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城市的裂变
2017-09-15支点李文卉
《支点》记者 李文卉
老工业城市的裂变
《支点》记者 李文卉
完全有理由相信,新民营经济将带领“新武汉造”打造出更多的知名企业、品牌和企业家。
整整100年了!
1918年,美国《竖琴家》杂志刊载了一篇名为《中国的芝加哥》的文章,称“汉口在中国商品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可与芝加哥在美国的地位媲美”。
100年间,作为美国中部最大的城市,芝加哥的重工业非常发达,并在1950年代达到顶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新一轮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直至新世纪初,芝加哥逐渐成为国际航空运输中心、美国新制造之都、金融贸易之都、会展之都,基本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的多元化经济结构。
因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武汉的经济转型之路并未与芝加哥在时间上保持完全一致,但在转型道路上,却有相似的路径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的经济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以武钢、武重、武船为代表的“武字头”企业,参与奠定了新中国经济腾飞的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后,武汉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光谷横空出世,以光电子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续写着武汉造的辉煌。
进入新世纪,依托丰富的高校资源和区位优势,武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持续发力,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一批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在武汉强势崛起,让全国甚至全球惊呼:“新武汉造”时代已经到来。
传统工业“智”能升级
2016年11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集中开设“中国制造2025调研行”专栏,以罕见的密度和力度,关注了武汉的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
在央媒记者的笔下或镜头中,显示器、新能源汽车、光纤激光器、人造血管、胶囊胃肠镜机器人等众多大众工业品和高科技产品都打上了“武汉制造”的烙印,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武汉造”,成为武汉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最强底气。
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武汉造”已是中国制造的代名词。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几个五年计划中, 武汉兴建了武汉钢铁联合企业、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武汉长江大桥、青山热电厂等大型重点项目,这些“武字头”的项目成为“武汉造”的代表,并奠定了武汉重工业的基础。至1966年,武汉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工业总量位居全国第五。
然而,和其他一些老工业基地一样,在经济转型阶段,武汉的工业优势慢慢减弱。产业结构偏重,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世界首座大型半潜式、智能化深海“渔场”——挪威海上渔场养鱼平台,是“武汉造”。
武汉积极探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0世纪90年代,曾在武汉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冶金、机械、纺织业,逐渐被新型钢铁、汽车、高新技术产业所代替,“武汉造”正由制造向智造转型。
这其中,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武船”)和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武汉船机”)就是典型代表。
今年6月,世界三文鱼养殖巨头萨尔玛集团的深海养殖渔场在挪威海域交付。这个深海渔场采用全钢结构,直径110米,箱体总容量20多万立方米,结构总重6000多吨,能抗12级台风,可在开放海域100-300米水深区域进行三文鱼养殖,工作配员仅7人,设计养鱼量 150 万条。其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被业界誉为开启了人类深远海养殖“新纪元”。该项目由武船总承包。
2016年,武汉船机倾力打造的“船海工程机电设备数字化车间”,成为船舶行业唯一成功入围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业内人士认为,这项价值4.5亿元的智能制造技术,将改变传统造船术。
实际上,作为目前国内舰船特种装备和民船配套设备制造的龙头企业,武汉船机早在2013年就已制定智能制造实施规划。以“全面数字化+核心智能化”为目标,通过加工、装配、焊接各个单元逐步突破,武汉船机已实现了关键加工过程的智能化。
更重要的是,智能化改造也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武汉船机董事长马聚勇说:“智能化的升级改造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还大大提高了工艺水准和加工精度。”
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武汉船机的订单量和经济总量以年均两位数的百分比持续增长。
