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警察一般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基于H省公安机关整群数据的研究

2017-09-15滕修攀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公安机关岗位

□滕修攀

(河南警察学院,河南郑州 510051)

⚪警察教育训练

青年警察一般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基于H省公安机关整群数据的研究

□滕修攀

(河南警察学院,河南郑州 510051)

主持人:郭建华

通过对H省公安机关14664名青年警察开展调查,发现一般健康问卷(GHQ-12)阳性检出率为38.9%,青年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比普通成人群体差;青年警察GHQ-12阳性率在不同入警渠道、文化程度、岗位性质、职级、单位级别、性别、婚姻状况之间存在差异。分析表明,身体健康、个性匹配、能力匹配、从优待警满意度、警民关系和加班时间等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青年警察心理健康。提高青年警察心理健康水平,需要改善健康状况、强化人岗匹配、推进从优待警、优化警民关系、合理使用警力、重视心理服务等。

青年警察;心理健康;健康问卷;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理论

一、研究问题

青年警察是公安队伍的骨干力量,信念、忠诚、正义和奉献等职业符号是其最鲜明的青春底色。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公安机关面临着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违法犯罪活动激增的严峻考验,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已成为公安工作的常态。青年警察不仅要肩负维护社会稳定、打击违法犯罪的重任,还要不断面对自我成长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这使得他们容易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危及自身,还会对警察的履职行为造成消极影响。[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公安机关和学术界逐渐开始重视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了很多调查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以往的调查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调查范围较窄、缺乏严格抽样、研究结论相互矛盾等问题。我们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适合群体施测的调查工具,对H省全省公安机关青年警察开展整群调查,以尽量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使研究更可靠。本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有:(1)青年警察的一般心理健康状况;(2)青年警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3)改善青年警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和建议。

对青年警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探索主要基于精神病学家恩格尔提出的理论模型,[2]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多年从事警察心理健康工作的经验,选取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因素进行论证。关于生物因素,着重考察身体健康因素的影响。警察身体健康问题向来受到公安机关的重视。根据此前H省公安厅的调查,在全部受调查人群中,偏离标准体重10%以上的警察占43.7%,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肠胃病、关节炎等已成为常见的警察职业病。实际上,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交互作用已在普通人群中得到广泛验证。[3]关于心理因素,主要涉及个性匹配、能力匹配,以及从优待警满意度。实践发现,部分青年警察入职前并不了解公安工作,不能从自己个性特征和能力结构出发去选择工作,待入职后才发现自己不适合或不适应公安工作,从而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公安机关的人岗匹配问题已引起学界的关注,有学者对警察人格特质进行了研究,[4]分警种构建了胜任特征模型,[5]但人岗匹配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验证。为改善警察的工作条件,提高其实际待遇,公安机关近年来不断开展从优待警工作,并出台了各种政策和措施,但限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多都未能落实到位。青年警察不仅要面临众多的现实压力,还需要处理好婚育、养老、住房等一系列难题。已有学者证实了基层公务员工作满意度对心理健康的正向影响。[6]从优待警满意度不仅可以反映青年警察对从优待警工作本身的评价,更能折射出他们应对所处工作环境的心理状态,而积极的应对状态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关于社会因素,主要考虑警民关系和加班时间这两个主要因素。近年来,一些不良执法事件的出现,将公安机关推到了舆论的风口尖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民关系,甚至出现警察群体被部分网民污名化的问题。调查发现,警民关系越差,警务工作难度就越高,警察的负面情绪也就越多,在一定程度上给警察带来了心理负担。众所周知,青年警察往往处于一线岗位,加班时间较多,除重大节假日执勤、重要会议安保、处置突发性事件、侦办重大恶性案件等情况需要加班外,日常加班也很多,加班时间越多,越可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研究中的“警察”特指公安机关的警察,不包括现役部队的武警以及检察院、法院和监狱系统的警察。青年的年龄段划分标准不一,我们依据近十年以来H省统一招警考试中规定的年龄上限,即将青年警察界定为35周岁以下在职在编警察。调查得到有效数据14664份。具体情况如下:年龄区间在20~35岁,平均30.401±3.222岁;警龄区间为1~14年,平均7.003±3.876年;从性别来看,男性占采样总数的74.3%,女性占25.7%;从婚姻状况来看,未婚的占17.9%,已婚的占80.6%,离婚及其它为1.5%;从文化程度来看,高中、中专以下的占1.8%,大专占39.6%,本科占56.7%,研究生以上占1.9%;从入警渠道来看,分配入警的占21.2%,招考入警的占78.8%;从岗位性质来看,一线执法执勤岗位占71.3%,非一线岗位占28.7%;从职级来看,未定级的占12.5%,办事员占4%,科员占76.6%,副科占6.3%,正科以上为0.6%;从单位级别来看,在省厅直属单位工作的占3.2%,在直管县公安局(含分局、派出机构)工作的占7.4%,在省辖市公安局(含分局、派出机构)工作的占89.4%。

