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2017-09-15王桂峰魏学文董文全
□王桂峰 魏学文 王 琰 董文全
山东省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王桂峰1,2魏学文2王 琰2董文全2
棉花是山东省重要的大宗经济作物,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棉花产业在山东省经济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山东棉花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表现:棉花生产成本高与比较效益低下的竞争性矛盾不断加剧,导致棉花面积大幅下滑,供给能力急剧降低;高品质棉花短缺与低等级棉花过剩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导致产不对需,有效供给严重不足;高农药化肥等物化投入导致棉田生态环境恶化。分析指出棉花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成因:生产导向滞后,棉花质量意识不强;产业链条脱节,棉花一二三产不融合;生产规模化程度低、机械化技术发展缓慢;棉田地力水平较低,化解自然风险的能力不足。提出了山东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库存、补短板、降成本的实施路径和政策建议。
棉花,棉花质量,供给侧,结构,改革
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发展理念。随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安排部署,拉开了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序幕。2017年,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实施路径。对山东棉花产业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剂良药,无疑切中顽疾,而且尤为及时。山东是除新疆外第一产棉大省,也是纺织大省。2015年,山东省棉花收购加工企业389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4344家,纺织品服装(包含纯棉、化纤、混纺类)出口创汇216亿美元,全产业链有从业人员600-800万人。发展棉花生产,增加棉农收入,壮大棉花产业,在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近年来,山东棉花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突出,尤其是棉花生产一路下滑,形势日益严峻,推进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山东棉花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表现
棉花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是棉花产业发展矛盾不断积累的结果。问题与发展相随,山东作为产棉大省,近年来,产业发展速度明显低于问题的积聚
速度,导致棉花产不足需,产不对需,效益低下等问题完全暴露出来。
(一)植棉效益低下,面积减少,供给能力急剧降低
近年来,山东棉区棉花生产成本大幅攀升,植棉效益不断降低。物价部门统计,“十二五”期间,山东棉区年均植棉成本23856元/hm2(1590.4元/每亩),较“十一五”平均涨139%。其中物化成本6654.75元/hm2(443.65元/亩),人工成本平均17201.25元/hm2(1146.75元/亩),分别比“十一五”平均涨24%和115.9%。植棉成本快速上涨,而棉花销售价格在国家收储政策结束以后大幅回落,直接导致植棉比较效益低下。“十二五”期间,我省棉农年均植棉纯收益为-4173元/hm2(-278.2元/亩),较“十一五”平均降幅162.7%。
表1 “十二五”山东省棉花投入产出情况表
*山东省物价局数据
植棉效益不断下滑,植棉出现亏损状态,严重影响棉农植棉意愿,致使山东棉花面积和总产出现“断崖式”下滑。“十二五”期间,山东年平均植棉面积为64.47万hm2(967.1万亩),比“十一五”平均减少24%,总产平均为66.13万t,比“十一五”平均减少 29.8%。2016年,据统计部门数据,全省植棉面积46.52万hm2(697.83万亩),比2015年减少5.03万hm2(75.42万亩),减9.75%;总产降至54.8万t。棉花作为纺织业的重要原料,棉花总产减少,势必加大棉花供需矛盾。山东发达的纺织业,常年棉花消费量350万t以上,而当前的产量不足需求的1/6,供给能力急剧下降,供需缺口巨大。[1-2]
表2 “十二五”山东省棉花生产情况分析表
*山东省统计局数据
