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护理对急诊危重患者抢救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7-09-15刘红霞严玉兰劳素银
刘红霞,严玉兰,劳素银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 佛山 528000)
全程护理对急诊危重患者抢救的应用效果分析
刘红霞,严玉兰,劳素银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 佛山 528000)
目的 研究对急诊危重患者使用全程护理的效果。方法 收集急诊危重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全程护理,将两组抢救成功率及患者家属满意度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更高;在患者家属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危重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全程护理能够显著提升抢救效率,保证抢救效果,使患者家属更加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急诊危重患者;全程护理;抢救护理;使用效果
急诊科室的患者病情多具备危、急、重症等特点,再加上家属多存在焦虑、紧张等情绪,一旦在诊治过程中发生差错或疏忽就会导致严重后果,并引发医患纠纷[1]。相关的研究报道称,急诊危重患者容易出现较多的不良心理,进一步打破其生理平衡,甚至加重疾病的进展。而患者家属对疾病的了解程度低,同时对治疗的期望又过高,因此很容易发生医患矛盾[2]。本次研究中,对急诊危重患者采用了全程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急诊危重患者共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3.7±5.8)岁;17例患者为心血管系统疾病,14例为呼吸系统疾病,10例为严重创伤,7例为脑血管疾病。观察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43.9±5.6)岁;19例患者为心血管系统疾病,13例为呼吸系统疾病,10例为严重创伤,6例为脑血管疾病。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全程护理。
1.2.1 院前急救护理
急诊科室快速出诊,到现场后立即对患者口腔及呼吸道可能存在的分泌物进行清除,并给予气管插管或面罩低流量吸氧,在建立静脉通路时应尽量选择上肢的粗大血管。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及时护送其回院,在转送途中向科室报告患者的基本情况,使医院能够做好接诊工作。
1.2.2 心理护理
急诊危重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因此其心理和生理都会受到较大打击,产生较大负担,从而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提高患者机体的应激能力。护理人员应通过鼓励的眼神、镇定的语气、友好的态度、娴熟的操作技术向患者传递正面信心,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让他们了解并感知到医护人员对于抢救成功的信心。在患者意识有所恢复后,可对其讲述基本的治疗情况和治疗效果,从而缓解其负性情绪。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减轻他们的负担,并争取得到他们的理解,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1.2.3 分诊护理
由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急诊分诊工作,在接到患者信息后,立即安排抢救床、氧气、滑板转运等物品,并指导专职护送工人进行快速地推车出迎。尽快收集患者的主客观资料,并通过SOAPIE公式对其病情程度进行判断,以此安排抢救室:针对Ⅰ 类患者,由于生命体征极其不稳定,因此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很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导致心脏呼吸骤停或休克、严重呼吸困难、大出血、致命性创伤等。针对Ⅱ类患者,由于存在潜在的危险,其病情随时可能出现急剧变化,所以必须给予严密观察和紧急处理。
1.2.4 全程陪同
患者病情稳定后应进行各种常规检查,护理人员在整个检查过程中全程陪同,同时携带各种必需的急救设备:心电监护仪、急救箱、转运氧气筒、呼吸囊等,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和观察,确保病情变化的及时发现,并能够正确、果断地进行抢救工作。在整个抢救和陪同过程中,及时向患者家属解释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相应的处置措施及实施目的,包括患者的预后情况,与相应科室做好交接工作。
1.3 评价指标
将抢救成功率及患者家属满意度作为本次研究的评价指标。
抢救成功评估标准:患者经抢救,基本脱离生命危险,且生命体征平稳,疾病得到良好控制。
患者家属满意度评估标准:满意度评估表包括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护患沟通能力、服务态度、转运等多个维度,总分100分:满意,>85分;较满意,60~85分;不满意,<60分[3]。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更高;在患者家属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 论
急诊危重患者通常病情复杂,且病势变化快,需要得到快速敏捷、争分夺秒的抢救,一旦稍有延误可能会对抢救治疗效果造成影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而在抢救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较强的应变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4]。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48例急诊危重患者采用了全程护理,经对比可知,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家属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全程护理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将传统的护理措施进一步全面化、规范化,并保证了抢救措施和护理工作实施的全方位、程序化、准确性和快速性[5]。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充分的心理护理和病情评估为患者的抢救赢得了更多的时间,保证了医护人员对患者情况的充分了解和全面考虑,因此抢救措施将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急诊抢救过程中团队的合作也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必须全力协助医师的抢救工作,保障各项抢救措施的顺利实施,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抢救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常规护理当中没有重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干预、舒适度护理,所有的护理措施均按照流程进行,不具备灵活性和个性化。而全程护理将患者及其家属心理纳入护理范围内,将抢救工作进一步细致化,同时将针对性、人性化的护理措施融入到抢救工作中,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并满足其基本需求,使抢救质量显著提升。
表1 两组抢救成功率、家属满意度对比[n(%)]
综上所述,在急诊危重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全程护理能够显著提升抢救效率,保证抢救效果,使患者家属更加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1] 陈 嵘,余珍东,徐蔚臻,等.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医学信息,2014,22(25):385-385.
[2] 杨丽敏,金 艳.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03(39):7832-7833.
[3] 褚 丹,黄红霞,杨可可,等.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5,09(11):184-185.
[4] 罗程华,石 芬,胡 颖,等.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家庭医药,2016,21(9):145-146.
[5] 崔玉红,王 梅,周爱华,等.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06):209-209.
本文编辑:苏日力嘎
R473
B
ISSN.2096-2479.2017.1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