(二)变量测量。

1.因变量。使用一般健康问卷(GHQ-12)测量调查对象1个月以来的心理健康状况。问卷由Goldberg编制,[7]共12个题项,中文版的信效度已得广泛验证。[8]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评分方法,每题得分为0分或1分,因而总分为0到12分。得分越低,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反之则越差。GHQ-12的最佳临界值为4分,以此将调查对象分为筛查阳性者(GHQ≧4分)和筛查阴性者(GHQ<4分)。与以往我国警察心理健康调查常用的90项清单(SCL-90)相比,一般健康问卷(GHQ-12)更适合群体施测。

2.自变量。(1)有关身体健康的题项为“您如何评价您的身体健康状况”,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从“很好”到“很差”。(2)有关体重的题项为“您的体重是否标准”(附标准体重计算方法),选项依次为“在标准体重上下10%范围内”“偏离标准体重10%~20%”“偏离标准体重20%~30%”“偏离标准体重30%~40%”“偏离标准体重40%以上”。(3)有关个性匹配的题项为“您的个性特征(综合性格、气质、兴趣等)适合现在的工作”,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4)有关能力匹配的题项为“您的能力特点适合现在的工作”,由于试测中发现该题项的回答容易出现“中间地带”,因而我们对其修改后采用了李克特4点计分,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5)有关从优待警满意度的题项为“您对当前从优待警工作是否满意”,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从“很满意”到“很不满意”。(6)有关警民关系的题项为“您认为当前的警民关系现状是”,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从“很好”到“很差”。(7)有关周加班时间的题项为“您平均每周加班(正常工作日8小时外的值班、备勤)____小时”,采用自填方式。

(三)调查过程。调查由“H省公安机关民警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组织实施。问卷初稿编制完成后,先进行小范围试测,收集反馈信息并对问卷进行调整修改后,通过在线问卷平台完成调查。对于GHQ-12以及采用李克特量表计分的题项,为避免顺序效应,网络调查中选项的起始顺序分成了两种情况,问卷平台在导出调查数据时自动转换为统一顺序的数据。在收集所有问卷数据后,运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

三、青年警察一般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一)总体情况。青年警察一般健康问卷(GHQ-12)平均得分为3.229±3.265;全部14664位被调查者中,阴性8966例,占61.1%;阳性5698例,占38.9%。我们梳理了2010年以来有效样本在5000个以上且进行了严格抽样的运用GHQ-12研究普通成人群体的文献,以便于比较。[9][10][11][12][13][14][15]如图1所示,对比普通成人群体,青年警察的阳性率明显更高。该调查结果支持了李艳青等对采用90项清单的相关研究进行元分析后的结论,[16]即警察群体明显比普通成人心理健康状况差。

图1 青年警察与普通成人群体GHQ-12阳性率的对比

(二)分类对比。

1.背景来源对比。从入警渠道来看,分配入警和招考入警的青年警察阳性率分别为20.2%和43.9%。公安院校毕业生招考的青年警察主要来源于公安政法院校,该群体专业素质较高,组织纪律性强,可能更容易适应公安工作;而普通高校毕业生招考入警的人员,多数缺乏从事公安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也没有军事化、半军事化的学习或工作经验,进入公安机关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从文化程度来看,高中(中专)以下、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青年警察阳性率分别为41.5%、39.4%、38.4%和36.6%。文化程度越高,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越好,但这种差异相对不大。调查发现,在公安系统中,文化程度越高,相对越容易胜任工作,得到升迁,但各类岗位中有着各文化层次的青年警察,工作的同质性使得他们必须面对共同或类似的压力。

