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青少年足球对抗能力的培养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
2017-09-15周梁
周 梁
(江阴市业余体育学校,江苏 无锡 214400)
浅议青少年足球对抗能力的培养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
周 梁
(江阴市业余体育学校,江苏 无锡 214400)
1 研究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初推行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足球,特别是中国男子足球一直是国内竞技体育领域议论的焦点。2001年,由博拉·米卢蒂诺维奇带领的中国男子足球队首次闯入世界杯,创造了中国男子足球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然而自此之后,中国男子足球在国际大赛上一直无所建树,可谓昙花一现。
近些年随着中超联赛的开展,国内足球的观赏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本土球员,但各俱乐部球队的有效生存仍多依靠外籍球员。具体到联赛中,多支球队被坊间戏称为采用了“703”阵形,即利用3名外籍球员进攻得分,本土球员专职防守。虽为戏言,但这一现象从侧面暴露了在高激烈对抗环境中,本土优秀中前场球员的对抗能力存在不足与缺失。
优秀中前场球员对抗能力不足问题的解决涉及到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即本土青少年球员对抗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就目前国内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来看,这一问题的探究多以体育管理、体育政治、体育社会、运动训练等体育学科的理论为研究视角,以体制、竞赛、训练方法等为切入点,探讨了青少年球员对抗能力的提升与发展。然而跨学科,特别是融合教育科学领域成熟理论的应用性研究并不多见。
事实上,足球对抗能力作为人类竞技体育过程中思维、行为的综合体,离不开人类主体对信息的加工与认知,因此对抗能力的提升不仅是结果导向的,过程和细节的处理更为重要。有鉴于此,本文将结合笔者作为球员与教练员的双重经历,不同于以往单纯从竞赛、训练的角度去探究对抗能力的提升,而是以训练实践中的经验并融合教育科学领域中的认知负荷理论,就目前国内青少年球员在对抗过程中的信息加工与认知问题进行思考,以期解释青少年球员在对抗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及产生的相关现象,从而为本土青少年球员的训练与培养抛砖引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对青少年足球对抗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CNKI、WANFANGDATA、CQVIP 三大数据库,检索有关认知负荷理论的综述类及实证研究,并对所搜研究进行梳理。
2.2.2 专家访谈法 专家访谈分为两部分:(1)对青少年足球对抗能力提升的相关访谈,访谈了江苏省4名执教经验丰富的A级足球教练员;(2)对认知负荷理论相关议题的访谈,主要访谈了3名高校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教授专家。
2.2.3 逻辑分析法 在对文献资料及专家访谈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球员及教练员的双重经历,以经验融合认知负荷的相关理论,探讨竞赛训练过程中青少年足球对抗能力的培养问题。
3 结果与分析
3.1 认知负荷理论的相关概念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最初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J.Sweller(1988)所提出。由于该理论所含内容众多,本文仅对与本次研究相关的概念进行介绍。(1)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从功能与性质上来看,人类的工作记忆主要用来对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信息的主要来源则是长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几乎无限的容量所显著不同的是,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个体在从事复杂任务时,如果工作记忆同时提取长时记忆中的多个信息单元,将有可能出现工作记忆超载的问题。(2)控制加工与自动加工:这一组概念涉及工作记忆对长时记忆中信息加工的过程,前者对信息的加工方式表现为有意识的序列性加工,速度较慢,需要占用注意资源;后者对信息则是一个快速、自动的并行加工过程,可不经意识的控制而发生,较少占用注意资源。(3)图式:长时记忆中的诸多信息单元,如以相互结构的方式关联在一起,将会组成一个整体,这便是图式;图式以整体的方式将多个信息单元进入工作记忆,可以有效减低工作记忆的负荷。
3.2 对抗过程中认知负荷的来源