(二)棉花质量问题凸显,产不对需,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山东棉花品质问题是山东棉花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核心所在。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纺织业对高品级原棉的需求大幅上升,而山东地产棉品质多年没有大的进步,不仅存在品质结构不协调、纤维一致性差、异性纤维混杂等“先天”不足,而且近年来,纤维品质呈下降趋势,从2011-2015年全国棉花公检数据来看(表3),山东棉花纤维长度中28-32毫米所占比例由2011年的75.5%,减少到2015年的53.2%,减幅 22.3%;马克隆值C级值所占比例由2011年的3.4%,增加到2015年的38.7%,增幅35.3%,纤维长度变短,细度变粗十分明显,业内人士将此形象比喻为由“牙签变成烟头”。棉花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原棉的纺织适用性。尽管山东地产棉产量不断减少,但由于所产棉花品质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有效供给不足,直接导致一方面棉农的棉花不好卖,另一方面纺织企业“无米下锅”的尴尬局面。为此我国1000多万t、占全球近一半的“天量”储备棉库存,[3]也有山东的“贡献”。高品质棉供应不足,迫使棉纺企业大量进口外棉,2016年山东配额内进口棉达到31万t,占全国地方分配量的42.9%,占比创历史最高水平。
表3 “十二五”山东省新体制棉花公检有关品质指标情况表
数据来源:中国棉花公证检验信息网整理
(三)农药化肥大量施用,地力下降,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棉花虽然具有抗旱、耐盐的特性,但是近年来,老棉区连年重茬,土壤板结、土壤带病“工作”,棉花枯黄萎病偏重发生,病虫耐药性增强,加之棉农老龄化严重,接受新技术普遍较差,为此,在生产中,受传统观念影响,大水、大肥、大药的投入成为习惯。我国化肥农药生产和使用量居世界之首,但整体利用率较低,仅有欧美等发达国家的15%-20%。[4-6]据方丹等[7]对全国三大棉区调查研究,我国棉区农药使用普遍缺乏绿色安全观念,在棉花整个生育期不仅使用农药次数多、而且农药单次用量和总量都很大。其中对山东12个农户调查显示,12户年使用杀虫剂农药72次,20%的农户使用杀菌剂2-3次,100%的农户使用化控剂2-3,83%的农户使用除草剂,50%的农户使用催熟剂。另据国际良好棉花组织(BCI)对滨州市滨城区“良好棉花”农户和普通植棉户对比抽样调查显示,普通植棉户均每亩年均打药20次以上,成为农作物用药量之“冠”,亩使用化肥30kg(纯N、P、K总量)以上,远超良好棉花农户,而实际中收益不及良好棉花农户。这种高物化投入,不仅大大增加了成本,而且增加了生态环境负担。
表4 2015年山东滨州良好棉花农户与普通植棉户投入产出分析表
二、山东棉花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成因
(一)生产导向滞后,棉花质量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棉花一直被定位为战略物资。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棉花因供应不足,国家实行高度调控,形成了长期的数量总量思维,把追求棉花高产作为第一目标,以此为导向,进行棉花育种、种植和收购加工。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和棉花替代品的增多,棉纺织业对原棉的需求已从产量向质量的转变。但棉花整个生产理念没有及时改进和调整,致使棉花各个环节质量意识不强,不能跟上市场需求的步伐。
据调查研究,在品种遗传品质方面,我国多年一直把高产稳产作为棉花育种首要目标。近年来,山东省通过审定的棉花品种理论纤维长度大多为28-30mm,比强度为28-30厘牛/特克斯,“十二五”期间,年推广应用面积0.67万hm2(10万亩)以上的品种理论纤维长度和比强度平均值都在“30”左右,比强度在30厘牛/特克斯左右,马克隆值为B级。这些品种推广面积占比达69%-91%,可以看出,山东省推广的棉花品种同质化严重,品质结构单一(见表5)。且这些理论指标,生产应用过程中受种性退化、损耗和天气等因素影响,纤维品质还会降低。因此产出的原棉只适做配棉或纺中短支纱,缺少适纺高支纱的棉花品种。
在生产品质方面方面,一是标准化程度低。“十二五”期间,山东年均应用棉花品种达54个以上,最多年份达到58个,品种多乱杂严重(见表5)。与澳棉、美棉差距甚大。澳大利亚40万hm2棉花只有1-2个品种。同时,生产中小农户分散种植,标准化程度低,加上混收、混放、混售等因素,直接导致棉花纤维一致性、均匀性差;在采摘、运输、包装等环节没有必要的异性纤维混入保护措施,造成棉花中“三丝”含量高。二是物化投入大。由于农户销售棉花与主要纤维品质指标没有直接联系,因此,生产中棉农追求的是高产,加之先进科技认知率低,从而使棉花生产中的水、肥、农药的高投放,既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大大增加了环境负担。
在加工品质方面,整个收购加工体系,仍然是总量产量思维,把棉花衣分作为首要定价依据,以获得更多的皮棉,不能体现优质优价的理念和导向。从而大多收购加工企业仍是混放、混合加工,分级收购、分级销售以及对纤维品质指标的检测意识不强。
表5 “十二五”山东省棉花推广品种与纤维指标情况表
注:品种个数为应用面积333hm2以上的品种个数
(二)产业链条脱节,棉花一二三产不融合
