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化发展路径与对策探析
2017-09-15芦均辉
王 刚,芦均辉,戎 燕
(1.宁波弘讯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040;2.宁波通途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010)
管理施工
宁波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化发展路径与对策探析
王 刚1,芦均辉2,戎 燕1
(1.宁波弘讯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040;2.宁波通途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010)
近年来,在发展装配式建筑上,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期。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化作为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延伸,其产业化进程相对滞后。通过对重点城市发展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进行总结,并具体分析了宁波市发展装配式产业化的条件,提出发展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化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化
0 引言
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化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延伸。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技术应用,一是能大幅减少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周期,二是能保障施工质量和便于质量监控,三是能有效减少工程对城市周边交通和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推进绿色建造,同时也是填补装配式建筑短板和缩短与国外装配式建筑先进水平距离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宁波市积极探索发展装配式技术应用,在建筑工程领域已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然存在预制装配率和规模化程度较低的问题,与发展绿色建造的有关要求以及先进建造方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虽然在城市道路高架上试点应用了预制装配技术,但整体上仍存在体系不成熟、系统化程度不高、政策支撑不足等问题。本文从国内外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化现状出发,总结重点城市的发展经验,通过具体分析宁波市发展装配式产业化的条件,提出宁波市发展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化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1 国内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化现状
1.1 国内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装配式技术应用推广的政策扶持,装配式技术应用得到长足的发展与推广,尤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正逐步走向产业化。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化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延伸,也是装配式技术应用又一个全新的领域。近两年装配式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正逐步展开。预制(小)箱梁、预制桩、预制防撞墙、装配式箱涵、装配式围挡、检查井等已经在一些城市开展示范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整体来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化进程相对滞后,产业基础薄弱、预制构件生产技术落后、人才队伍缺乏是严重制约我国装配式产业化进程的不利因素。
1.2 国内重点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化应用现状
(1)上海市
上海市通过投资方推动、政策引导支撑、国有大型企业主导实施,并在重点工程应用试点示范,建立配套的预制构件厂和相关的激励措施,来推动装配式桥梁的发展。
(2)厦门市
厦门市通过政府政策导向、试点示范应用和技术创新来推动预制装配技术在城市综合管廊施工中的应用,并且形成了相关技术标准和上下游产业链,有效带动了装配式建筑、装配设备制造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厦门市在城市综合管廊装配式技术应用已初具规模。
(3)长春市
长春市首度在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完成装配式技术应用。2012年长春地铁袁家店站完成了国内首个装配式车站建设,标志着装配式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成功应用。
1.3 经验与启示
(1)政府引导,政策支撑
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化作为新兴产业,离不开政府积极、有序的引导,来指引产业的发展方向,制定产业发展策略。同时,依托政府配套政策的支撑和扶持,保持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壮大,配合相应的淘汰和限制机制,保障产业有序发展。
(2)试点示范,产业培育
通过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试点示范,引领产业的发展导向,树立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具有示范带头效应的并具有可推广性的经验,向全产业进行推广应用。同时,扶持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积极开展产业培育工作,倡导建立产业联盟,搭建产业沟通平台,为实现产业化奠定良好基础。
(3)投资推动,国有企业实施
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往往是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依靠政府有计划的资金投入,可以推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建立以政府和社会资金为双引擎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托承担城建职能的大型国有企业为实施单位,一是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国有资本和社会资金的保值增值,二是能更好地完成产业整合,创造产业发展新动能。
