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如何减轻运动后反应?
2017-09-15丁海燕
文/丁海燕
老人如何减轻运动后反应?
文/丁海燕
春季适合进行户外运动,尤其是因为气候原因外出锻炼较少的老人,这个季节多运动可顺应阳气的升发和疏泄,有益于健康。但不少老年人在锻炼之后却感觉,没有运动之后应有的轻松感,反而出现了关节痛、头痛、胸闷气喘、肌肉酸痛等不适,这种现象被称为运动后反应。
大多数人都会出现运动后反应,可以继续适量地进行体育锻炼,增加肌肉的血液循环,通过运动,肌肉酸痛、酸胀反而消失得快。但运动中,原有疾病疼痛加重或者出现新的疼痛点往往是锻炼不得法的信号,需要提高警惕。
尤其是中老年朋友容易出现骨质疏松,且身体的灵活性、耐力相应较差,关节磨损也快,出现运动后反应一定要停下休息观察。如果能在两三天内能恢复的,属正常的运动后反应,可以继续锻炼。如果运动后经休息处理无法缓解,或者关节周围出现红肿热痛,需要停止锻炼,尤其是患有冠心病、关节炎、高血压等疾病者,一定要重视运动后反应,有必要及时就医。
那么在运动中该如何科学进行锻炼呢?实际上,根据运动后反应的轻重来安排运动最合理,比如有的老人在爬山或者踢毽子之后,会出现关节肿痛,这意味着膝关节软骨已出现退变,最好能做一些下肢负重不多的锻炼,比如游泳、骑自行车、练习八段锦等。对于心脏不好或血压高者,最好选择运动量较轻的运动。运动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此外,运动后反应的发生还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运动时间、气候变化等等,想要避免运动后反应的发生,需要进行针对性预防。
运动热身记得拉伸肌肉
春季运动前,一定要做好热身活动,否则贸然弯低身体、高踢脚尖,甚至是扭腰、跳绳,都容易出现运动后反应,甚至造成运动损伤。热身应占运动总时间的10%~20%。例如,进行1小时的有氧运动,热身时间应该在6~12分钟范围内。一般来说,身体微微出汗,便可以结束热身运动。除了活动身体的大关节,比如膝关节、腰部、颈椎等,还要做大腿及小腿肌肉的拉伸,可以避免肌肉酸疼等运动后反应,保持坐姿,双脚脚底在身前相互贴紧,膝盖向外撑并尽量靠近地面,双手抓住双脚踝,保持这个姿势10秒钟,放松后再重复3~5次。
运动时间最好隔日1次
春天天气多变,老年人在户外参加锻炼时,一定要注意天气预报,风沙较大时不宜进行户外锻炼。天气好时可以选择上午10点左右或下午5点左右锻炼,此时空气中氧含量较高,也能避免温度的大幅波动,减少感冒发生。不要在饥饿或饱餐状态下运动,一般来说,饱餐后应休息30~60分钟,在此期间不宜进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除饥饿和饱餐两种情况外,选择白天或晚上运动均可。在一次运动达到疲劳感之后,身体想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需要36~48小时,也就是1.5~2天之后身体会达到最佳状态。所以,不要在感觉疲劳时继续运动,否则身体状况会下降,不能达到健身效果,甚至会产生劳损,但如果间隔时间太长,则难达到运动的累积效果,最好隔日运动一次。
运动方式不分优劣
有的人运动后反应较重,非常纠结该选择哪种运动方式。实际上,运动方式不分优劣,如快走、慢跑、游泳、跳舞等,每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选择运动方式的原则有两个,一个是选择一个能够长期坚持的项目,这样才能起到锻炼效果。另一个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比如膝关节疼的老人,最好不要做爬山、快走等加重关节负担的运动,应选择游泳、骑车等。有研究表明,加强股四头肌的肌力训练,可以减轻行走过程中髌骨对股骨关节面的压力。比如采用直腿抬高、踢沙包、静蹲以及功率自行车等训练方法。尤其要注重内侧肌群的锻炼,比如在直腿抬高训练中要注重伸腿外旋位的抬高训练。血压高或心脏不好要避免大强度、大运动量,如仰卧起坐、快跑、踢球等运动。颈椎或腰椎不好则要避免做一些如突然转头,大幅度弯腰等关节运动幅度较大的运动。
运动量要参考疲劳感
有的人推崇健步走的锻炼方式,每天至少要走一万步。实际上,运动量是因人而异的,主要取决于个人身体状况。运动量包含运动强度、运动时间两个指标,计算公式为: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心率是反映运动强度的一个指标,一般用220减去年龄数所得值为最大心率,运动时心率为最大心率的80%~100%为高强度,60%~80%为中强度,40%~60%则为低强度。实际上,最佳的运动量是以出现疲劳感为准。在运动过程中,运动量以出现疲劳感为最佳。所谓疲劳感,是指运动到身体产生轻度不适、疲倦、肌肉酸困等感觉,休息后很快会消失,这是正常现象。若疲劳感持续不减,则需要及时休息,坚持运动反而不利于健康。运动后注意冷身,不能突然停止运动,简单的5分钟左右的慢走,能够有效地消除疲劳。当脉搏减慢至120次/分以下,才可以停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