对青少年足球对抗过程中认知负荷的来源进行探讨前,首先需要对影响青少年球员对抗能力的因素作出一个梳理。传统训练理论认为,足球运动员的对抗能力主要由其身体素质(爆发力、速度、灵敏、协调、耐力等)以及技战术水平(传、接、控、带、射、意识等)所构成。这里除了“意识”因素被归类为思维指标外,其余多为身体指标。然而对于意识的确切定义却难以达成统一。笔者通过结合认知负荷理论,认为足球运动员的球场意识是指球员在对球场信息进行获取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自身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为自身和同伴创造有利机会的能力。意识不仅与基本身体素质及技战术水平相融合,同时作为人类的高级思维,又具有统领各身体指标的特点。有效意识的运用以及球场行为的决策与选择,首先需要对球场信息进行获取——即对信息进行加工与认知,且这种加工与认知必须是以图式的方式高度自动化完成的。
就训练和竞赛实践而言,对抗过程特别是进攻环节中,足球运动员所需获取的信息包括:(1)外部信息:自身所处的球场位置;对方防守队员的站位、跑动、数量(相对与绝对信息);本方支援与进攻球员的站位、跑动、数量(相对与绝对信息);来球的空间、线路及速度等。(2)内部信息:自身的体力、技术特点;心理、情绪状态等。(3)关联信息(包含干扰信息):教练员、队友、观众等。这些信息不仅需要球场上的球员在瞬间进行认知与加工,还需要迅速做出进一步的行为与决策,复杂程度由此可见。因此,当青少年球员的工作记忆无法负荷如此诸多的信息时,便会如同电脑中央处理器及内存通道资源不足时的情况——出现工作记忆超载、行为决策被拖延和降低,进而伴随竞赛过程中的失误发生。
3.3 对抗过程中认知负荷的处理
笔者通过对教育科学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结合足球训练实践,提出降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对抗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提升对抗能力中的意识水平,可以从以下步骤进行尝试。
3.3.1 部分—整体训练法与整体—部分训练法的结合运用 对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针对对抗情境常用的训练方法是先将各个要素进行单独分解,再进行整合训练。以背身接球转身为例,部分—整体训练法的操作程序一般为:练习传球—增加练习几种转身技术—增加防守队员消极防守—防守队员转变积极防守—增加积极防守队员的数量。这一方法的优势在于培养初学者,分解和循序渐进的练习方式可以在对前一信息逐步实现自动加工的基础上,增加加工信息元素的数量,以让工作记忆有一个适应过程,从而降低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事实上对于培养初学者,还可以结合与部分—整体训练法相反的方法,即整体—部分训练法。同样以背身接球转身为例,可以先通过将球员带入实战,即防守队员积极防守,使学生对对抗情境初步形成整体印象,之后在对诸如接球转身时的观察、技术动作的采用等环节逐一“降级分解”,由繁入简,让球员在结合实战的基础上逐步理解每一环节运用的作用和原因。
3.3.2 图式的建立及自动化 在对对抗情境及其环节的认知具有了一定基础后,便需要对分散的信息建立起图式,并使对图式加工的过程达到高度自动化的程度。认知负荷理论的相关研究认为,所有的控制加工过程都可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而前提便是大量且充分地练习。对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对抗情境中图式的建立,必须从练习的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共同入手。需要指出的是,数量并不简单地理解为次数,而质量也不仅包含练习的强度与密度等。由于足球场上对抗情境的多变,因此练习数量不仅指单一对抗情境的练习次数要充分,且模拟不同对抗情境的总数也要充分。而质量则要求练习时的情境必须贴近或与实战等同,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建立起真实的图式,而以跑套路等模拟为练习的传统练习手段,仅可作为部分—整体或整体—部分练习法的环节针对初学者予以实施,且不可对拥有一定基础的球员充作主流练习。
3.3.3 心理因素的调节 在图式的自动化水平到达一定程度后,需要教练员及运动员共同对竞赛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进行调节与控制。特别是自信心、赛前的情绪状态以及失败后的应对这些关键的心理因素,有必要在平时的竞赛训练中作为一项技能予以掌握。不然,即使在认知负荷降低的基础上通过场上意识有效地提升了对抗能力,在足球竞赛过程中也会出现失误与失败,不良的心态将会严重削弱竞赛过程中对抗能力的正常发挥。对于心理因素调节的具体做法:(1)需要教练员及运动员加强平时比赛生活中的沟通;(2)教练员需要根据运动员的心理特质,分别对不同的运动员量身定制心理运动处方;(3)对于运动员自身而言,在感知到竞赛、训练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心理变化,应及时主动地向教练员寻求咨询。
[ 1 ]Sweller J.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Effects on learning [ J ].Cognitive Science,1988(12):257-285.
[ 2 ]庞维国.认知负荷理论及其教学涵义[ J ].当代教育科学,2011(12):23-28.
[ 3 ]武文骏.对培养青少年参与校园足球的经验性思考[ J ].青少年体育,2015(7).
G843
A
1674-151X(2017)07-070-02
投稿日期:2017-05-11
周梁(1981~),初级,本科。研究方向: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