(4)技术创新,标准体系建立
积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建立激励模式,对具有创新技术的项目和企业进行资金补助,培养企业技术研发的积极性,营造以技术创新为原则的产业发展环境。同时,依托政府和产业联盟,建立一系列标准体系,规范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技术应用实现产业化打造良好的框架支撑。
2 宁波市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发展的条件
2.1 宁波市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发展现状
宁波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发展现状主要从预制构件制造、产业链以及装配式技术应用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宁波市预制构件企业规模、产量均比较可观,但各厂家的产品不分专业、产能分散、产业聚集度低、布局不合理、受市场需求影响较大。二是宁波市以设计为主的总承包、预制构件制造和现场施工等三大块产业发展不均,除预制构件制造产业外相对成熟一些,其余两大产业均处于起步阶段。三是宁波市预制装配化率较低。在装配式产业化产品中,宁波市地铁管片应用成熟,产品基本满足自给自足;混凝土梁板只应用于南、北外环高架部分,但预制装配率不高,仅为5%左右;混凝土管材主要应用于传统市政排水,但市场受到冲击较大,逐渐被新型的波纹管代替。
2.2 宁波市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面临的发展形势及问题
(1)宁波具有发展装配式产业的外部机会。随着近两年宁波成为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宁波市将迎来城市基础设施的大发展,为装配式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市场需求和空间。
(2)宁波具有发展装配式产业的内部优势。宁波市经济实力雄厚、产业配套基础扎实,并且装配式产业自身具有绿色建造、节能、节时、节材、节水、安全环保等优势,有利于装配式产业的发展。
(3)国外装配式产业发展经验表明:装配式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关政策作为保障和强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并依托成熟的技术,建立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才能促进装配式产业快速发展。
(4)国内装配式产业发展经验表明:由于国内城市基础设施资金的特殊性,主导城市基础设施实施的基本是国有资本企业。宁波市装配式产业的发展应采用“政策引导+国有资本企业主导”的产业实施模式,并通过培育产业集团大力发展装配式全产业链。
(5)装配式产业作为一个新业态决定了其发展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发展宁波市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化需立足自身优势,有选择地重点发展装配式产品,通过政府出台积极的政策引导装配式产业发展,建立以国有资本企业为主导的预制构件制造企业培育和装配式产业链体系。通过丰富预制构件企业的产品结构和层次,应对预制构件市场的变化,通过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及其关联行业的发展规划,保障工程项目实施具有连续性。通过预制构件制造、施工装配连接等技术创新,提高宁波市装配式产业的技术竞争力。通过政府的宣传引导和示范试点项目建设,转变观念,积极推行装配式产业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的建造方式,建立装配式技术标准规范和标准化体系。
3 发展路径分析
根据宁波市城市基础设施特点以及我国装配式产业发展相关经验,宁波市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化发展的产品重点应以装配式桥梁、装配式箱涵、装配式施工围挡、检查井、大口径排水管为主。在产业化推进过程中,应以项目带动装配式桥梁、装配式箱涵等非标产品的发展,并辅以施工围挡、检查井、大口径排水管等常规产品,两者相结合,促进预制构件企业良性可持续发展。
装配式产业化发展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根据国内外相关城市的发展模式以及宁波市实际发展现状,宁波在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化发展路径采用“自上而下+以点带面”的推进模式。在预制构件企业发展上,“自上而下”就是通过建筑业相关政策以及政府出台的应用推广政策,推动预制构件制造企业的研发、工艺技术及生产装备的发展;“以点带面”就是通过以国有资本企业为牵头单位,以项目带动发展,通过对预制构件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整合预制构件制造企业,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在应用推广上,“自上而下”就是通过政府发布文件,以行政文件形式规定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推广装配式技术产品的应用;“以点带面”就是通过试点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推广重点产品在城市快速路、轻轨高架、过江桥梁以及市政设施上的应用,总结经验,抓好典型,推动装配式产业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应用。
宁波市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化的发展推进需要政策引导、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撑、国有资本企业主导,并实施相关工作任务,推进装配式技术的应用。其产业化路径选择见图1。
图1 宁波市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化路径选择示意图
4 对策建议
(1)实施企业培育战略,强化全产业链发展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以宁波城投公司为主导整合培育预制构件企业,形成2~3家产品分类齐全、产能集中的产业化企业集团。构建产业技术平台,在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波分中心的基础上,构建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服务平台。增强产业配套能力,鼓励采用BIM技术和使用ERP管理系统,在构件产品中植入RFID(无线射频识别)芯片,实现预制构件生产、安装、维护全过程的质量可查、可追溯;完善大型预制构件的运输体系和装配式结构施工工艺和工法,引导企业研发应用与装配式施工相适应的技术、设备和机具。
