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地区双峰驼生活习性的研究

2017-09-15苏布登格日勒阿丽玛乌云格日勒列琼张玉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荒漠骆驼

苏布登格日勒,阿丽玛,乌云格日勒,列琼,张玉

(1.内蒙古农业大学,呼和浩特 010010;2.云南大学网络工程学院;3.内蒙古抗旱防汛物质服务中心;4.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地区双峰驼生活习性的研究

苏布登格日勒1,阿丽玛2,乌云格日勒3,列琼4,张玉1

(1.内蒙古农业大学,呼和浩特 010010;2.云南大学网络工程学院;3.内蒙古抗旱防汛物质服务中心;4.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作为优秀的家畜物种双峰驼的数量越来越少了,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在中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国家。其中中国骆驼总数居世界第2位,而内蒙古地区双峰骆驼的数量又占到全国总数的60%以上。骆驼是生活在荒漠和半荒漠的重要畜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机体构造、器官功能和生活习性形成了许多特性,以适应独特的荒漠条件,因此被誉为“沙漠之舟”。骆驼是一种宝贵的畜种资源,对其遗传资源的保护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驼肉纤维较粗,脂肪含量少,瘦肉多,驼乳脂肪球小,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属于“绿色食品”,适合于当今人们追求的饮食需求;驼绒是上等的毛纤维,是毛纺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通过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系统地论述了内蒙古地区双峰驼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物种的重视。

双峰驼;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

双峰驼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在中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国家。其中中国骆驼总数居世界第2位,而内蒙古地区双峰骆驼的数量又占到全国总数的60%以上。双峰骆驼在内蒙古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锡林郭勒盟及鄂尔多斯市。骆驼是生活在荒漠和半荒漠的重要畜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机体构造、器官功能和生活习性形成了许多特性,以适应独特的荒漠条件,因此被誉为“沙漠之舟”。骆驼形外征酷似中华民族生肖的动物貌特,即“鼠之立耳、牛之弓脊、虎之历爪、兔之豁唇、龙之曲颈、蛇之炯睛、马之豪鬃、羊之阔胸、猴之锐峰、鸡之凤体、狗之重踵、猪之裸尾”。骆驼能与荒漠草原和谐共存,软蹄对草场的破坏性小,能利用荒漠草场,能利用苦咸食物。由于骆驼具有适应沙漠生活的独特生理特性,是一种宝贵的畜种资源,对其遗传资源的保护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驼肉纤维较粗,脂肪含量少,瘦肉多,驼乳脂肪球小,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属于“绿色食品”,适合于当今人们追求的饮食需求;驼绒是上等的毛纤维,是毛纺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内蒙古地区的双峰驼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和锡林郭勒盟等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分为阿拉善双峰驼和苏尼特双峰驼。

1 骆驼在动物分类学上的地位

骆驼在动物分类上属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偶蹄目、团蹄亚目、骆驼科、骆驼属[1]。骆驼由新生代始新世时期(距今约5 500万年)北美洲的原柔蹄类进化而来,该属有双峰驼(C.bactrianus)和单峰驼(C. dromedarius)两个种,通称骆驼,又称橐驼,属反刍类。在中国境内生存的骆驼主要是双峰驼,双峰驼分布于高寒的亚洲沙漠地区,其中以中国和蒙古等国家为多数。中国的双峰驼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宁夏,以及山西、陕西、河北的北部地区。

2 双峰驼的形态特征

分布于中亚的双峰驼,为大型偶蹄类,其体重可达500 kg。外貌结构特点是:躯短肢长,体型呈典型的高方型。颈长呈“乙”字形大弯曲如鹅颈,头较小,头颈高昂过体,颈有毛,耳小尾短,鼻能开闭[2-4]。上唇中裂如兔唇,下唇较长。前躯大后躯小,背短腰长,其上附有两个圆锥形的脂峰,四肢细长,尻短而斜,腹部向后上方收缩,在肘、腕、胸底和后膝处,附有七个角质垫。偶蹄胼足,以指(趾)着地,成软蹄盘。

