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定中式N1+(的)+N2中看N1属性化

2017-09-15张如琦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消费导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领属参照物谓词

张如琦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从定中式N1+(的)+N2中看N1属性化

张如琦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定中结构中定语分为领属定语和属性定语。在属性关系的N1+(的)+N2结构中,N1由本身的指称性名词成为N2的属性义修饰语,这一过程我们可称为N1的“属性化”。本文将以语料为依据,从隐含谓词的角度探究N1属性化的规律并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加以解释。隐含谓词多为抽象的关系谓词,领属关系谓词、存在关系谓词、凭借关系谓词占比较大。由于抽象的关系谓词显著度低,可现实化程度小,故不出现在表层结构中。

属性化 谓词隐含 认知语言学 N1+(的)+N2

从认知角度看,名词的指称性是其成为语言范畴的根本动因,它的主要功能是对事物的指称,然而当它出现在定语位置上,与另外一个名词组成定中结构时,这种用法使得名词具有属性义,功能类似于形容词、区别词。魏雪(2012)在调查了谷歌和百度两大搜索引擎的热词榜(样本量为2339)情况后,数据显示:常用的热搜词以主谓和定中为主,且定中结构中50%以上为两个名词组合。可见,定中式N1+(的)+N2在命名和使用上占优势。有研究的价值和必要。本文在近期热销文学作品、网站上共搜集到定中式N1+(的)+N2样本共618例。

一、N1+(的)+N2结构中的定语分类及比较

关于“N1+(的)+N2”中定语性质问题很多学者进行过研究。袁毓林(1995)利用“谓词隐含理论”将N1分为领属和属性两大类。李宇明(1996)指出N1同中心语N2的关系大致分为如下两个基本类型:属性关系和非属性关系。文贞惠(1999)在“领属”、“非领属”的两大范畴基础上,又对N1与N2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本文根据语料分析认同将N1分为领属和属性两大类。

(一)领属定语与属性定语

领属关系在语义上还是比较好判别的,所隐含的谓词可以还原为“有(拥有、占有、具有、享有、存有)”。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N1为人或物,N2为部件、称谓、器官等隶属于N1;二是N1为时间或者是地点,N2是部分包括于N1。例如:“兔子的耳朵”、“群众的意见”、“孩子妈妈”。领属定语与中心语关系松散,多带“的”字使领属关系凸显。

属性关系是指N1表示N2的类型、质料等,抛除领属关系的所有语义关系。做属性定语的N1就如同形容词,对N2(中心语)起到限制作用。例如:“裘皮大衣”、“铁板牛肉”、“木头房子”。 属性定语与中心语N2关系紧密、固定,大都不用“的”。

(二)两种类型定语N1的句法语义表现差异

N1+(的)+N2在领属关系、属性关系中的具体表现存在差异,现阶段,就N1在定语位置上句法语义表现作出的讨论成果非常多(刘顺1999;刘永耕1999;蔺璜2005;周日安2007)。总结来看不同性质的定语差异主要表现在N1的指称性、空间性、语义变化以及句法结构上。

在领属关系的N1+(的)+N2结构中,N1均为有指,是能对应现实当中的实体。而在属性关系中,N1已经表示抽象的属性义,是无指的。就空间性而言,李宇明(1996)提出属性定语名词空间性弱,领属定语的名词空间性强。也就是说领属定语具有空间义,属性定语空间义被削弱或消解。词义一般包括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在N1做领属定语时,体现的是外延义;在做属性定语时,体现的是内涵义。由于做领属定语的N1空间义保留,性质义不显现,所以领属关系的N1+(的)+N2前可加其它形容词来修饰N1;而属性定语的空间义消解,性质义显现,排斥其它形容词(区别词)再做定语。