“武钢一咳嗽,武汉就感冒”——这句话曾在很长的时间里,概括了武汉以钢铁业为绝对老大的经济特征。但现在,一切都变了。
2010年,武汉汽车产业超越钢铁,首次成为千亿元量级的产业。此后,武汉平均每年新增一个“千亿产业”,现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信息技术制造、装备制造、食品烟草、能源环保五大“千亿产业”。
资料来源:本刊记者整理
以武汉船机所在地青山武东为起点,绕行武汉市三环线半圈,刚好来到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这片曾被汉阳铁厂熏染的土地,经过长期发展,现已成为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以东风汽车为龙头的7家汽车厂商的12个整车厂,20多家汽车相关研发机构,200多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在这里创造奇迹。
去年底,武汉与北京、上海、重庆、杭州、长春一起,正式入围全国首批六个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城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首批入选示范区项目建设的核心区。
由雷诺集团、东风雷诺汽车公司和武汉蔡甸生态发展集团共建的自动驾驶示范区,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后官湖畔,是中国第一个开放性的自动驾驶示范区。
“目前的发展,尚处于无人驾驶的第四阶段,即自动驾驶阶段,需要司机全程陪伴监控,以免发生意外。设立开放的示范区,就是测试无人驾驶所需要的技术装备、道路信号等全套方案,并在未来的两年里为无人驾驶汽车上路持续积累经验。”东风雷诺的相关工程师告诉《支点》记者。
新兴产业从光谷走向世界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产业新引擎,是武汉市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又一重大举措。
在武汉的东南角,全国第二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用30年的发展历程,重新定义武汉的经济规模、结构和质量,谱写新的武汉奇迹。
武汉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武汉市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同比增长16.5%,其中,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收入1173.7亿元。
去年底,总投资240亿美元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在武汉未来科技城开工建设,这标志着中国集成电路存储芯片产业,在规模化发展上实现零的突破。这也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有史以来最大单体投资项目。
华星光电和武汉天马两个“面板大王”,总投资达630亿元,成为武汉“屏幕制造”的中流砥柱;长飞科技让中国之“光”穿透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南非、缅甸、印尼等多国设厂。如今,长飞科技的光纤、光缆及光纤预制棒三大主营业务,全面问鼎世界第一;依托创新驱动,烽火科技年销售规模跨越300亿元,光通信系统、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综合竞争力排名全部进入全球前五,其中光电子器件国内第一。
2016年,光谷生物产业总收入首次跨越1000亿元台阶,蝉联全国生物产业园区前三名。其中,人福医药国际化步伐不断加码,营业收入跨越百亿大关,达123.31亿元。
2010年,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代常走出实验室,搬到光谷生物城,组建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入“稻米造血”的临床前研究。经过持续攻坚,禾元生物全球首创的“稻米造血”生物技术——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现已获国家食药总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进入人体临床试验。
以人福医药、禾元生物为代表,光谷生物城目前有300多个新药项目在研,40多个新药进入临床,其中3个为一类新药。
“光谷生物城的很多制度在全国都是创新的。”人福医药副总裁、董事会秘书李前伦告诉《支点》记者,比如自主创业示范区条例每条都是干货,从制度层面保证了对企业的支持和服务。在研发、管理和投资方面,光谷生物城也会提供很好的发展环境和支持政策。此外,一些很细小但对企业来说又很重要的政策,如审批效率的提升,会给企业带来实在的收益。
不过,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经济学家辜胜阻认为,武汉在利用资本、发展“顶天立地”大企业和“铺天盖地”小微企业等方面还有不足,“创新是使技术成于资本,光谷的上市公司还不够多,而硅谷有250家上市公司”。
“如果说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经济发动机,浦东是长三角的经济发动机的话,那么,东湖高新区应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新经济的发动机。”辜胜阻表示,光谷要抢抓创业创新示范区、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中部崛起、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五大机遇,成为武汉新民营经济的先行区、示范区和重要集聚区。
新民营经济引领“新武汉造”
抢抓机遇,关键在行动。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履新伊始,在肯定武汉市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发展短板。