2.岗位性质比较。一线执法执勤岗位、非一线岗位的阳性率分别为43.9%和26.2%。由此可见,一线执法执勤岗位的青年警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非一线岗位的青年警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实践表明,一线执法执勤岗位的警察往往要直面更多的问题和矛盾,承担更多的心理压力,从治安警、刑警两类比重较大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来看可见一斑:就治安警而言,基层治安形势复杂,工作环境差,工作内容繁琐,晋升空间有限,且缺乏成就感,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刑警而言,既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案件的侦破抓捕,又要避免冤假错案,工作苦,风险高,加之青年警察历练有限,日积月累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相比之下,非一线岗位警察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好,作息时间规律,不必直面事故纠纷、矛盾调解、袭警、暴力冲突等问题,因此,工作给其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相对较小。

3.资历因素对比。从职级来看,未定级、办事员、科员、副科、正科以上的青年警察阳性率分别为33.3%、35.9%、39.6%、43.1%和34.1%。从未定级到副科,心理健康状况有逐渐转差的趋势,副科到正科情况相对转好。警察的升迁速度总体较慢,相对按部就班,从未定级到副科,基本属于正常定级或升迁,职位越高,责任越大,心理压力也就随之增加,而35岁以下取得正科以上职级的警察,由于其自身非常优秀或所在部门有优势,工作对其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其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从单位级别来看,在省厅直属单位、直管县公安局、省辖市公安局就职的青年警察阳性率分别为47.4%、42.6%和38.2%,可见在省厅直属单位就职的青年警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可能受省厅管理严、任务重、要求高等影响。

4.个体差异对比。从性别来看,女警和男警的阳性率分别为36.2%和39.8%,说明女警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警,与多数运用GHQ-12对普通成人群体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不一致,[17][18][19][20]这可能与公安机关因性别不同导致工作分工不一有关。被调查者中,女警在一线岗位的仅占其总数的59.5%,而男警在一线岗位的达75.4%。调查已显示,一线岗位的青年警察心理健康状况更差,而实践中,即便从事相同岗位,女警更容易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关照。从婚姻状况来看,未婚、已婚、离婚及其他的阳性率分别为38%、38.6%和64.5%,离婚及其他状况的青年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最差,这与多数运用GHQ-12在普通人群中的调查研究结果一致,[21][22]说明婚姻出现问题后,心理健康容易受到影响。

表1 各类别变量与GHQ-12阳性率的关系

四、青年警察一般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为更好地探究青年警察一般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需要先探明GHQ-12的结构。学界提出了多个GHQ-12的结构模型,但尚未达成共识,[23]本文将依据调查数据进行GHQ-12结构模型的验证。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当设为三因子模型时,拟合情况较好(KMO=0.923,Bartlett球形检验值=66036.402,df=66,p<0.001),且正好与Graetz提出的GHQ-12结构模型一致。[24]按照相同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后发现,χ2/df=2.955,NFI=.916,RFI=.905,TLI=.949,CFI=.927,RMSEA=.070,模型拟合情况仍然较好。按照Graetz的研究,GHQ-12存在社会功能低下、焦虑抑郁、自信心丧失三个独立因子。[25]现分别以GHQ-12总分及三个因子得分作为因变量,把身体健康、个性匹配、能力匹配、从优待警满意度、警民关系和加班时间作为自变量,将年龄、警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入警渠道、岗位性质、职级、单位级别作为控制变量(类别变量以赋值最低的为对照组设置哑变量),进行OLS回归分析。