二、属性定语N1语义格类型及谓词隐含

(一)语义格

最先提出语义格理论的学者为菲尔墨(C.J.Fillmore),指深层语义结构中名词性成分跟谓词之间的一种固定的语义关系。朱彦(2004)在讨论复合词的结构语义类型时设置了格系统。由于N1+(的)+N2构造与复合词更为接近,而与句子的语义结构相差较远。尤其是N1+(的)+N2为隐含谓词结构,也就是动素不出现,而一般句子中动词为核心。所以本文采用朱彦的格系统对N1、N2语义格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稍做补充。

(二)谓词的类型

谓词的性质决定了语义格类型,我们分析N1+(的)+N2语义结构内的格关系,先确定谓词的类型是前提。马庆株(1998)定义了自主谓词和非自主谓词。语义特征分别为[+自主][动作];[-自主][变化]/[属性]。

朱彦(2004)在分析复合词中所包含的谓词类型时,将非自主谓词根据语义特征的差别分为:[-自主][变化]——非自主动作谓词;[-自主][属性]——性状谓词;[-自主][关系]——关系谓词。关系谓词表示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而且多为隐含形式,一般不在复合词表层出现。

N1+(的)+N2与复合词结构十分接近,综上,我们采用的谓词类型体系为自主谓词和非自主谓词,非自主谓词下含性状谓词、关系谓词、非自主动作谓词。在细类上会根据语料分析情况进行补充。

(三)属性定语N1语义格类型及隐含的原型谓词

邵敬敏(1997)指出“名词与名词组合成一个句法结构时,也可能形成若干个语义格类型。”通过对语料的降级述谓分析我们发现,在属性关系N1+(的)+N2结构中,N1的语义格类型、隐含的原型谓词类型及在样本中表现数据如下:

N1语义格 原型谓词 谓词类型 例子 数量 百分比施事格 自主动作谓词自主动作谓词教师-教-语文(语文老师)鲁迅-写-小说(鲁迅小说) 72 11.7%受事格 自主动作谓词遭遇格 “遭受” 非自主动作谓词童年-遭受-苦难(苦难童年)经济-遭遇-危机(经济危机) 20 3.2%对象格 “遭受”

领事格 “有”建筑-有-风格(建筑风格)属事格 “有” 美女-有-大眼睛(大眼美女)系事格 “是” 雄安-是-新区(雄安新区)说明格 “是” 棋手-是-天才(天才棋手)像事格 “像” 无喻事格 “像” 脑袋-像-木头(木头脑袋)工具格 “用” 用砂锅-炖-排骨(砂锅排骨)方式格 “用” 用微信-发-红包(微信红包)材料格 “用” 用玻璃-制-柜台(玻璃柜台)结果格 V[+致使义] 工人-生产-钢铁(钢铁工人)原因格 “由于” 由于病毒-得-感冒(病毒感冒)与事格 “与” 与朋友-产生-情分(朋友情份)目的格 “为了” 为了政治-结-婚姻(政治婚姻)来源格 “来自” 朋友-来自-中国(中国朋友)处所格 “在” 图书-装-在口袋(口袋图书)时间格 “在” 在暑假-做-作业(暑假作业)范围格 “在” 在语言方面-有-天赋(语言天赋)关涉格 “关于” 小说-关于-爱情(爱情小说)526 85.1%关系谓词

三、认知语言学与N1属性化

(一)认知框架

“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是人类自然属性的表现。例如:用手体验反复拿起玩具这个动作来建构“施事-动作-受事“这个认知框架。认知框架是心理上的“完形结构”,这个整体结构更容易在人脑中识别、记忆、储存。比如“买”,这是一个简单动作,但是实际上,抛开有还价的过程不说,还至少包括:谁买、从哪买、钱、买的啥。那么N1+(的)+N2的语义形成的认知基础也是一个个事件场景构成的框架网络,显然框架理论是研究N1属性化过程的关键一环。

(二)图形与背景

背景即说话人所预设的某一语义结构涉及的概念领域,图形是整个认知域的焦点。也就是说,图形比背景更容易辨认,比背景更容易移动。不过图形和背景是相对的,两者可以互相转换,取决于人的注意。右侧的图形,不同人可能所看到的图形不同。

