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生态,另一种蓝天绿水

2017-09-15丁云

现代苏州 2017年17期
关键词:苏州高新区高新区医疗器械

记者 丁云

山水新城

创新生态,另一种蓝天绿水

记者 丁云

8月的苏州,虽然气温炎热,视觉却格外得清爽、漂亮:天空湛蓝,白云朵朵。在苏州高新区,成片成片的青山绿水被衬托得尤其耀眼。在一些人眼里,眼前的蓝天碧水显然寓意着另一种远大前程。

重大项目接二连三,八月惊天震业界

8月23日,一场名为“大云,新IT动力”的中国移动云计算大会高新区中移软件园召开。后者规划占地约480亩,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这一天正式开园,标志着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与苏州市政府、江苏移动三方战略合作正式开始,将在智慧城市、电子政务、智能制造、金融发展、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就在前一天,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也在高新区揭牌成立。研究院依托东南大学和位于高新区内的江苏省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的公共服务平台,以仿生器官及器官芯片、生物医用材料、医学影像及大数据、体外诊断(IVD)及检测技术为研发方向。

往前两周的8月10日,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也在苏州高新区成立,是我国第一个专注于城市能源发展的研究机构。苏州已成为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的永久承办城市。研究院可以为苏州打造能源变革发展典范城市、为我国能源转型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撑。

8月的这三场揭幕,恰好代表了苏州高新区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三大特色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医疗器械和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如果再加上区域内的高端装备制造、地理信息和文化科技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区正在加快实施的新一轮产业发展规划,清晰可见。

光有产业,还不够。产业经济需要商务配套。仍旧在8月,22日下午,高新区与上海长峰集团签约。这家全国行业领先的商业物业开发运营企业投建的“苏州龙之梦酒店群及会议中心”项目包含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酒店房间共3246间,涉及人才公寓酒店与专家楼;太湖湖畔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国际会议中心,为国际性会议提供商务服务。中国人常说好马配好鞍,产业经济发展呈快速上升之势,配套的现代服务业迅速跟进,才会跑得愈加风驰电掣。

大院大所选择落户,新区自有必然

在回答为何选择落户苏州高新区时,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董立户说源于四方面,全面系统的制度设计,高效、专业的后续服务,较好的硬件保障,以及俨然成型的非常好的科研生态。

在高新区,无论大中小企业,不管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无论研究单位或科技型企业,都能找到对应位置,一一对应的相关政策,覆盖面全,覆盖领域有针对性。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于2017年3月份注册,6月份挂牌,按照清华的装修设计方案,高新区执行,前后仅用了49天时间。董立户说,这样的速度,即便在清华内部也不可能,对高新区服务团队的效率、专业性赞不绝口。

之后,从6月4日揭牌到8月下旬的80多天建设期,研究院现已有30个人常驻开展工作。领军人物、科研团队在双创申报时,得到极大帮助,“有时即便跟他们无关,他们也会协助我们。我们新到不熟悉,他们会主动将相关情况、政策一一说明。”

对于研究类机构来说,最难的其实是招人。董立户说,把学院建在苏州,想要招的人,包括国际化人才都能招来,“人家愿意来苏州这件事,是很关键的。”苏州的硬件保障方面做得非常好。

此外,科研生态好,已然形成集群,而一旦有了集群就很容易形成生态,易于朝着良性发展方向走。苏州的产业基础也非常好,“科研院校能够对已有技术进行二次开发,解决工业或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基于市场的技术服务;参与一线,紧密结合产业,多学科交叉,做出更集成,更面向未来的东西。”

大概都基于类似想法,今年上半年,高新区集聚了包括清华大学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清华数据中心、中科院声学所、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瓦赫宁根苏州环境创新国际协同研究中心等在内的10所大院大所,或签约,或揭牌,或落地。加上先前落户的创新载体,高新区已与80余家院校开展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引入1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2家众创空间,包括阿里巴巴创新中心;吸引超过1000家市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含2家国家级研发机构。

这就是苏州高新区确立的区域“两高两新”发展思路,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培育创新业态、营造创新生态,高水平打造创新引领发展示范区。

