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蚕桑体系沈阳综合试验站2016年度工作进展

2017-09-15

蚕学通讯 2017年2期
关键词:柞树柞蚕蚕桑

秦 利

(沈阳农业大学, 辽宁 沈阳 110866)

国家蚕桑体系沈阳综合试验站2016年度工作进展

秦 利

(沈阳农业大学, 辽宁 沈阳 110866)

1 年度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1.1柞蚕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

(1)将黄蚕血统的沈黄2号与青黄蚕血统的青6号进行杂交创制新育种材料,选育抗病丰产、强配合力柞蚕新育种材料1个,详见表1、表2。

表1 柞蚕育种材料产卵量选择结果

表2 柞蚕新品种茧质性状调差结果

(2)将柞蚕病害防控技术集成,卵面消毒技术、保蚕宁2号防病药剂、生态放养技术等在基地县推广与示范,使示范户病害发生率降低5%。

(3)柞蚕省力高效、生态柞蚕场建设与提质增效放养技术研究与示范,5个基地县20个示范户柞蚕生产劳动生产率提高4.5%。

1.2蚕桑资源食药用加工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

(1)柞蚕蛹营养价值评价及利用研究与示范,完成柞蚕蛹主要营养成分比较分析,为制定柞蚕蛹食用标准提供数据资料,详见表3、表4、表5。

表3 柞蚕蛹与肉蛋营养成分比较

表4 柞蚕蛹与几种肉蛋食品维生素含量比较

注:维生素A单位IU/g为国际单位,1国际单位=0.3ug。

表5 柞蚕蛹维生素含量与几种粮食、蔬菜含量比较mg·kg-1

(2)初步研发柞蚕蛹加工利用产品1种。

1.3蚕桑主要病虫害检测、防控新技术新药剂研发

(1)在示范区建立柞树主要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技术体系与示范,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技术在基地县建立柞园虫害预测预报网络,示范柞树害虫—栎黄斑舟蛾综合防控技术1种。

(2)推广无公害防治害虫技术—利用幼龄幼虫具群集性,捕杀幼虫;成虫羽化期间用灯光诱杀,防治害虫有效率达75%左右。

(3)查明示范区柞树害虫的种类。5个基地县20个柞园昆虫的种类及分布与2015年调查结果相比较,柞园主要分布有9个目30多个科95个种类昆虫,总的种类少了5个;以鳞翅目昆虫为主,柞园发生数量较多的种类主要有:栎黄斑舟蛾、栎粉舟蛾,见表6。

表6 柞园昆虫种类及数量

鳞翅目类昆虫主要有:刺蛾科、灯蛾科、毒蛾科、枯叶蛾科、螟蛾科、天蛾科、小卷蛾科、夜蛾科、舟蛾科等,其中以夜蛾科、尺蛾科、螟蛾科等种类昆虫为主,见表7。

表7 鳞翅目类的昆虫分类地位及其数量

1.4轻简高效柞园建设与放养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1)柞园土壤有机质变化与物质循环规律研究,建立柞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数据。

继续监测了基地县5个柞园土壤化学特性、pH值等,为柞园土壤环境监测积累数据,也为分析柞园土壤有机质变化规律提供基础数据,详见表8。

表8 柞园和附近林地土壤化学特性的差异

注:DS, 沈阳东陵柞园;TT:铁岭同台;TF:抚顺土口子;SD:丹东四台子;XD:丹东西南沟;PA:鞍山牌坊村。

(2)柞园柞树高效利用技术推广与示范,参考辽宁省柞园建设标准,制定了柞园建设技术规程1种。

(3)柞蚕省力高效轻简化放养关键技术研究示范,研究并改进柞蚕小蚕保护饲育技术1种,目前正在研究中。

1.5桑园管理技术与机械简易、通用、多功能

将目前适用于草坪等机械在柞园中进行中试,筛选并推广适合柞园操作的轮伐更新机械—油锯1种,杂草清理机械割灌机1种。

1.6蚕桑食药新用途功能评价

建立柞蚕蛹营养价值及功能评价研究数据,初步研发柞蚕蛹加工利用技术1种,将已有研究成果或技术进行示范与应用,为建立技术标准提供理论依据,见表9。

表9 不同地区柞蚕蛹矿物质元素含量 mg·kg-1

1.7蚕业适度生产规模研究

根据多年柞蚕技术推广工作经验及2016年的集中调研,初步明确了调研地柞蚕资源禀赋特点—劳动力 、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正在研究适合当地资源禀赋特点与技术装备应用水平的蚕业生产与经营的适度规模指标与范围。

1.8多元化经营模式分析

建立当地柞蚕生产投入产出分析数据。调研统计了2016年5个基地县柞蚕生产要素的价格,其中春蚕种茧60元/kg、雄蛾180元/kg、雌蛾(穿刺)35元/ kg、单母种卵1 350元/ kg、双母种卵1 250元/ kg、茧扣(大口)110元/千粒、刀削茧壳100元/ kg。秋蚕种茧65元/ kg、雄蛾170元/ kg、雌蛾30元/ kg、种卵2.5-3.0元/蛾或1 350元/ kg、原料茧40元/ kg,户均纯收入比2015年减少1 300元左右,详见表10。