在框架中,哪些容易成为图形,哪些通常被认为是背景,是决定语义关系的重要因素。框架中,显著度高的图形最终要进入句法结构当中,背景一般不进入。那么在N1+(的)+N2结构中,显然最终进入结构中的为两个名词。

(三)“事物”与“关系”

Langacker(1987)的“认知语法”观点认为,名词指称“事物”,动词陈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左侧这个图式中,封闭的小圆圈和小方块分别代表事物1和事物2,直线代表链接两个事物的“关系”。“关系”有的时候为具体动作,有的时候表示状态、领属等。外面的大圆表示一个完整事件。

在N1+(的)+N2结构中,谓词隐含意味着直线“关系”没有在表层出现。在上一章节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所隐含谓词“关系谓词”占80%以上,其次是自主谓词和非自主动作谓词。这是因为,“关系谓词”、事物1、事物2相比显著度低,“关系谓词”代表的关系较抽象,它和实义动词相比动性低,很难被凸显,从而很难现实化出现在N1+(的)+N2结构的表层。

那么又为什么出现了自主谓词隐含以及非自主动作谓词隐含?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般自主谓词隐含的N1多为人或者是品牌(公司),如:鲁迅小说。想凸显的N1的语义特征是[+知名度],相比之下,动素的显著度低,不进入表层结构中。而非自主动作谓词中表示“遭遇”的动词义也比较低,又无自主性,故显著度不高。

(四)目的物和参照物

当我们感知两个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时,总有一个是作为“目的物”,帮助我们认识“目的物”的是参照物。在句法结构当中,“目的物”对应“中心语”,“参照物”对应“修饰语”。在定中N1+(的)+N2结构中,N1为“参照物”,N2为“目的物”。在统计过程中我们发现,在隐含的关系谓词中,占比较大的为:领属关系谓词、存在关系谓词、凭借关系谓词。首先,“目的物”和“参照物”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从空间关系感知出发,进一步引申到非物质空间关系上来,那么隐含存在关系谓词的N1多为时空格,显然较容易成为参照物。隐含领属关系谓词的N1为领事格,“整体-部分”的认知模式比较普遍,领事格自然也较容易成为参照物。隐含的凭借关系谓词N1多为工具、材料,这类事物易成为N2特征属性,失去了空间性,因此显著度低,易作为参照物。

在隐含同类谓词中,N1为哪类语义格也存在偏好。如:N1为喻事格多于事格。这是因为格与格之间在认知上的显著度是不一样的。喻事格的显著度相比较低,易作为“参照物”。

四、结语

通过降级述谓结构我们可以分析出属性化过程中所隐含谓词多为较为抽象的关系谓词。抽象的关系谓词在整个事件的认知框架下显著度相对较低,难以实现化进入到表层结构中,使得“被凸显”的N1、N2进入到N1+(的)+N2。N1作为定中结构中的“修饰语”在认知上称为“参照物”,显著度相对于N2较低,所以空间义消失、有指变为无指,体现内涵义。

[1]袁毓林.谓词隐含及其句法后果[J].中国语文,1995(4):241-255.

[2]李宇明.领属关系与双宾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6(3).

[3]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蔺璜.定语位置上名词的句法表现及其语义特征[J].山西大学学报,2005,(2).

[5]周日安.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J].暨南大学,2007.

[6]Fillmore,Charles.J.(1965)the Case for Case.《“格”辨》.胡明扬译.语言学译从(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领属参照物谓词
利用参照物计算
运动还是静止 参照物说了算
四部类型理论下的达斡尔语第三人称领属成分语法化研究*
被遮蔽的逻辑谓词
——论胡好对逻辑谓词的误读
党项语谓词前缀的分裂式
湘语衡山方言领属结构研究
领属范畴研究综述
参照物和我们的宇宙
也谈“语言是存在的家”——从语言的主词与谓词看存在的殊相与共相
英汉语可让渡及不可让渡领属结构的认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