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耕还林后产业开发模式及发展对策措施

2017-09-15王洪波王丽娟

吉林蔬菜 2017年9期
关键词:造林林业发展

王洪波 王丽娟

(洮南市国营二龙林场137000)

■工作研究■

退耕还林后产业开发模式及发展对策措施

王洪波 王丽娟

(洮南市国营二龙林场137000)

退耕还林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现实生活以及长远利益。为确保工程治理达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战略目标,使农民切实从退耕还林政策中获利,加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 适合退耕还林后的经营模式

林草间作(苜蓿等),林经间作(打瓜、油葵等),林药间作(麻黄、甘草)。在造林初期和立地条件好的退耕地上可以实施,但是多数退耕地条件较差、质量不高的地域,特别是随着林木的逐渐郁闭,仅仅通过在林下种植一些经济作物的产业发展思路就意味着难以实现长期可持续性。林下养殖(鸡、鸭),林产品加工(沙棘、黑加仑、枸杞等)。注意平衡规模化、市场化等产业链的关系。兴办农家乐,结合特色旅游、种植、养殖等,经营绿色天然食品,提高家庭收入水平。

2 退耕还林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退耕还林引起的产业调整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民在新的生产方式下还不能完全自立,国家及各级政府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各种扶持政策还需继续和加强。土地集约经营趋势已经显露,农民就业去向和收入结构的改变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已基本成型。

2.1 产业规模小、产业链节短、林副产品深加工滞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销售渠道不畅。

2.2 科技支撑薄弱。以间作为例,很多农民发展的林下经营模式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政府在产业模式的具体经营方面提供的指导较少。

2.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投资力度的相对滞后,不仅影响着农民发展后续产业的积极性,也会对企业在当地投资后续产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规划设计的造林区域内,为便于造林、管理服务,水利、交通、电力等设施的规划、实施应当在先,而现在的一些造林地块,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滞后于造林。

2.4 政策依赖性强。退耕还林后,农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国家的政策性补贴,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效益却很有限。农民对国家政策存在很大的依赖性,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短期利益的实现,农民发展后续产业积极性不高。

3 产业发展对策

3.1 加强工程后续产业的宣传。退耕还林是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不能指望通过这一工程,解决贫困地区农民吃饭、生产和致富等所有问题。要把握国家资金补助的机遇,推动退耕农户调整种植结构,通过调整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要加强退耕还林政策宣传,要帮助基层干部和退耕农户克服"等、靠、要"思想,积极培育后续产业,增加收入。

3.2 产业规划布局、产业政策。进行抚育间伐,扩大林下间作空间。对没有经济效益的实行品种更新,改造成为有经济效益的沙棘或经济兼用林。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政策保障机制。通过中介组织,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弱化后续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市场风险,通过稳定的政策保障,提高服务建设能力。

3.3 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政府要鼓励民营资本、民间资金以及外资参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培育,扩大退耕还林的投资来源,加快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机制,实行优惠税收政策和信贷支持,切实保障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者的合法权益,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3.4 培育龙头延长产业链条。把发展后续产业同林副产品开发、加工结合起来,培育对退耕农户带动力强、辐射面大的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退耕林地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鼓励发展以“公司+农户”、“基地+农户”模式的林产品、中药材加工和食用菌开发等企业,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林业产业体系,带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4 具体做法与措施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和幸福观也起变化,精神、文化生活、美化环境方面的要求也高起来,对社会公益事业也更关切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地陷、地裂、山体滑坡、台风暴雨等等,都是地球及相应的自然力作用而产生的。人类的各种活动,使原有的自然生态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剧自然生态恶化。开路、开矿采伐森林造成地表破坏造成水土流失,致使地陷、地裂、山体滑波更容易产生,工厂的排烟、排气、对大气层及气温的影响造成下酸雨,排污水对河流、湖泊、海洋的水质污染致使鱼类及微生物大量死亡等等,说明了人类的各种活动加快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而自然环境的恶化又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进而危及生存。

4.1 加强天然林保护。以往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及偏见,天然林未能得到人们的青睐,甚至还遭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使我国天然林日益削减,日趋衰竭,针叶林大量增加,影响生态环境。目前,最混乱的是矿山开发,特别是露天矿的开采,征占用林地破坏植被最多,造成严重的水土保持现象。政府部门的各种开发建设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部门通力协作,尽量避免毁坏林地,不得已受破坏的林地应及时恢复补上。对个别不执行的应采取相应的法律手段予以治理方能见效。

4.2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生存的重要条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也就是保护人类本身。森林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和主体,是防灾减灾、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促进人类健康等特殊作用,是其他物种不可代替的。尤其是天然林,它是在一定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时间演替发展而成的其结构稳定,物种繁多,生态效益比人工林强,自然生长力及生长速度也比人工林快。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上功能最完善,结构最复杂,产量最大的生物库、基因库、储存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最重要的是保护森林资源。

4.3 转变经营机制,增加对林业生产资金的投入。过去,由于农村单一的经营模式在人们脑海里根深蒂固,总认为山林是集体经营一种模式,始终不会萌生资产所有权的观念。林业发展的资金、资源、资产和体制等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好,更谈不上天然林保护。原有的经营机制已不能适应现代林业,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4.3.1 林农结合。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和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4.3.2 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提高。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4.3.3 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林农还可以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效益。

当前由于生态林业的发展,自然保护区不断扩展,林业资金更显不足,林业部门可依自然地理位置条件建立各式各样的森林公园及观光旅游胜地,争取资金投入林业,还可以争取各界人士奉献、投资自然资源保护工程。

4.4 实施“科技兴林”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应用科学技术促进林业生产高速发展。实践证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林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强化“科技兴林”,加快林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因地制宜抓好林木良种丰产栽培技术;名优特经济林良种栽培技术;节水和抗旱造林技术;重大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特别是应用生物及鸟类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技术,可以保护原有森林生态环境不受药物的污染。

林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我们要利用林业资源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保护林业资源来维护生态平衡。要让人们提高认识,用发展的目光来看待林业经济的发展,不能一味只要经济的发展而过分利用破坏了生态平衡。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林业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做到既能有节制地利用林业资源,又能充分地利用林业资源来发展林业经济,达到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10.16627/j.cnki.cn22-1215/s.2017.09.017

猜你喜欢

造林林业发展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land produces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