表10 沈阳综合试验站5个基地县柞蚕生产经济效益调查(2016年秋)

注:人工费中不含生产者本身的工资,仅为临时雇佣工人费用。

1.9蚕、桑(柞)抗病、抗逆机制研究

克隆了柞蚕2个热休克蛋白70基因ApHSP70-1、ApHSP70-2,2个基因的ORF均为1 905 bp,编码634个氨基酸,蛋白质具有细胞质特征基序,推测为诱导型热休克蛋白,其序列 N 端为高度保守的 ATPase 功能域,C 端为多肽结合功能域,是差异位点的主要分布区域。RT-PCR检测显示,高温(43 ℃)诱导后柞蚕蛹脂肪体组织ApHSP70-1、ApHSP70-2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而ApHSC70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不大;相对于ApHSP70-2,正常环境下ApHSP70-1在柞蚕蛹各组织中几乎不表达,热激后被诱导表达。qRT-PCR检测高温(43℃)诱导处理后柞蚕蛹脂肪体组织中的ApHSP70-2表达量上调了6. 32倍,ApHSP70-1的表达量上调了4. 18 倍。推测克隆的2个ApHSP70基因在柞蚕应对热激胁迫的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1.10产业基础数据平台建设

(1)蚕桑产业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数据库。

收集 2016 年柞蚕产业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数据资料,完善柞蚕国内外研究进展数据库,详见表11。

表11 2016年国内外发表有关柞蚕方面的论文分类统计

(2)蚕桑产业全国省以上立项的科技项目数据库

收集 2016 年柞蚕产业省以上立项的科技项目信息资料,完善蚕桑产业全国省以上立项的科技项目数据库,详见表12。

表12 柞蚕主产省科研立项表

(3)蚕桑产业全国从事研发的人员数据库

2016 年新增柞蚕产业全国人事研发人员5人,数据资料(略),完善蚕桑产业全国人事研发的人员数据库。

(4)蚕桑重大实用性技术数据库

2016 年新增柞蚕重大实用性技术5项,更新蚕桑产业重大实用性技术数据库。

(5)蚕桑生产技术规程数据库

2016 年新增柞蚕生产技术规程1个,即柞蚕种质量及检验,完善蚕桑产业生产技术规程数据库。

(6)蚕桑产业主要仪器设备数据库

2016 年柞蚕产业主要仪器设备新增15台套,总计45万元,完善蚕桑产业主要仪器设备数据库。

(7)蚕病发生情况数据库

2016 年柞蚕病害发生数据资料,以辽宁省为例,秋季微粒子病率商品茧生产为24.5%,种茧生产为0.5%,脓病发病率为1.5%,软化病发病率为3.2%,完善蚕病发生情况数据库。

(8)柞树病虫害发生情况数据库

2016 年柞树病虫害发生情况数据资料,柞树害虫主要为天幕毛虫、栎黄斑舟蛾、栎纷舟蛾、舞毒蛾、刺蛾类;柞树病害主要为白粉病、锈病、褐斑病、早烘病,完善桑树病虫害发生情况数据库。

(9)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蚕桑病虫害防控平台

初步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点,已完成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蚕桑病虫害防控平台的构建。

(10)柞蚕种质资源信息数据库

收集 2016 年柞蚕种质资源信息资料,已完善柞蚕种质资源信息库。

2 工作情况

(1)2016年年初召开了沈阳综合试验站年度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年度工作目标与任务,使试验站全年工作有的放矢,促进了示范区产业发展。

(2)根据体系的任务,将试验站的技术骨干进行分工负责,技术骨干杨瑞生副教授主要负责柞园及柞树害虫种类调研及害虫防治方面的工作,技术骨干姜义仁讲师主要负责柞蚕生产技术推广及新产品研发工作,石生林副教授主要负责柞蚕新品种选育及繁育等工作,刘彦群副教授主要负责柞蚕生长发育及调控、柞蚕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工作,刘限副教授主要负责柞园土壤变化监控方面的研究,王勇讲师主要负责全国蚕桑产业基础数据库的调研及整理工作,王国宝讲师主要负责柞蚕新产品研发及专利申报工作,秦利教授负责整体布置、检查、指导,并负责农民技术员及农民培训工作。

(3)针对本年度突发情况,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今年秋季,气候异常,持续低温降雨,导致收蚁时蚁蚕遭受阴雨天气,秋柞蚕软化病发生严重。通过示范县蚕业主管部门及时防治具体措施印成宣传单发到蚕民手中,保证了蚕民增收。措施:损失严重的,帮助农民积极购买种卵;发病轻,推广保蚕宁3号;适当增加剪移次数;采用优质树种和芽棵柞树养小蚕。