棉花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产业链最长、附加值最高的大田经济作物。整个产业链涉及育种、种植、收储、加工、纺织及服装等多个环节,一头连着上百万农民,一头连着上亿消费者,产业规模大。[9-10]产业链的各环节本应是有机统一的,但棉花产业链长期割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尤其是棉花育种和应用技术研发推广始终围绕棉农生产需求,没有考虑如何帮助棉农解决市场问题,一二三产严重脱节。棉花种植、收购加工和棉纺织工业相互独立门户,各自为政,产业链前、后端缺少必要的相互合作机制,以致各环节形成产业短链,并且链条松散,各节点合作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均衡。由于产业链条的松散,整个产业链长期处于危机之中,一旦市场波动,三方利益均不稳定,极易受到市场的冲击,尤其是棉农的基本利益缺乏保障。近年来,棉花质量不能与市场需求同步,产不对需便是典型例证。
(三)生产规模化程度低、机械化技术发展缓慢
尽管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机制,但当前山东棉区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种植仍是主流。2014年山东户均植棉0.35hm2,其中,植棉面积0.33万hm2以上的地市中,户均植棉面积最大的东营市,为0.96hm2,最少的济南市仅为0.12hm2(见表6)。小规模生产,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在家植棉一年的收入不足支撑一个家庭的生活。生产规模小,加上棉花生产农机农艺技术研发推广缓慢,导致当前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较低。当前生产上既没有适合机采棉的专用性品和配套的技术标准,也没有适合山东棉区实际的机采棉设备。2015年山东棉花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51.6%。除耕地、播种、覆膜和部分植保实现机械化外,其他多为传统的人工作业,尤其是棉花收获环节,机械化进展缓慢,仍以人工为主。全年生产用工每亩达20多个,比小麦、玉米两季还多,助推人工成本的大幅上涨。
表6 2014年山东主产棉市植棉面积情况表
注:各市棉花播种面积为山东省统计局数据,户均植棉面积为棉花补贴面积整理
(四)棉田地力水平较低,化解自然风险的能力不足
随着种植结构调整,以及棉花自身比较效益降低,山东棉花生产逐步向土壤瘠薄的黄河三角洲和沿黄两岸的高亢地、旱薄地、盐碱地转移。占全省棉田面积40%以上的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棉田排管设施不配套。有接近一半的棉田只能在春季浇灌一次黄河水,大多棉田靠天吃饭,旱不能浇、涝不能排,地力质量普遍较低。这些棉田不仅单产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低,种植效益低,而且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差,特别是近年来,在棉花生长的关键季节,经常遇到涝灾,棉田发生渍涝,对棉花产量和品质造成重大影响。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山东棉花平均单产68.38kg,比“十一五”的73.97kg,减少5.59kg,减幅8.2%;棉花纤维品质也是下降趋势。局滨州农业部门调查,涝灾对棉花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如2012年8月份台风“达维”登陆滨州市,强降雨造成严重棉田内涝,当年全市皮棉单产只有871.05kg/hm2(58.07公斤/亩),较2011年减少30.46%;棉花品质也是直线下降,当年3级棉基本没有,4级棉占40%左右,5级及5级以下棉将占到60%。
三、山东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
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三大任务,棉花作为改革的重点,也不例外。棉花生产是棉花供给侧的关键,包括品种选育、种植、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应以改变生产方式为前提,都要以棉纺织业发展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补短板、降成本、去库存为抓手,以提高比较效益和比较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手的作用,使棉花生产供给与市场消费需求相衔接,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一)补短板。所谓补短板,就是要突出注重棉花产业链融合、品质提升和品牌创建等薄弱环节,提高供给质量,增强有效供给。
1.加强产业链的融合
棉花全产业链的相容、相通、相统是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要改变产业链管理系统,建立新型棉花生产模式,把分散的棉花产业链条联通起来。通过政府引导、项目合作,建立起棉花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各环节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体制机制,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如通过支持棉花合作社、家庭农场自建棉花加工厂或与棉花加工厂联合,实现棉花生产、加工一体化。或者支持棉花流通、加工企业、纺织企业成立棉花育种研发机构,建立订单生产基地,按纺纱、织布、服装的需要,研发应用棉花新品种,新技术,为棉农提供种植、收获、加工、储存等全程服务,促进棉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提升棉花品质