3 双峰驼的生活习性

3.1 耐粗饲

骆驼嘴尖齿利,体高颈长,向下能采食3~5 cm长的短草和低矮的灌木,向上能啃食丛林枝叶甚至高达2~3 m的乔木。骆驼口腔构造较特殊,口角以及上下唇的外缘生长着密密麻麻的短毛,上齿垫坚硬,两角有长而呈锥状的角质化乳头、齿缘突起呈锯齿状、齿面宽、臼齿冠高;下颌比较灵活,能够带动下颌左右移动,磋磨饲料(见图3)。骆驼的上唇很敏感,能拣食矮小的植物;在嘴的周围有特别硬的组织,采食时不致于被带刺的植物刺破;口内粘膜有厚的鳞状组织及长1~2 cm的乳突,骆驼的唾液腺发达,唾液黏稠,可以抗御带刺食物的刺伤。如骆驼能采食猫头刺、碱蒿、白刺、梭梭、骆驼刺等,也能采食密生螫毛的植物,如荨麻等。这些也得益于骆驼口内粘膜有厚的鳞状组织及长1~2 cm的乳突,以抗御带刺食物的刺伤[5]。

图1 双峰驼形态特征图Fig.1Picture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ctrian camel

图2 双峰驼卧地姿势图Fig.2Picture of sitting on the ground of bactrian camel

图3 双峰驼磋磨饲料Fig.3Picture of milling feedstuff of bactrian camel

图4 双峰驼蹄部形态图Fig.4Picture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ctrian camel hoof

3.2 耐饥饿

沙漠地带植物奇缺,饲草料资源匮乏,但骆驼还是顽强地生存着,其以极强的耐饥饿能力,适应着环境,即使是几天几夜缺草断料,仍然能活动,甚至使役。骆驼在水草丰盛的夏秋季节采取大量采食,日采食量可达32.1~33.6 kg,并转化为脂肪贮存在驼峰和腹腔内。当冬春无草缺草季节,贮存在驼峰和腹腔内的脂肪成为能源支撑机体的活动。同时,骆驼以安静来降低代谢水平[6-9]。

3.3 耐干渴

动物适应于荒漠的条件是能够采食含有大量水分的植物(如仙人掌类),并移栖于水源附近;能够充分利用代谢水;排泄浓尿及近乎干燥的粪便,以减少水分的消耗;有较好的体温调节机制,以控制体温;在高温时期具有减少活动,利用荫蔽的习性,以减少水分蒸发。骆驼就具备了这种适应能力,骆驼虽然在水的蓄积方面比较弱,但对体内水的重吸收能力是最强的。它的鼻腔很大,鼻甲骨呈卷轴状,因此大大增加了鼻黏膜的面积,呼吸时能使呼出气体中的水汽在鼻道中冷却并加以回收。这种解剖结构很好地节省了水分。

3.4 耐炎热

沙漠地带气温变化无常,既有高寒又有高温,沙漠的吸热性,夏季中午可使地面温度达到70℃左右。作为“沙漠之舟”的骆驼依然行走中酷热之中,显示出其超强的耐热性。

3.4.1 体型

动物的体格大小,体表面积的大小,都可表现出对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体型类似的动物,体格愈大则体表面积相对愈小,故在寒冷环境中是比较有利的[10]。而在炎热的环境中,体格较小的动物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加之皮肤上的皱褶增多,所以耐热性较强。但是,动物散热的难易,不能仅以体表的面积来衡量,要结合皮肤的结构与性质来考虑,骆驼的抗热能力不单纯取决于皮肤表面面积,而主要是骆驼皮肤的汗腺机能比较强大[11]。

3.4.2 腿足

动物的腿长作用很大,对环境适应也很强。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腿特别长,这样可以减小地表辐射热的影响。同时腿长便于长途跋涉,寻找水源,采食灌木林的嫩枝与嫩叶。腿长也可使很多器官地面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了高温蒸灼。如母驼乳房紧贴腹下,公驼包皮口折转向后,睾丸位于两股后方等。另外,骆驼的足部的结构也反映其对热环境的很好适应。骆驼的蹄是由第三、四趾的第一趾节骨组成。蹄下有角质垫,其厚度可达l cm,并有大量黑色素,可以防止沙粒的热量传递(见图4)。