(4)继续培训示范区农技管理人员、科技示范户及新型蚕农。组织团队骨干成员分别基地县县举办了柞蚕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技术骨干以及新型蚕民750余人。培训采用专题讲座、发放材料等多样形式,内容包括了春蚕的卵面消毒与灭蛆保蚕方法、秋蚕制种与卵面消毒方法、蚕场消毒技术以及蚕种选购、蚕业生产中常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等。技术培训对促进本区域柞蚕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5)及时总结试验站研究及技术推广工作,发表研究论文7篇、出版专著1部、申报科研成果2项,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2等奖1项(试验站2位成员为主要完成人,分别排名第3、第7),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奖1项(试验站技术骨干刘彦群主持,3位成员为主要完成人)。

(6)经费使用规范,符合财务制度要求。

(7)认真填写工作日志。截止到2016年12月12日,全年共撰写工作日志102篇。

3 阶段性成果及亮点简述

(1)将黄蚕血统的沈黄2号与青黄蚕血统的青6号进行杂交创制新育种材料,选育抗病丰产、强配合力柞蚕新育种材料1个。

(2)柞蚕病害防控技术集成—卵面消毒技术、保蚕宁2号防病药剂、生态放养技术等在基地县推广与示范,使示范户病害发生率降低5%。

(3)柞蚕省力高效、生态柞蚕场建设与提质增效放养技术研究与示范,5个基地县20个示范户柞蚕生产劳动生产率提高4.5%。

(4)完成柞蚕蛹主要营养成分及矿物质元素含量比较分析,为制定柞蚕蛹食用标准提供数据资料。

(5)推广无公害防治害虫技术—利用幼龄幼虫具群集性,捕杀幼虫;成虫羽化期间用灯光诱杀,防治害虫有效率达75%左右。

(6)查明示范区柞树害虫的种类,明确经常发生的主要害虫和次要害虫。

(7)克隆与柞蚕免疫相关基因2个—ApHSP70-1、ApHSP70-2,明确了基因功能,为柞蚕功能基因解析及利用奠定了基础。

(8)发表研究论文7篇,出版《中国柞树害虫原色图鉴》(2016,4.ISBN 978-7-5381-9738-9)专著1部,参加完成的“柞树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得2016年辽宁省科技进步2等奖。

(9)获得发明专利1项:一种顶置式柞蚕削茧机,实用新型,ZL201620402143.X。

4 2017年工作计划

4.1柞蚕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

(1)继续选育抗病丰产、强配合力柞蚕新品种及杂交种,并进行品种比较试验。

(2)将柞蚕病害防控技术集成在基地县推广与示范。

(3)继续开展柞蚕省力高效、生态柞蚕场建设与提质增效放养技术研究与示范。

4.2蚕桑资源食药用加工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

(1)继续开展柞蚕蛹营养价值评价及利用研究与示范,为制定柞蚕蛹食用标准提供依据。

(2)开展柞蚕蛹加工利用技术研究,将已有研究成果或技术进行示范与应用。

4.3蚕桑主要病虫害检测、防控新技术新药剂研发

(1)继续进行柞树主要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技术在基地县建立柞园虫害预测预报网络,将柞树害虫防控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

(2)继续推广无公害防治害虫技术,为柞蚕产业可持续安全发展提供保障。

(3)继续进行示范区柞树害虫的种类调查,利用物理方法防治柞树害虫。

4.4轻简高效柞园建设与放养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1)继续开展柞园土壤有机质变化与物质循环规律研究,建立柞园土壤有机质变化数据库。

(2)继续柞园柞树高效利用技术推广与示范。

4.5桑园管理技术与机械简易、通用、多功能

在柞园柞树轮伐更新机械的筛选基础上,开展柞园杂树及杂草清理等机械的推广与示范。

4.6蚕桑食药新用途功能评价

在柞蚕蛹营养价值及功能评价研究基础上,进行柞蚕蛹加工利用技术研究,开发柞蚕食用产品1-2个。

4.7蚕业适度生产规模研究

研究明确适合当地资源禀赋特点与技术装备应用水平的蚕业生产与经营的适度规模指标与范围。

4.8多元化经营模式分析

以基地县典型农户为对象,进行多元化经营模式的投入产出分析,建立农民示范户多元化经营模式数据库。

4.9蚕、桑(柞)抗病、抗逆机制研究

继续进行柞蚕抗病和抗逆的机理研究,研究柞蚕免疫相关基因的的表达与调控,柞蚕抗病机制等。

4.10产业基础数据平台建设与考核指标

继续完成2017年度产业基础数据平台建设与考核指标。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22)。

猜你喜欢

柞树柞蚕蚕桑
柞树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展望
吉林省柞蚕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
柞蚕茧系统分形研究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柞蚕新品种“川柞3号”选育报告
柞蚕饲养技术岗位团队完成“柞树菌根真菌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省级成果登记
巴中市柞蚕3项地方标准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