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干预

2017-09-15黄春灵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33期
关键词:神经内科脑血管状况

黄春灵

(浦北县人民医院,广西 钦州 535300)

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干预

黄春灵

(浦北县人民医院,广西 钦州 535300)

目的对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其心理问题及影响效果的分析。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4例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将其分成参考组与实验组,各37例。对参考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在参考组基础上对实验组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状况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实验组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状况与参考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焦虑、抑郁评分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考组护理满意度低于实验组(81.08%<9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心理问题,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心理问题;干预

脑血管疾病是当前较为常见的且较为严重的临床疾病,该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精神负担和生理痛苦,同时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1]。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患者容易出现诸多心理问题,而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又会加重其病情状况。相关研究显示,精神障碍是脑血管疾病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其中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最为常见,这容易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继而加重疾病的负面影响[2]。为此,需高度重视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问题,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治疗,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促进其早恢复健康。本文研究中,我院采取两种护理方案对74例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4例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将其分成参考组与实验组,各37例。参考组女17例,男20例;年龄50~68岁,平均年龄(52.51±2.15)岁;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23例,高职高专文化程度9例,大专及本科以上5例。参考组女16例,男21例;年龄51~68岁,平均年龄(54.63±2.25)岁;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24例,高职高专文化程度10例,大专及本科以上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参考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健康宣教:患者入院时根据其病情状况及个人认知水平进行健康宣教,内容包括为患者讲解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症状表现及护理、治疗方法等,可采取发放健康知识宣传小册子、视频滚动播放、图片科普、口头讲解等形式普及健康知识,以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疾病认知水平。

(2)音乐疗法:在病房中安放音乐治疗系统,选取合适的音乐作为背景,如选择可以有效消除或改善焦虑、抑郁情绪的音乐等。以上音乐选取均由专业的神经内科护理人员进行挑选,经科学考核确定音乐处方有效方可进入音乐治疗系统中,进行音乐治疗时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诱导、安慰。音乐疗法时间为每周3次,治疗时间为30 min/次。

实验组在参考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对实验组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方法为: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①焦虑急躁型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对焦虑型较为严重的患者,应给予其适量的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护理,同时及时安抚患者的焦躁情绪,进而有效缓解其情绪波动,消除紧张感。②恐惧不安型患者:患者往往缺乏安全感,对自身疾病认知水平不足,因而护理人员应及时开导患者,耐心倾听其主诉,为患者讲解其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以消除其困惑,缓解躯体不适感。③悲观绝望型患者:由于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部分患者容易因为治疗费用开支大以及治疗效果不佳等出现悲观绝望等心理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鼓励、开导患者,提高其治疗信心,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1.3 观察指标

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状况。焦虑、抑郁评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3]。护理满意度状况采用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满分为80分,分数越低表示满意度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状况

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后的焦虑、抑郁评分改善状况优于参考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状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状况比较(±s,分)

SD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n=37) 56.73±9.42 42.83±7.42 55.56±10.21 41.35±6.21参考组(n=37) 57.51±9.25 53.65±8.56 54.21±9.84 49.87±6.92 t 0.14 2.12 0.23 2.06 P>0.05 <0.05 >0.05 <0.05组别 SAS评分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状况

参考组不满意7例(1 8.9 2%),实验组不满意1例(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状况比较[n(%)]

3 讨 论

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仅采取手术、药物治疗其整体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因此需要兼顾其他因素,辅以相应的护理干预,尤其是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以全面提高整体护理、治疗效果[4]。相关研究表明,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患者容易出现精神异常症状,在早期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心理、生理干预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躁情绪,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进而提高预后[5]。本文研究中,参考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通过进行健康宣教,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疾病认识水平,纠正其疾病认知盲区,进而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给予患者音乐疗法则可以较好地缓解其不良情绪,使其在良好的休息环境中调理自我情绪状态。而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则可以最大限度缓解和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消除心理问题。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护理后的焦虑、抑郁评分改善状况优于参考组,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参考组(P<0.05)。

综上所述,对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1]宗学莉,刘郅红,薛立光,等.脑血管疾病可干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08):81-82.

[2]贾秋梅,刘 超.认知疗法联合内科综合疗法治疗脑血管疾病伴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02):60-62.

[3]马艳华,马晓红,张拥波,等.专职化分层护理对脑血管疾病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5,27(11):1734-1736.

[4]胡冰花.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护理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0):145-146.

[5]刘 翠,何 丽,曾秀群,等.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家属心理干预对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34):182-184.

本文编辑:张 钰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33.26.02

猜你喜欢

神经内科脑血管状况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系统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尼麦角林注射液治疗脑血管功能不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