一是提升在遗传品质。首先要调整育种方向,改变过去以产量为首要目标的品种选育和审定机制,加强适纺中长支纱的优质棉和适合机采棉发展的棉花品种培育。即加强比强度30cn/tex以上,纤维长度30毫米以上的“双30”品种培育,同时还要求品种果枝长度、节位,熟性等方面适合机械化采收。第二,要完善劣质品种退出机制。在没有推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之前的过度时期,可参照美国对棉花品种的选择模式,对审定通过的棉花品种进行一次筛查,淘汰退出纤维品质不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11]第三,要加强种子市场监管。种子执法部门要定期开展种子市场检查,对制假售假、未审先推、违法引种、套牌侵权,虚假宣传等不法行为,严厉打击,杜绝劣质品种进入市场。第四,要优化品种布局。任何品种都有适宜的种植区域,要加强棉花品种适宜区域的推介和引导,使优良品种与其最适生态条件匹配,从而发挥优良品种的优势,生产出优质棉花。同时,提倡统一品种配送,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甚至一县一品”,单一品种,相对集中种植,形成一定规模,为棉花收购加工企业,批量收购、批量加工创造条件,从源头解决品种多乱杂,纤维一致性差的问题。
二是提升栽培品质。要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确保两个“到位”。首先要田间管理技术到位。要加强先进植棉科技的应用,促进棉花遗传品质生产再现,减少纤维品质的损耗。棉花技术推广主体,要加强棉花整个生育期关键技术指导,尤其是加强轻简栽培、间作套种、防早衰等现代植棉技术指导,保证棉花密度、化控和施肥的协调,促进纤维品质的正常发育;同时,要在如何节约用水、用药、用肥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培训上下功夫、做文章,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技术培训是植棉科技应用的有效抓手,要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法,提倡技术培训接地气,因地制宜,将培训地点转移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突出培训实效。其次要棉花收获技术到位。在棉花采摘、运输过程中,全部带白色布帽,使用白色布袋,减少“三丝”和异性纤维混入,同时,要并分摘、分晒、分存、分售,做好棉花分级的基础工作。
三是提升加工品质。首先,要严把收购关口,改变过去单纯以衣分论价的定价标准,增加其他纤维指标的检测力度,综合制定以质论价规范。第二,要实行分级收购、分级加工、分级销售,不能混杂混售,为纺织企业用棉、配棉打下良好基础。第三,要加强设备升级改造,减少加工环节对棉花纤维品质的损伤。第四,要淘汰过剩加工产能。目前,山东棉花加工企业产能过剩严重。以滨州市为例,全市有86家资质较好的棉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30多万t,而全市皮棉总产量不超过10万t。同时,全市还有没有资质的小厂初步估计超过200家,这些小厂,落后的设备,使棉花加工品质大打折扣。
2.创建优质棉花品牌
产品品牌的重要性已得到社会的广为认同。在棉花领域,众所周知的美棉、澳棉以其优质的质量和服务,成功塑造了国际知名地位,获得了丰富的品牌溢价。而实际上,很多时候美棉品质指标并不一定优于新疆棉,甚至不好于山东地产棉。我省棉花品牌意识不强,也是棉花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必须加强品牌建设。一是品牌标志确定。由省级棉花行业协会或生产管理部门统一谋划,根据山东棉区特点,在全省农产品品牌主体框架下,组织征集全省棉花整体品牌形象图案和广告语,并对社会发布。二是品牌内涵的设计与实施。一个好的品牌,不是一个空的口号,而是丰富的内含支持,如良好棉花有六大生生产原则和14大技术标准,并有严格的措施保证标准的贯彻落实。对我省而言,也应加强优质原棉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山东省棉技站近年来牵头制定了10多项棉花地方标准,应该说对指导全省棉花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标准对山东棉花品牌的创建将发挥应有贡献。三是品牌的使用与推广。制定品牌标志后,可授权一定区域内棉花生产者,加工企业、纺织企业使用,并对使用者加强评价和审核。同时,要借助现代媒体大力开展品牌推广,提高品牌的影响力。
(二)降成本。所谓将成本,就是要注重提升棉花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水平,节约水、肥、农药投入,强化社会化服务。
一是要充分大力提升棉花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水平。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是降低棉花生产成本,稳定、恢复棉花面积的必由之路。规模经营产出比高、抗风险能力强。总体上看,山东棉区棉花规模化经营潜力大,尤其是黄河三洲棉区人均拥有土地规模较大,是黄河流域棉区最有条件实现棉花规模化和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区域。要科学引导和加大扶持,在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方面走出路子,创出典型。同时,要积极开展棉花采摘机械化装备,特别是小型采棉机的研制和示范,推进机采棉发展进程。
