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衡的文字世界满溢笔墨和学术味
2017-09-15广豪
文 广豪
陆衡的文字世界满溢笔墨和学术味
文 广豪
陆衡
人称陆子苦行僧
陆子自称大乐丞
正字每每过夜半
心安一觉太阳升
这是陆衡先生的自作诗,研究汉字之美,正是他的平生乐事。
这个原本靠研究林散之可以吃一世的学者、书法家,几十年溯源汉字,破解密码,寻找自己真正的学术定位和价值。书法与文字相较,毕竟小技,文字得之天地,近道。以书法承载文字,从文字悟化书法,可谓道器相融,中国人把这称为知行合一。具备知行合一的人文本体,这是陆衡先生的理想。
8月20日上午,《陆衡学术成果暨诗文书法展》在高新区文体中心举办,开幕式由高新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奚红主持,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罗美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崔保国、苏州市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徐美健等出席了诗文书法展。
陆衡,1963年生,苏州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为章太炎先生再传弟子,并得林散之先生亲熏。陆衡创作了大量书法佳作,多书写自作诗文,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引领作用,在诗词古风上也独领风骚。
在本次展览上的作品,皆为陆衡自作诗文。陆衡先生在开幕式上表示,他其实有个心结,几十年致力于汉字研究,力图将中华文化的源流厘清,如今,专著《正汉字》600余万字已经问世,在收集和研究历代文字学成果的基础上,将汉字全面梳爬,对部分存疑的汉字作出独到的解释。
众多的语言山岳之中,汉语无疑是最巍峨博大的一座。汉语的魅力源于象形文字的结构特点。这样的象征功能曾经被刻在甲骨上,被铸在青铜器上,被写在竹简和宣纸上,直到今天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千百年来,汉字的形态、读音和含义一直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然而万变不离其宗,那是祖先发出的声音,不是死去的标本,而是活着的生命。5000年来始终活着,它构成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这次展览,陆衡还带来了他《正汉字》的样书样稿。
朱永新先生可谓与陆衡先生的相交颇深,在本次展览上,他对陆衡其人其书其作,做了精彩解读,也是美文一篇。《现代苏州》节录于下,供大家欣赏——
陆衡不是一位写字的工匠,而是一位文字的“魔术师”。他写的字,一般都是他自己创造的诗句。他的多篇诗歌,被林散之等前辈赞为“唐音”。如他写对于书法创作境界的期盼:缶庐横绝大江东,铁笔萧萧万里风。岂是萍瓮真走狗,樊笼打破最英雄。”如他写对于家乡的深爱:“春风得意水云间,曾醉屠苏明月湾。今夜洞庭秋雨集,扁舟一夜过西山。”尤其他的长诗《傅抱石山水图歌》,被诗词家郭荦先生评为:“沉着痛快,得诗品雄浑之境,实可平视古人!”文化耆宿俞律先生则题诗赞曰:“作诗如制酒,作字即舞蹈。浮生爱少年,为艺欲其老。陆生四十五,已梦池塘草。他年雪两鬓,会当树一纛。傅老天上知,举杯当一笑。呜呼世上纷纷声与色,惟有真才方是宝!”
陆衡先生的《正汉字》图书、手稿及部分诗文作品
陆衡自己最看重的,是研究字。他曾经说过诗词、书画都只是表达方式而已,或者说是枝叶而已。根本的是人文本体是否深厚。两耳不闻窗外事,成不了大家;缺乏人文厚度,成不了大家。”
陆衡不仅研究书家书法,更痴迷于文字本身的奥秘。他认为,目前对于中国文字的教学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填鸭式,这类教学者往往不明中国文字的正形本义,而让受教者死记硬背,好不容易记住了,但最终还是会提笔忘字;二是戏说式,这类教学者不满于填鸭式教字,试图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但他们往往同样不明正形本义,而仅凭自己的直觉,“肢解”中国文字。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对中国文字进行探源溯流、爬罗剔阙的工作。但是,中国文字的渊源颇多淤塞,清理难度工作非常之大。陆衡深研上古字音和上古字形,经过30多年的研究,对基本文字做了全面梳理,汲取了《说文解字》的历代文字,研究的学术成果,破解了一批文字的密码。我曾经将他的手抄本样稿送呈著名文学学家许嘉璐先生,得到了先生的好评。先生说,现在像陆衡这样沉下心来做学问的人太少了。
文字是文化的根。根深才能叶茂。陆衡相信,通过这个文字媒介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所以在研究的基础上,他发愿让中国文字走向民间,将学术成果惠及于民。不久的将来,陆衡的“正汉字馆”正式开馆,这里也将成为他普及中国文字的新的“道场”。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做学问干事业也是需要一点痴劲的。有这样的痴劲,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总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会以最美的文字书写最美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