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工程师计划

2017-09-14肖拥军汤凌志邱小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7期
关键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肖拥军++汤凌志++邱小平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格局由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经济型转变,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成为目前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针对南华大学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探索了“4+1+2”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模式,建议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应以“高素质”和“应用型”为核心制定培养计划和考核方法。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7-0060-02

一、前言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可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主要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格局由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经济型转变,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1]。因此,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是目前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

2010年教育部啟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南华大学于2011年成功申请成为第二批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2012年南华大学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获批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能创新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及项目参与、设计开发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2]。

在卓越工程师计划从本科到硕士的培养过程中,经过几年的探索,许多高校都已取得一些经验,但也存在着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特色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同质化,实践培养模式简单化、形式化、培训化现象,实践层次模糊,实践效果不理想[3,4]等问题。南华大学核类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这些年在借鉴通类专业的成功培养模式和经验中摸索出一些经验。本文就如何结合核类专业的具体情况,从让“学术的更学术,专业的更专业”这一培养目标出发,回归“工程”,突出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5-8],结合本科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从知识体系和工程实践的逻辑层次出发,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从生源、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学位论文的选题、考核目标等方面进行探讨,探索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4+1+2”培养模式,为培养创新型、实用型核类人才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二、在本科“3+1”培养的模式上选拔优秀的生源实现“4+1+2”研究生教育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选拔学生时,重点应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在本科的卓越计划实行了“3+1”培养的模式,即在学校学习3年的理论知识,一年进入企业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通过一年的实践,学生获得工程实践知识、了解企业的运营管理及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得以提高。在这部分学生中选拔优秀的且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同学,鼓励他们继续深造。这样的学生在入学考试时,可以适当降低难度,录取分数线要有别于学术型生源。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比如:除了要求学生通过入学测试外,大学的成绩单和实习单位导师的推荐信、学生的发明专利、论文等都作为考核学生的依据,面试时主要强调的是个人的实践经验、取得的成就和综合素质等等。

三、“4+1+2”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定位

既然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那么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的就是为企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1+2”卓越工程师计划——核能与核技术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定位主要是针对核类企业培养能从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新技术应用推广、工程规划与管理等工作,有较强的交流、沟通和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这就要求从本科到硕士的培养定位必须具有连贯性,必须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培养计划,突出“高素质”和“应用型”,“高素质”不但要包括职业素养,还要包括良好的人文和道德素养,“应用型”要能够胜任企业的科研管理工作,否则,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四、“4+1+2”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学位论文的选题、考核方法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专业硕士在专业学位课程设置方面都存在着与学术型近似或一样的问题,有的高校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突出专业硕士实际运用能力培养这一主要目标。专业硕士培养的是实践性和专业型人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业务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教学中予以重视。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除开设本专业的一些基础理论课程作为学位必修课外,还应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加一些不同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要避免公共课单一、有关专业的科学方法课缺乏、实践课设置不足、与本科课程重复等缺点。国外许多专业硕士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在课程设置上采取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选修课程三大类。

在授课方式上除了要注意理论知识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实践经验的传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比如南华大学《核能与核技术工程前沿进展》由一名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师负责,经常邀请科研院所、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来讲学,以课题、技改项目为案例在讲课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得明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主动地储备知识。

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联合培养单位的课题或技改项目,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4+1+2”核能与核技术专业工程硕士的论文选题可以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结合合作培养单位的实际工作来选题,也可以延续本科实习时的课题。学位论文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endprint

目前国内高校的研究生基本上都要求有一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毕业的条件,对于专业工程硕士在发表论文上要适当放宽要求,也可以不发表论文。但是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学位论文,都要能体现出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且必须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对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考核可以采取2—3位专家盲审的形式,只有通过专家盲审的论文,才有资格进入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的答辩应邀请1—2名相关行业内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客观地评价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在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关键性生产技术问题中是否在工程技术上有新进展或创造;或所使用的工艺、技术、产品设计是否有新颖性和实用性,并有足够的技术含量;或看其是否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综合表达能力和严谨的学风等。

五、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研院所、企业对专业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研究生的需求将日益增长。“4+1+2”的本科—工程硕士一贯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核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也可以成为其他专业研究生培养可借鉴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胡冰玉.中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李毅红.高等院校的創新教育[J].高等教育论坛,2002,(1):40-45.

[3]吴小林.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之省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2):12-17.

[4]王贵成,崔迪.论“卓越工程培养计划”对学生的要求[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32-34.

[5]张士兵,包志华,徐晨,章国安.“卓越计划”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1,22(9):21-23.

[6]高月娟,杨茜,黄琳.工程硕士培养中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90-94.

[7]曹思婷.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105-108.

[8]范微微.中美教育硕士培养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