越多的美方教授表达了希望加入该项目的强烈意愿。同时,中美双方众多优秀科学家通过联合攻关课题、联合指导学生、分享研究成果等方式,为中国年轻一代学者未来与美国知名科学家的深度合作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截至今年8月,已有19名中国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资助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学生的学业、科研进展顺利,双方导师团队合作密切。不久的将来,会有一批优秀的中国年轻学者和一系列丰富的研究成果展现在世人面前。
同样入选首批创新项目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德跨文化日耳曼学硕士研究生双学位课程项目”,此前已有多年实践基础。该项目在中德两国同时招生,通过以跨文化为基础、跨学科为导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培养能够为中德两国进行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文化传播使者。据统计,截至2014年,项目此前的中方毕业生中,有12%在德国驻华机构工作,12%到德国高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而德方毕业生中,有43%留在中国工作。实践表明,这一项目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成功尝试,也为中德间合作桥梁的培养开启了一条新路。
此外,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合作的“亚非地区研究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配合“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培养一批“英语+非通用语+通晓对象国文化、政治、经济”的亚非地区研究专门人才,为我国与亚非国家开展多领域交流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理念前沿
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创新项目成建制、成规模地支持中外高校间的優质及特色创新合作,注重规模效益,突出学科交叉,合作基础扎实,执行理念前沿,是目前国内资助力度最大的人才国际化培养专项。截至2017年8月25日,创新项目累计录取1414人,已派出965人,年底前还将再派出420人。
经过3年实践,创新项目逐渐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以培养为目标、以创新为手段、以合作为途径、以项目为依托、以评审为依据、以管理为保障”的实施原则,相关办法和机制也在不断完善。据悉,创新项目2018年实施办法将于近期发布,项目申报也将全面启动。
在对已有实施办法进行年度更新的同时,国家留学基金委还制定并不断优化获资助项目评估办法,确保项目质量与活力。此外,鼓励项目单位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不但要“苦练内功”,以扎实的学科基础保证合作的主动权,确保项目效果;而且要统筹“选、派、管、回、用”各环节,确保人才按时回收并发挥作用。
由于绝大多数项目2015年下半年才派出首批学生,尚未集中产出科研成果,现在评价创新项目的效果还为时尚早。但是,项目实施以来,对于参与单位乃至中外合作方,已呈现出十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通过创新项目,与法国高师集团设立了中法联培博士生导师短期赴法交流基金,推进双方教授间的科研合作与共享,进而带动学生的联合培养。现在,两校的联培博士合作已扩展至文、理、工三大学科门类。
2015年5月,中国药科大学等5所国内药学院校,与美国3所一流药学院校在南京共同举行中美药学院(校)药学教育联盟成立仪式。这标志着中美两国药学教育院校已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通过创新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储备数量,使其有能力开展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目前该校已启动申报油气开发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并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玛丽凯奥康纳过程安全中心合作成立了安全环保与节能技术中心。
国家留学基金委秘书长刘京辉指出,设立创新项目的初衷就是发掘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创新潜力,引导和鼓励国内高校、机构打破常规,以创新型的思维和模式与国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瞄准国内急需与空白,瞄准未来,为国家储备一批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高层次专业人才。
正如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应义斌所说,设立创新项目十分有远见,十分必要。这种成规模派到国际一流大学学习带来的影响力,远非个体单独派出所能企及。若持续资助,假以时日,必将培育出丰硕成果。(文中资料及图片由国家留学基金委提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