3.4.3 被毛

骆驼的被毛比较蓬松,它不仅能够抗御炎热,而且还能让汗液慢慢地蒸发,使体温下降以调节机体温度[12]。

3.4.4 行为调节

骆驼夏天在沙漠地带休息的时候,它的起卧是很科学的。比如,骆驼卧地的时候,会将卧点的热沙推散后,改变卧点温度后下卧(见图2)。骆驼首先用前肢将高温热沙推向前方,前肢带动膝盖率先着地,然后用力将热沙向后扒,这样卧点机体下地表温度就降了下来。在站立上,骆驼也会选择一定方向以减少热伤害,比如,为减少体表吸收辐射热上午骆驼的头是面对太阳的,然后随着日光照射角度骆驼将会作出方位的调整来减少日光的照射。

3.5 耐寒冷

骆驼是恒温动物,一般在外界温度变化时,保持恒定体温,体温的恒定,赋于动物抗热但更加抗寒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骆驼能够利用内分泌和神经系统来实现体温的自动调节。内分泌系统中是由甲状腺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去适应季节性的短时性的温度变化。其中甲状腺与缓慢性的季节性的温度变化相联系,而肾上腺主要是应付瞬时性的温度变化。骆驼的生活地带气温常在-20~-30℃,最低气温甚至达-45~-50℃,但骆驼仍能正常生活。

3.5.1 脂肪组织

骆驼是局部贮藏脂肪的突出例子,生活于干旱地区的驼峰就是由脂肪构成,峰的大小随食物供应量不同而有区别,最大者可接近体重的20%;另外骆驼的皮下脂肪层,既可起贮存能量作用,也可保温;骆驼背部的脂肪,可避免沙漠地带太阳辐射造成的伤害,起到绝缘作用,脂肪的绝缘作用可防止外界热量进入身体。动物的脂肪组织在生成与分解之间保持着平衡,饲料充足时,脂肪可贮存数周;而饲料缺乏时,脂肪被分解作为能量来源,或作为制造蛋白质的原料。在各种不同动物中,脂肪在提供绝缘、贮存能量与内源热方面的重要性有所不同。

3.5.2 被毛

被毛发达,绒层厚密,皮板厚,保温能力强,而且在阳光直射和外界气温高于皮温的环境条件下具有隔热的作用。寒冷地区的动物一般被毛较厚,外层是鬃状粗毛,内层是厚而软的绒毛。在极寒冷的地区,有些动物没有很厚的绒毛,而是生有厚厚的鬃毛,它能适应北极的寒冷、雨及暴风雪的袭击。骆驼被毛的隔热性能与被毛的颜色、光泽、厚度、密度以及毛发类型等有关。在同样条件下,棕色被毛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比白色高。

3.5.3 行为调节

骆驼耐寒冷习性还体现在其具有一定的行为调节能力上。每当天气寒冷、刮风降温时,骆驼表现为缩团行为,将尾夹于两股之间,飞端着地,四蹄贴于腹下,后躯对着避风物而下卧。这样就减少了机体的散热面积,同时,厚厚的角质垫也能起到了很好的阻热作用。

3.6 耐风沙

沙漠草原地带风沙频发,骆驼既要行走在沙漠上,又要适应风沙的吹刮。

骆驼以指(趾)枕着地,第三、四指枕愈合成一宽厚柔软的蹄盘,内为弹性组织和弹性纤维细胞囊,外为角质层、厚0.6~0.9 cm。当前肢着地时,蹄盘面积增至68~71.5 cm2,使之不陷入沙中;抬腿时,蹄盘面积缩小到62~65.5 cm2,便于运步,蹄盘前缘有两个弯向前方的角质蹄爪,除作起卧支点外,主要在沙地行走时能固定指枕不向后滑,从而防止滑倒。