二是要科学规范化肥农药的使用。据国际良好棉花倡议(Better cotton initiative)调查,科学使用水资源,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提高了产量,是棉花节本增效的有效举措。在生产中,要贯彻全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计划,提倡“适时”用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通过技术指导和培训,确保各项节约用水、用肥、用药的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三是要强化社会化服务。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展棉花生产社会化服务已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社会化服务可以提高棉花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棉花供给侧整体竞争力。引导发展新型农业服务主体,为从事棉花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配套服务尤为必要。一方面要支持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另一方面气象和信息监测部门要加强服务棉花产业的信息体系建设,及时提供适时适用的气象、市场信息。同时,要加大统防统治、深耕深松等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覆盖棉花产业的范围。
(三)去库存。所谓去库存,就是要调整棉花种植布局,加快消化过大的棉花库存,倡导棉花消费,增强市场活力。
一是调整优化棉花生产布局。优化生产布局,是间接去库存的重要措施。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棉花生产发展规划,以鲁北、鲁西北、鲁西南三大棉区为基础,结合当地耕作制度和生态条件,规划发展10-12个产棉大县,重点扶持。鼓励棉田向植棉大户和植棉能手集中,逐步实现棉花的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同时,要研究总结以金乡为代表的棉蒜间作共进发展的模式和经验,在山东三大棉区试验示范棉粮、棉蒜(瓜、菜)、棉花牧草等间套复种模式。通过生产布局优化和种植制度创新,提高植棉效益,努力抑制住棉花生产大幅下滑的态势。
二是要加快消化过大的棉花库存。据有关推算,我国1000多万t的高价收储国家潜亏600亿元以上,继续存放,还会不断的增加投入,增加成本。不仅财政压力大,纤维品质进一步变差。[3]同时,在抛储过程中,又要开展重新进行检验,工作量很大,投入很高。不仅成本大,高库存导致整条棉花产业链的“政策失灵”与“市场失灵”。因此,对于国家层面,建议合理确定抛储价格,因为我们的棉花库存本来先天质量不足,因此,价格不能依据成本定价策略,应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市场因素,尽管目前与国际棉价差距缩小,但同级别原棉仍然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对我省而言,作为全国棉花产业大市场的一部分,也必然不能独善其身,要积极参与国家储备棉的拍储,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尽量减少对进口棉的依赖,支持棉花去库存工作。
三是要需要倡导棉花消费。受过中华民族传统勤俭节约美德和过去物资短缺的影响,我们一床棉被用很多年,一件衣服也穿很多年。我国棉花消费远不及欧美发达国家。据有关专报道,美国人均年消费棉花25公斤,而我国人均消费不足5公斤,只有美国的1/5。实际上,据有关研究,纤维家居,特备是棉被,长期使用,容易滋生细菌,对人体健康不利。因此,针对我国库存的棉花,纤维偏粗,蓬松性好,适合制作棉被的特点,在棉花去库存过程中,提倡政府层面,对部队、学校、医院等棉被使用大户,进行一次统一更换;对个人家庭来说也应该定期更换。同时,在纺织品消费市场上,我们也应该大力倡导纯棉消费,因为棉花纤维是单细胞纤维,是吸汗透气性最好的纤维。我们应该把穿着纯棉服装、使用纯棉家居,作为提升生活品味的标志和途径。
四、山东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建议
推进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层面,应对从事优质棉生产的关联主体和生产模式,予以激励引导,在项目资金、银行贷款、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建立相应保障制度,保障有力方能运行通畅。
(一)加强棉花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扶持
大力支持适纺中高支纱、适宜轻简化栽培和适宜机采的棉花新品种选育;支持轻简化栽培技术、机采棉关键农艺技术的研制和示范推广;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建立试验示范田,让农技人员有实践和用“武”之地;启动棉秆还田专项补贴项目,推行棉秆还田新机具、新技术,总结推广棉秆饲料化利用、有机肥生产新的技术模式。