今年1月,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首次提出要发展“新民营经济”。2月16日,陈一新在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武汉与先进地区相比,民营经济发展仍显不足,国有与民营经济两条腿,民营经济这条腿还显得偏短。主要表现在:民营经济发展规模不够大;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品牌和民营企业家不够多;民营企业结构层次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够强;政府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力度还不够大。
新民营经济是个新提法。对于“什么是新民营经济”“为什么要发展新民营经济”等一系列问题,在6月13日举办的武汉市新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陈一新作了系统回答。
陈一新对新民营经济总结了八大特征:创业主体新、产业领域新、发展动力新、融资方式新、集聚格局新、商业模式新、市场需求新、治理结构新。其中,他提出新“四军”的概念,即新民营经济创业主体,大多是新近毕业大学生、“海归”人才、科研院校技术人员、职业经理人这一类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创业创新者。
“武汉发展新民营经济有天然优势。就国家级高新区横向比较而言,武汉的高新区研发机构高于北京中关村,远远高于天津、上海张江和深圳。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企业家商帮也正在崛起。”辜胜阻对《支点》记者说。
不过,数据显示,2016年武汉民营经济增加值仅占GDP的42.5%,远低于杭州、深圳等城市水平。目前,武汉百强民营企业中,有研发经费投入的仅60家;全市高科技民营企业共1900家,远低于深圳的8000多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武汉企业仅8家,而杭州有50多家。
“武汉经济结构的短板就是民营经济发展不够,现在要大力发展新民营经济,就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补短板。主要路径有两个,一是‘内生’,大力培育本土的新民营企业;二是‘外引’,通过开放,大力引进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企业。”辜胜阻建议。
确实,武汉掀起新民营经济热潮的消息一出,一批国内外知名人士便带着项目和团队来汉响应。马云、雷军、陈东升、李东生、郭广昌等众多国内知名企业家,以及巴里·马歇尔、达尼埃尔·谢赫特曼、阿龙·切哈诺沃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半年之内纷纷涌向武汉。
“还没到武汉,5个区委书记已经和我取得联系;最晚一班航班到汉,市委组织部部长凌晨一点还在机场等我。一落地武汉,我感受到的是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招才引智势头。”“湖北老乡”雷军,已明显感受到武汉市政府发展新民营经济的诚意和决心。
武汉的目标是,力争到2021年,全市实现“4个70%”,即70%研发机构建在民营企业、70%研发人员在民营企业、70%科研投入来源于民营企业、70%专利产生于民营企业。
完全有理由相信,新民营经济将带领“新武汉造”打造出更多的知名企业、品牌和企业家。
“第二总部”扎堆武汉
伴随新民营经济而来的,是多家知名企业与武汉的签约。
任正非来了。3月18日,湖北省政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出席签约仪式。
李东生来了。3月31日,TCL集团旗下华星光电公司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签订合作协议,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出席。
跟以往招商引资不同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都将武汉作为其“第二总部”。武汉已出现“第二总部”加速扎堆现象。
早在2013年,国内基因科技巨头华大基因,就已在光谷生物城成立生产中心。现在,在“基因之王”的版图中,武汉已成为仅次于深圳的第二大研发生产总部。随后,腾讯、华为、联想等科技巨头,也纷纷在武汉建立了研发中心。
今年6月29日,武汉市政府与小米科技、金山软件、顺为资本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小米武汉总部、“小米之家”销售总部、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及管理公司等系列合作项目落户光谷。
7月22日,在武汉市举办的“楚才回家”活动现场,摩拜单车、ofo小黄车、慕声科技、跟谁学、江民科技、尚德机构、猿辅导、东方梦幻等8家当红互联网公司,都决定将总部或“第二总部”设在武汉。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这种现象并不多见。
自2012年以来,“楚才回家”活动已先后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国内城市举办了8场。去年,“楚才回家”活动成功走进美国硅谷;今年4月,“楚才回家”活动在英国伦敦举行。过去5年,“楚才回家”活动已累计吸引超过1万名楚才陆续回家乡创新创业。
慕声科技创始人俞辰坦言:“在小米CEO年会上,雷军大力推荐武汉的投资创业环境;今年5月底,雷军又率小米生态链77家企业创始人实地考察武汉;6月底,小米‘第二总部’落户光谷。小米的‘磁吸效应’,武汉在政策、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光谷的科技创新氛围,吸引了慕声来到光谷。”
电商“独角兽”小红书,也将在年内建成武汉总部。“不仅因为武汉是家乡,更因为这座城市展现出来的发展动能与广阔前景,特别是新民营经济发展走上了高速路,政府对创业者、人才有着急切的渴望与支持。”小红书联合创始人曾秀莲告诉《支点》记者,未来,小红书希望能够像腾讯、华为影响深圳一样,为武汉这个城市注入更浓郁的互联网气息。
“第二总部”扎堆的背后,是武汉强大的气场。“新武汉造”将在未来被赋予更多、更新的内涵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