(2)建设示范工程,创新建造模式
建设试点示范项目,根据重点推广应用的五大类产品,在国家级试点示范城市及省市级重点项目中进行试点示范,建立试点项目考核评价标准。创新建造模式,通过承发包体制的改革创新,推行设计施工总承包制度,完善招投标制度,加强项目造价管理。强化全过程质量监管,创新工程质量管理方式,改革设计、生产、施工过程和竣工验收的监管制度,强化预制构件生产的事中事后管理,完善质量检测制度,建立全过程质量追溯制度。
(3)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标准化体系
制定技术标准规范,加快装配式产业技术标准的研究编制,建立完善覆盖设计、生产、施工、维护全过程的装配式产业标准规范,强化各标准衔接,建立统一的预制构件产品标准和认证、标识等体系。编制通用图集,组织编制符合宁波市实际的装配式结构通用体系图集、技术导则及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要点,制定完善有关设计、施工和验收标准。搭建标准化体系,积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围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装配式技术、项目管理等方面,有效地针对设计、生产、施工装配、质量监督、管理服务等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形成可推广的、成熟的标准化体系。贯彻标准规范,开展基础设施装配式技术应用相关标准的贯彻工作,将装配式技术应用相关规范和标准要求纳入设计、制造、施工、监理等企业专业人员的日常培训工作中。
(4)营造市场环境,推动产业发展
加大政策引导,装配式技术应用项目可参照重点工程报建流程纳入工程审批绿色通道,对装配式全产业链企业可调整企业营业税及部分企业所得税,对融资的装配式产业化项目实行优先、优惠放贷原则,加强装配式产业化项目建设资金保障。强化队伍建设,开展装配式产业发展人才队伍专题研究,开展装配式产业工人技能评价,引导装配式产业相关企业培养自有专业人才队伍,促进“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做好培训宣传,宣传推广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示范试点、产业基地的经验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装配式技术应用优秀成果,宣传装配式产业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政策措施,加强对相关部门监管人员及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合作、技术研讨等活动,加强行业交流。改变建造观念,建立以“工厂预制、现场装配”为核心的建造观念,开展模拟拼装,集成虚拟建造技术、RFID质量追踪技术、高端辅助工程设备等数字化建造管理系统,实现“设计”对整个项目供应链的管理。
(5)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
在已成立的宁波市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建立由分管副市长召集市住建、交通、水利、发改、财政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下设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化办公室,成立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专家委员会。明确发改、住建、财政、安全监督机构等各部门职责,各区县(市)成立专门的装配式产业化项目建设协调机构,统筹推进项目的建设,并接受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化办公室和专家委员会的业务指导。
(6)强化督查考核,完善要素保障
将装配式产业发展情况列入重点考核督查项目,每年一次对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产业进行专项检查,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相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装配式技术实施和推进落实年度考核组织工作,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市区两级相关参建单位的诚信考核范围。对装配式产业项目,在建设用地指标上优先考虑,优先安排装配式产业项目的供水、供电、网络、通讯等配套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多元化融资体制,积极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管理。
乌鲁木齐西绕城高速公路计划8月开工
乌鲁木齐将建绕城高速公路(西线),目前正在对工程监理进行公开招标。该线全长约93 km,与2016年9月8日通车的乌鲁木齐绕城高速公路(东线)相接,形成乌鲁木齐三环。
近日,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网站交通运输局发布了《乌鲁木齐绕城高速公路(西线)工程施工监理招标公告》。公告中提到,该项目已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目前已具备招标条件,对项目工程监理进行国内公开招标。
该项目起点在乌拉泊西互通,终点位于甘泉堡混合型枢纽互通,路线全长约93 km,项目建成后与绕城高速公路(东线)共同形成乌鲁木齐绕城高速环线,并与省道105、省道102、国道312、国道216、乌奎高速公路、吐乌大高速公路等共同形成国省干线过境路网。
根据招标公告,项目主线(含上跨分离立交、互通桥)共设3座特大桥、23座大桥、32座中桥、10座小桥、1座天桥,项目桥梁全长15 882.2延米,占路线总长的17.22%。
全线设有一座2 645 m的长隧道——西山隧道(以双洞计),设互通式立交共15处,其中枢纽立交6处。设服务区2处、停车区1处、互通连接线4处。
乌鲁木齐绕城高速公路(西线)预计今年8月开工,2019年10月31日完工,总工期27个月。
目前,乌鲁木齐三环绕城高速(东线)于去年9月8日全线正式通车,绕城高速(西线)即将开建,加上现有的外环路(一环)和正在建设中的东二环、计划开建的西二环,乌鲁木齐“三环十五射”的路网骨架初显雏形。
乌鲁木齐绕城高速公路(东线)起于吐乌大高等级公路甘泉堡立交,止于西山立交,路线全长79.652 km。
东西绕城高速公路建成后,将为打造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半小时经济圈提供交通保障,为乌鲁木齐城市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F294
B
1009-7716(2017)08-0133-04
10.16799/j.cnki.csdqyfh.2017.08.041
2017-05-06
王刚(1969-),男,内蒙古杭锦后旗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工程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