表2 青年警察一般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表2显示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1)身体健康对青年警察GHQ-12总分及三个因子得分都有显著影响,再次验证了身心之间的交互作用,较差的身体状况极易诱发不良的心理状态。(2)研究证实了个性匹配与能力匹配的显著影响。比较标准化回归系数发现,个性匹配与能力匹配对青年警察社会功能低下因子影响最强,对自信心丧失、焦虑抑郁因子的影响强度次之。人岗匹配缺乏,可能直接导致青年警察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从而倍感压力。若不能及时调节,则压力可能被不断放大,从而摧毁其自信心,使其长期陷入负面情绪之中。(3)从优待警满意度对青年警察GHQ-12总分及三个因子得分有显著影响。对比标准化回归系数,从优待警满意度对自信心丧失因子影响最强,对社会功能低下、焦虑抑郁因子的影响强度次之。如果青年警察总觉得工作条件差,待遇低,那么他们在与周围参照群体进行对比时,心理会始终处于劣势地位,这可能导致他们缺乏自我认同感,以致消极情绪蔓延,工作效能不高。(4)警民关系对青年警察GHQ-12总分及三个因子得分均有显著影响。一方面,警民关系越差,执法难度就越高,青年警察执法经验有限,容易陷入执法困境,从而直接影响他们完成工作任务,增加反面情绪;另一方面,警民关系也会影响青年警察的职业认同感,对其自信心建立有一定影响。(5)研究证实了加班时间对青年警察GHQ-12总分和社会功能低下因子有显著影响,与焦虑抑郁、自信心丧失两个因子没有显著关系。被调查者反映平均每周加班时间为13.013±6.996小时。加班时间越长,越容易出现身心俱疲的状况,如果不能得到适当休息,则难以面对新的挑战,完成新的任务。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H省公安机关14664名青年警察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一般健康问卷(GHQ-12)阳性率为38.9%,青年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比普通成人群体差;青年警察GHQ-12阳性率在不同入警渠道、文化程度、岗位性质、职级、单位级别、性别、婚姻状况之间存在差异;本研究中,GHQ-12存在社会功能低下、焦虑抑郁、自信心丧失三个独立因子,身体健康、个性匹配、能力匹配、从优待警满意度、警民关系和加班时间等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GHQ-12总分都有显著影响,对三个独立因子的影响与强度有所差异。研究结论对改善青年警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改善身体健康状况,缓解疲劳感。这方面工作需要多管齐下。一是合理增加警力。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警力配置相对不足。为了缓解警力紧张的局面,目前主要采取非一线警察到一线、招聘协辅警等措施,但一线锻炼毕竟有期限,协辅警没有执法办案资格。因此,有必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扩充编制。二是适度使用警力。为维护社会稳定,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专项整治活动很有必要,但要注重实效。在专项整治活动中,青年警察往往冲锋在前,专项整治活动多,容易导致他们身心俱疲。三是确保休息时间。落实好带薪休假、调休制度。在重大节假日、重要会议、处置突发性事件、侦办重大恶性案件、内外宾警卫等工作期间,有必要停休加班,但任务完成后要适当休整,使疲惫的身心得到恢复。四是建立健康档案。落实好体验制度,对民警的身体健康状况适时进行跟踪。

(二)优化选人用人机制,提升价值感。一是选人方面,既要注重招警环节,也要注重公安院校招生培养质量。2015年,中央实施了从公安院校招警的重要举措。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通过公安院校选拔人才将成为招警工作的重头戏。因此,平时要做好宣传,让群众了解警察的职业特点,理解公安机关的使命,便于考生从自己的个性偏好、知识结构出发,考虑是否适合入读公安院校,也便于高校毕业生及其他专业人才理性择业,决定是否将警察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合理利用科学的人才选拔工具,开发具有各地公安工作特色的心理健康评测量表,构建各公安岗位的胜任素质模型,并将其用于公安院校招生、公安机关招警等工作中。二是用人方面,在满足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做到人岗相配,人尽其才,最大程度发挥个人价值。完善人才培养、管理、使用等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公安机关青年人才的激励机制。

(三)强化业务能力培养,增加效能感。各地公安机关要积极为青年警察提供各种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一是鼓励自学。通过系统学习与公安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夯实理论基础。结合岗位工作,不断增强公安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强化公安工作的敏感性,增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及政法部门的监督,切实提高执法质量,确保规范执法。二是做好“传帮带”。创造充满关爱的工作氛围,使青年警察尽快度过心理调适期。发扬公安机关老警察带新警察的优良传统,让青年警察尽快熟悉业务,掌握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三是抓好组织性学习。通过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战训练、典型报告、专题研讨等,补齐青年警察业务能力上的短板。提高青年警察自身素质,增强其工作效能感,是缓解其心理压力的关键。