骆驼一但遇到大风飞沙天气,就会半闭双眼,借助长而密的下垂睫毛来防止沙尘进入眼睛,同时泪腺分泌泪液去除进入眼球表面的尘土。

骆驼长有狭长而斜的鼻孔,呈裂缝状。从解剖学上看两个鼻孔都有一条管道通道鼻中沟,鼻孔外缘组织柔软且可张合自如,其孔内又丛生鼻毛,管道弯曲而多皱,这些解剖结构有效地湿润空气,起到过滤尘沙的作用[13]。

3.7 厌潮湿

陆地动物的共同特点是喜干燥温暖,厌潮湿寒冷,双峰驼也不例外,它不适于在高湿高温环境下饲养。潮湿影响双峰驼的生长发育,甚至会因潮湿而患病,尤其是在春季要特别注意,避免双峰驼在潮湿地面卧息而患病。

3.8 嗜好盐

由于荒漠干旱地带降水远远低于水蒸气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使得这一地带植物含盐量偏高。骆驼生活在干旱荒漠地带,久而久之,产生了喜食含盐分高的植物的偏好。同时,所饮用的水也属盐碱性湖水。所以骆驼有很强的嗜盐性,正常情况下,能够在10 km以外嗅到的盐池或碱滩的气味并长途奔跑就食。在舍饲环境下一定做好骆驼的盐分补给[14]。

3.9 群集性

骆驼的合群性,虽不如其它家畜强,但仍有其一定的群集性,在牧场上三五成伙,分散采食,只有当放牧员收拢归牧或遇有大的惊扰时,才集结成大群活动。母驼的合群性与护群性较强,在出牧归牧时都能互相关照,当发现驼羔不在自己身边时,就用高吭的声调呼叫,当发现驼羔遇有敌害时,则猛扑过去保护驼羔。骟驼的合群性次予母驼,公驼只有在配种季节才有强烈的护群性,主动寻找母驼,组成自己的、配种小群,如其它公驼或骟驼进入小群,则严加驱赶,在非配种期,常离群远走,自找水草。

3.10 栖息性

在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下,骆驼行走与栖卧的方向都有一定规律,在夏秋炎热时期,一般是头迎太阳,顶风行走,顶风栖卧。晴朗无风天喜卧于高燥的地方;天阴凉爽,则无固定走向和卧向。夏秋两季,骆驼喜选高燥、通风凉爽的地方采食和栖息。冬春骆驼一般是顺风行走,顺风卧。骆驼冬春则喜在低洼、避风、暖和的地方活动。骆驼如遇阴雨、风雪和风沙弥漫的天气,无论在何季节都愿顺风沙、雨、雪的方向行走和栖卧。在牧地上采食时喜分散,休息时则喜群居。并愿在干燥无草、表土疏松,过去曾有骆驼卧过的地方数峰群卧栖息。

4 结语

内蒙古地区的双峰驼是国家重要的动物物种资源之一,中国也是世界上双峰驼数量分布最多的国家。在中国双峰驼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和锡林郭勒盟等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分为阿拉善双峰驼和苏尼特双峰驼[15-17]。双峰驼具有对荒漠和半荒漠环境高度适应的特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荒漠性动物的一个典范。双峰驼的机体构造、器官功能和生活习性以及适应独特的荒漠条件特点,为我们开展研究荒漠和半荒漠环境下动物的适应性提供了很好的动物样本。同时,驼肉脂肪含量少,瘦肉多[18],纤维较粗;驼乳脂肪球小,易被人体消化吸收[19-21];驼绒是上等的毛纤维等都具开发潜力。保护好双峰驼,合理开发驼产品,挖掘双峰驼在“一路一带”中运输、文化贡献,意义重大。

[1]高莉.驼科动物的起源与生物学特性[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7):17-19.

[2]张秀英,王凤玲,邵宝平,等.双峰驼乳前齿的形态学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16,37(9):60-64.

[3]廖新娣,陈玉林,家畜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4]文卫东.双峰驼牙齿形态与头颅的相关性和MPR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5]萨仁图娅,斯仁达来,付龙霞,等.中国双峰驼种质资源保护调查研究[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5,35(6):62-65.

