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比较以及对教育的启示

2017-09-14陈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7期
关键词:人性论荀子孟子

陈娟

摘要:本文浅析了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并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总结出异同,最后探讨人性论对教育的启示。孟子和荀子的观点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

关键词:孟子;荀子;人性论;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7-0080-02

人性论是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史的最为重要的内容。在人性论上,孟子和荀子都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但他们提出了最具代表性的不同观点。所谓人性,是指人作为一类存在物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1]

一、孟子“性善论”

战国时期,孟子承袭了孔子人性论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从此,开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人性论之争。

1.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性善的萌芽。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中固定存在着四种善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认为,有这四种心的人方能称之为“人”,无此四种心者就是“非人”。人与禽兽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有无仁义道德。四心是孟子性善论的理论基础。

2.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四端”,它是人生来就有的,而不是后天养成的。孟子认为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四端”是指“仁”、“义”、“礼”、“智”。如果没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人会从内部自然地扩充,就像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花蕾会自己长成花,所以人们要深入发掘自己“善”的潜质。

3.孟子曾提出在环境的影响及后天的培养下,不断改善人的善性。他重视道德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孟子认为成为圣人的关键在于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环境也能改变人的习性。

二、荀子“性恶论”

荀子是继孟子之后先秦人性论者的最著名的代表。他在孟子研究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其他思想家的观点,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新的研究,建立了新的人性论体系。

1.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从人的原始本性出发,论证了“人性恶”。他认为符合礼义法度、遵守社会秩序的就是善,否则就是恶。[2]他把性分为自然的生理之性和社会道德之性。荀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各种欲望,所以人的本性是恶的。若顺着人的自然属性,就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争夺,破坏社会稳定,最终会导致暴乱横行。

2.荀子认为“性”与后天生活无关,它不需要学习;而人为的后天的努力表现在隆礼重法上。只有自然生理之性和社会道德之性相结合,才能够成就生人的名望,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3.荀子认为,人性就是各种生理器官所产生的生理本能和对于衣食生色的情欲。“情”和“欲”与“性”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就荀子的描述看,“情”和“欲”与“性”都是以“利”为中心的。这种自然性的需求,是荀子性恶论的立论基点。

三、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比较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产生的背景相去甚远,从理论本身来看,其理论形式、概念内涵等都是不同的,但两者的理论基础、政治目等又有许多相同之处,可以说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1.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区别。(1)观点内涵不同。孟子是性善论的倡导者。性善论是指人天生就有向善的可能。而荀子倡导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恶的,至少有向恶的可能性,若不加以限制,就会发展成为恶行。(2)实现人生任务的方法不同。孟子认为人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和修养,人生来就有向善的天性,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会有善行,而要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去保持和发扬善行。荀子认为人天生就有趋利避害的自然属性,势必会产生相互争夺和破坏社会稳定等不好的社会后果。所以要借助后天的力量——学习和礼法去约束人的欲望,从而使人心向善。(3)界说人的本质的角度不同。孟子对人性的界定紧扣人和禽兽的区别:有无仁义道德。孟子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来探究人的本质。而荀子对人性的界说,则是将人的自然属性定义为人的本质属性。他将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界定成人的本质属性。(4)道德实践的落脚点不同。孟子强调性善,鼓励用道德教化来发展“善端”,所以他强调由内到外、推己及人,由精神情感而规范制度。而荀子强调性恶,道德就成为某种有待于外求的东西。他认为人必须通过外在规章制度的约束而道德化。相对而言更加重视礼法制度的作用。

2.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相同点。(1)人性论的出发点都是片面的。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是善良的。恶的出现,是因为人性在后天的培养上没有将“四端”开发出来。荀子则认为人性是单纯的恶,人天生的有各种欲望,这些欲望就是恶的根源。人之所以能表现出善行是后天教育和礼法约束的结果。(2)都重视环境的作用。孟子认为“四心和四德”的开发要依靠后天的环境。若一个人成长于好的环境中,就能唤出他人性生而固有的善念,并且使得这种善念发扬光大。最终使人成为圣人。反之,人们就会产生恶行。荀子认为人的生理需求和无止尽的欲望是产生恶的根源,但可以通过后天的改造和修行达到理想的人格。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可以让自然本性得到有效的遏制,使人的善性得到升华。(3)人性论中都蕴含平等的思想。荀子认为圣人和普通人的人性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平等的思想,只不过这种平等思想只是形式上的平等,但是在當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荀子和孟子在其人性论中所孕育的朴素平等思想,就是当时地主阶级革命必然发生并且能取得胜利的有力保障。[3](4)人性观的根本目的相同。孟子主性善,他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尽行而乐于行善,这势必会带来社会的安定团结,天下太平。荀子主张性恶,他想使人化性起伪而勉于行善。所以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

四、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对教育的启示

1.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作用。孟子性善论告诉我们教育具有可能性。因为人都有向善的本性,所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活动来提升自己。教育不仅能保存和扩充人所固有的善端,还有利于高尚人格的形成。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教育要唤起学生心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从而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endprint

荀子的性恶论则告诉人虽然有向善的可能性,但若没有合适的教育,任由其发展,人便会有可能学坏。通过教育活动的作用,以及礼法的约束,人们就会自觉地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若没有教育的话,人们就会不明是非对错、善恶曲直。所以教育活动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2.重视外部环境的作用。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肯定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他认为教育要想取得成效,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他主张要由贤明的父兄来教养子弟,消除不良环境的影响。对于学生而言,就是指家庭教育对其会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荀子在《滕文公下》中还以教学齐语为例说明学习要具备适当的环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4]从孟子的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认为只有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三者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能偏废任何一方,否则教育就会出现失衡,产生问题。荀子从性恶论出发,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他认为性恶转化为性善需要好环境。荀子认为外部环境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他特别强调“注错习俗”的教育方法。由于生活环境各异,人们的道德品质各不相同,如果长期与正人君子为友,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达到化性尽善的目的。

3.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启示。孟子相信没有人是故意作恶的,所以在陌生人社会中要给予他人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对待他人要真诚、善良,而不是将自身的利益作为处世的唯一标准。他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看作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只有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才可以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这就启迪我们,思想道德教育绝对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课堂里、观念中和口号上,关键是要落实在内容和行动上。

荀子以性恶论为起点,通过论证道德的起源,结合义利兼重的思想形成了他以“隆礼”为核心的完整的道德观体系,这对我们的现在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社会上出现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协调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诚信是人需要具備的优良道德品质之一。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坚持做人的基本原则。荀子思想道德教育思想也启示当代实施德育的途径需要多样化,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郑航.走出道德教育的“人性论困局”[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87.

[2]牛慧光.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15.

[3]宋忠好.荀子的人性论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30.

[4]孔繁.荀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性论荀子孟子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和谐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
“人性论”视角下的人格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