(四)推进从优待警工作,创造轻松感。公安机关要落实好从优待警政策,就要在工作、生活、思想上缓解青年警察的负面情绪。一是工作方面。维护民警执法权益,依法打击妨碍警务活动正常开展的违法犯罪行为。针对无理取闹或恶意投诉问题,及时为涉事警察证明清白,做好安抚慰问工作,帮助稳定情绪,消除心理阴影。二是生活方面。根据中央要求以及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调整艰苦地区津贴,适当提高警察待遇。严格按标准落实因公牺牲、因病去世和伤残民警的待遇,健全特困民警家庭帮扶机制,解决后顾之忧。三是思想方面。要做到在政治上关心、精神上激励青年警察。通过规范执法与优质保障,传播正能量,消除污名化,优化舆论环境,重塑公安机关的正面形象,让青年警察更加认同自己的职业,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五)重视心理健康服务,提高幸福感。虽然公安部、省厅、部分地市公安局建立了一些相对专业的心理服务机构,但心理服务工作的大头在基层。据了解,不少基层公安机关虽然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也购买了一些专业器材,却因缺乏专业指导而无人问津。因此,一要按照专业化、科学化要求,继续推进各地公安机关心理服务场地建设。二要加强民警心理服务队伍建设,设置专职岗位,不断提升心理服务能力。尊重心理工作的专业性,给予心理工作者应有的决策权和行动权,特别是尊重心理服务中的保密性原则。三要完善心理健康检查、心理咨询服务和危机干预机制。实施分类管理,对于阳性率较高的群体给予重点关注。要通过有效的心理服务,帮助青年警察驱逐心理阴霾,迎接幸福人生。

[1][16]李艳青,任志洪,江光荣.中国公安机关警察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6(5).

[2]Engel,G.L..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Science,1977.

[3]B.Happell,K.Wilson,C..Plataniaphung,R Stanton.Physi⁃cal health and mental illness:listening to the voice of carers.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2016.

[4]徐玉明,王利斌,侯军等.警察职业人格特征的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5]滕修攀.基层警官选拔的“FRAME”评测模型建构研究[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4(5).

[6]罗辉辉.基层公务员工作满意度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基于对湖南省C市的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7]Goldberg D.The detection of psychiatric illness by ques⁃tionnaire.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8][23]Ying L.,Lei W.,Xican Y..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12-item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GHQ-12)in young Chinesecivilservants.HealthandQualityofLifeOutcomes,2016.

[9][17]丁志杰,王刚平,裴根祥等.甘肃省天水市18岁及以上人群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3).

[10][21]宋志强,杜欣柏,韩国玲等.青海省18岁及以上人群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3).

[11]张敬悬,卢传华,唐济生等.山东省18岁及以上人群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3).

[12][18]徐子淇,王崇,刘日辉等.吉林省成年人一般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6).

[13]廖震华,王文强,丁丽君等.厦门市不同人群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和物质使用障碍现况调查[J].中国职业医学,2014(1).

[14][19]谷岩,徐广明,尹慧芳.天津市18岁及以上社区人群睡眠质量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3).

[15][20][22]马跃,苏莹莹,杨光等.长春市成年居民一般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7).

[24][25]Graetz B.Multidimensional properties of th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1991.

(责任编辑:钟玲)

D631

A

1674-3040(2017)04-0085-06

2017-05-10

滕修攀,河南警察学院基础部教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警务心理。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狱内侦查工作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6BXF010)、2017年度河南警察学院一般项目“运用GHQ-12对河南省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的研究”(项目编号HNJY-2017-17)、2017年度河南警察学院招标项目“河南省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项目编号HNJY-2017-ZB-05)的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公安机关岗位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衡阳市公安机关党员风采剪影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公安部印发《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规定》的通知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对群众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是怎么收费的?
脑筋转个弯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