[6]岳东贵,许志信,赵刚,等.阿拉善双峰驼四季牧食行为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1999,20(3):17-24.

[7]张玉.生态畜牧业理论与应用[M].2版.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9.

[8]王雯慧,陈怀涛.双峰驼胃底腺区黏膜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03,34(4):372-377.

[9]刘胜旺,朱宣人,陈怀涛.双峰驼胃组织学研究[J].中国兽医学报,1996,16(5):491-496.

[10]冯登侦,吴常信,吴克亮.阿拉善双峰驼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J].草食家畜,2007(1):30-35.

[11]白俊艳,乌仁套迪,张文彬,等.双峰驼体尺性状的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23,237-239.

[12]岳东贵,许志信,赵刚,等.阿拉善双峰驼四季牧食行为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0(3):17-24.

[13]肖力.骆驼的变迁和体貌特征[J].当代畜禽养殖业,1996(8):26.

[14]彭晓艳,叶文凌,俞诗源,等.双峰驼舌的大体解剖和舌粘膜的组织学结构[J].四川动物,2009,28(2):269-273.

[15]敖日布,阿拉腾格日勒,仁软玛.对保护阿拉善双峰驼资源的建议[J].畜牧兽医杂志,2008,27(6):104-112.

[16]袁志明,陈瑞.阿拉善双峰驼现状及发展对策[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7,10(11):11.

[17]李霞,金海,薛树媛.我国骆驼的饲养现状与展望[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7,28(3):72-74.

[18]吴爱华.浅谈骆驼乳用和肉用价值[J].中国畜禽种业,2016,12(2):62-64.

[19]张和平.驼乳[J].中国乳品工业,1991,19(1):13-16.

[20]吉日木图,张和平,赵电波.不同泌乳时间内内蒙古阿拉善双峰驼驼乳化学组成变化分析[J].食品科学,2005,26(9):173-179.

[21]陆东林,张静,何晓瑞.骆驼和驼乳[J].新疆畜牧业,2008(1):13-18.

Study on Life Habits of Bactrian Camel in Inner Mongolia Region

Subudenggerile1,Alima2,Wuyungerile3,Lie Qiong4,Zhang Yu1
(1.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ohhot,010010,china;2.Yunnan university;3.The service center of Inner Mongolia drought flood control and material;4.Electronic informatio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Bactrian camel,as an excellent livestock species,the numbers were less and less.Bactrian camel was mainly living in China and People’s Republic of Mongolia and other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The total numbers of bactrian camel in China were the second largest in the world,and the numbers in Inner Mongolia region accounted for 60%of the total numbers of China.The camel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animal species living in desert and semi-desert.Their body structure,organ function and life habits were characteristic during the long-term evolution so as to adapt to the unique desert conditions,therefore was known as"ships of the desert".The Camel was a kind of precious animal species resources,the protection of the genetic resources should be given enough attention.At the same time,the camel had coarser fibers,low fat and lean meat.The camel milk had small fat balls easy to be digested and absorbed by human body,which belonged to the“green food”,suitable for human dietary requirement today.Camel hair had fine wool fiber,one of the important raw materials in wool spinning industry,which had a very broad market prospect.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iving habits of bactrian camel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positioning observation and in-situ experiment to cause people’s attention to this species.

Bactrian camel;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life habits

S855.9+1

A

1002-2090(2017)04-0049-05

10.3969/j.issn.1002-2090.2017.04.012

2016-11-15

苏布登格日勒(1965-),女,蒙古族,副教授,现主要从事家畜组织胚胎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并列第一作者:阿丽玛(1995-)女,蒙古族,云南大学网络工程学院2014级学生。

张玉,男,双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07210@163.com。

猜你喜欢

荒漠骆驼
“骆驼兵”
向荒漠宣战
荒漠生态系统的演变
三代人薪火相传 誓把荒漠变绿洲
大骆驼
骆驼
荒漠水塘
荒漠之路上的三首情歌
京味十足的《骆驼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