(二)建立促进优质棉花生产的激励制度
制定棉花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政策,扶持植棉大户、家庭农场、棉花专业合作社以及棉花关联企业建立优质棉基地,开展棉花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制定优势区域棉花生产大县财政奖励制度,促进棉花生产布局优化;制定棉花品牌创建扶持政策;制定棉花“三丝”强制检验制度,降低棉花“三丝”含量。
(三)建立化解棉花生产风险保障制度
一是加强盐碱地改良,设立黄河三角洲棉花生产基地建设重大专项。针对占山东棉田主体地位的黄河三角洲和沿黄两岸盐碱地、涝洼地、高亢地基础条件较差,尤其排灌系统不健全的实际,按照“藏棉于地”的总体要求,加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植棉产业带棉田建设,作好整体规划,搞好该区沟、路、渠,尤其大的排灌渠道等农田基础设施和棉花工程物质装备与工程技术配套建设,全面改善提高其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缓解粮棉争地矛盾。
二是改善棉花生产保险制度。现行保险制度,因大灾受损后,赔付率地,不足以完全解决棉农的损失,棉农入保积极性普遍偏低,因此,要加大资金统筹力度,提高投保标的,增加财补比例,简化勘验程序,降低理赔门槛,调整赔付标准,将植棉农户灾后受损程度降至最低。部分棉区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尝试开展棉农收入保险试点。
(四)创新棉花生产组织管理体制机制
棉花是曾是棉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幸福产业,是衣被天下,保障人类用被穿衣的文明产业。山东是除新疆以外的第一产棉大省,棉花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截止2016年,山东是全国省级及以上农业机构设置中,唯一专设棉花生产与技术服务机构的省份。全国大多已把棉花机构直接改设或组合设编为部省农业部门的经济作物总站或经济作物与油料作物协调促进部门。从山东金乡县棉蒜发展的成功实证来看,应当客观地认识到,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山东棉区推广棉花与区域性互补的经济作物共生、共进的耕作制度,建立棉花与相关经济作物共同发展的技术推广体制机制是重振山东棉花历史性品牌的有效保障措施。
[1]赵洪亮,孙玮琪,徐勤青等.山东省棉花生产现状、趋势及健康发展调研报告[C].中国棉花学会.2015年年会论文汇编,2015:10.
[2]陈雪梅,李维江,董合忠.棉花产业须自强——提升山东棉花产业自身竞争力的对策措 施[J].中国棉花,2015,(05):7-9.
[3]吉言.2016年棉花供给侧改革正当时[N].中华合作时报,2016-1-22(08).
[4]周喜应.加强农药监管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J].中国农药,2016,(07):41-45.
[5]周喜应.谈谈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强农药监管的策略加强农药监管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J].今日农药,2016,(07):16-19.
[6]魏欣.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管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7]方丹,马磊,魏守军等。主产棉区农药使用状况调查及风险分析[J].中国棉花,2015,42(11):1-5
[9]唐敏,赵晋芳.中国棉花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合作经,2015,(09):46-51
[10]袁平红.中国棉花产业流通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棉麻产业经济研究, 2016,(02):17-27.
[11]姚穆.从“供给侧”看提升棉花质量的迫切性[J].中国纤检,2016,(02):44-45.
2016-12-07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GGB11003)。
1.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470070;2.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山东 济南,250100
王桂峰(1964- ),男,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研究员,研究方向:棉花生产指导与技术推广; 魏学文(1977- ),男,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高级农艺师,从事棉花生产指导与技术推广工作,本文通讯作者。
F326.12
A
1008-8091(2017)02-0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