集聚创新高端要素,塑造创新生态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博士周荣,2014年落户到苏州高新区。2014年入选姑苏领军人才计划、2016年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他创立的江苏超敏仪器有限公司致力于向辐射利用机构提供完整的辐射监控技术和流程管理方案,帮助客户对环境、人员和物品进行科学管理。“高新区对人才非常重视,自从落户苏州高新区以来,公司的科技项目已累计获得200万元的补贴,我本人也获得苏州高新区提供的60万元的住房补贴。”周荣说。

连续7年,苏州高新区区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超过10%;区科技发展资金从2004年的2000余万元增至2017年的3.7亿元,累计投入超过27亿元。调整制定了科技领军人才、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科技服务等4大类15个科技专项政策,全区已有超过3800个科技项目立项,为企业争取各级各类资金支持超过23亿元。

2016年高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47%,连续八年列苏州大市第一;近5年来,全区1514家(次)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计扣除额达到57.2亿元,折合减免企业所得税14.3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15%的优惠税率,减免企业所得税33.9亿元。

对科研的持续投入,加大支持,引来了高层次人才,将高新区作为他们创新创业的首选地。目前,整个高新区人才总量达到21.28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数量2.27万人,境外人才近8000名,海外留学回国人员2400名,留学生创办企业超过600家。累计集聚各类领军人才700余人次,他们中有国家“千人计划”42人,省“创新团队计划”8个,省“双创计划”61人,“姑苏人才计划”126人。

2017年年初,高新区成功获批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月,高新区出台堪称“覆盖范围最广、政策条件最优、操作性最强”的人才新政《“才聚高新 智汇虎丘”人才引育工程的若干措施》,四大部分35条对应人才引育体系、人才发展体系、人才服务体系、人才工作体系,重大创新团队最高可获1亿元的项目综合扶持经费;创业领军成长项目最高给予1000万元的成长奖励。

此外,人才服务力度也持续加大,人才安居保障、人才子女入学、人才医疗保障和区级人才服务卡等政策制度皆有提升。

高新区势头愈发强劲的战略新兴产业吸引了大批领军人才的集聚,突出的领军人才又将带动了一批批新兴产业的雨后春笋般崛起。

加速提升高端产业,与院所共营未来

虞留明,美国密苏里大学硕士,2012年落户苏州高新区。2014年入选省双创和姑苏领军人才。创立的苏州博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创新型临床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在国内开创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均相酶免疫检测技术平台,目前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4项,拥有医疗器械注册证39项。2014年获得苏州科技城年度创新奖。

“前期,我们大概考察了五六个地方,选择落户高新区,是因为这里有完善的产业配套政策及人才扶持政策,投资环境非常好,政府亲商爱商,对产业发展特别重视,这是助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因。”

产业,基础雄厚、扎实的高端产业,让大院大所、科创企业眼前豁亮。

医疗器械产业领域,产业园、研发平台、检测平台、创新孵化平台、专项扶持政策、风险投资基金、业内重大活动等构建成完整的产业创新生态圈。17.7万平米的医疗器械产业园,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国仟医疗科技创新研究院、苏州协同创新机器人研究院、江苏医疗器械检验所苏州分所;省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省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科院先进医疗器械产业孵化联盟等都包含其中。已集聚起医疗器械相关企业200余家,产业产值超58亿元。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高新区串联起阿里云计算(苏州)有限公司、中科院苏州地理信息产业基地、中移软件园、苏州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2016年产值已近12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4%。

在高端制造业内,全区有高档数控机床制造企业、非标自动化设备系统集成商、机器人本体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成套生产线制造商等智能装备制造企业40余家,2016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并能够与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中国制造业知识服务中心(苏州)、苏州智能工业融合发展中心、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阿里工业云、国信优易、清华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等工业大数据企业合作发展。

这是一个强强联合、合作共赢的融合发展局面。在这里,诸多领域、诸多产业已形成共进发展的创新生态,俨然是高新区区域内另一种维度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苏州高新区正昂首阔步向前,创新生态中的“蓝天白云”也将与自然生态里青山碧水共襄盛举。

猜你喜欢

苏州高新区高新区医疗器械
统编语文教材九(上)第三单元拓展阅读
医院医疗器械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及维修管理策略
欧盟医疗器械法规MDR正式执行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苏州高新区:加速驶向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两千亿级”新蓝海
遂宁高新区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简介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新建主楼幕墙工程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