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教师主导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2017-09-14沈炎真
沈炎真
摘要:本文从教师主导性的定义出发,通过借鉴文献资料,结合教学实践案例,深入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导”的基本原则、形式,文中最后着重阐述了发挥教师主导,提高语文课堂实效的三点实施方法:一是引导有方,注重学法指导;二是拨冗除杂,疏导学习思路;三是指正纠错,敦促學生进步。
关键词:教师主导;语文课堂;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8-0205-02
一、教师的主导性是什么
教师的主导性就是“对学习过程的指导性”,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构建者。教师不仅掌握着课堂教学目的,而且控制着课堂的节奏,教师所处的支配性地位,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淡化了教师的主导性,就无法保证学生的主体、探究、创造、研究、评价的方向和质量。
二、对教师“主导”的再认识
1.让学生乐学——导情,小学语文教师应从文本的特点出发,通过“导情促学”,创设小学生心灵的情境,运用“导情入境”的方式巧妙地引入新课,利用“以情导学”的方法挖掘作者蕴含在课文中的情感并传输给学生,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与探究的兴趣。
2.让学生会学——导学,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推进,教育教学已由着重研究教,逐步转移到着重研究指导学生学。如何让小学生自己找知识,在找知识中长能力?已成为小学教学改革的关键。课堂是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双边互动的活动进程,非教师滔滔讲说而学生默默聆受。
3.让学生活学——导思,在教学关键处,无论是点石成金还是画龙点睛,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引子,它会诱发学生充满想象与深度推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主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
三、发挥教师主导,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的几点做法
1.引导有方,注重学法指导,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教与学是不可割裂的整体。我深感感受到若是教师只顾埋头钻研自己的教材教法,只做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注重具体环节的学法指导,要想切实提高教学成效终究将是一句空话。
教学案例:《白杨》
师:朗读时要重点体会作者情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谁来读呢?(生1站起来朗读)
师:爸爸说“大戈壁这么荒凉,白杨却……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用什么语气朗读比较合适?
生2:赞美、骄傲的语气
师:用什么语调读?(生3开始朗读)
师:刚才点评的同学来读。(由生2再次来读)
师问生3:他的朗读与你有什么不同,他是怎么处理?
生3:语气很欢畅。
师:为何觉得很欢畅,如何才能做到呢?
生3:咬字力度要大些,声音更柔和点。
师:你觉得还有别的朗读技巧吗?
生3:声音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
师:我感觉他有个地方明显加强了一下?如那个“却”字,这是一个这一设问句,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案例分析:在这一朗读环节中,教师的方法引导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无论是参与朗读的学生还是点评聆听的学生,都可以在教师引导的一番比较中对于朗读技巧有一定的认识:朗读要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因此要给自己的朗读准确定位合适的语气,进而要运用停顿的技巧读出抑扬顿挫,读出适当的语气,传达出作者的感情。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的回答由感性的感觉归于理性的技巧,且步步追问,催促着学生思考的脚步。
2.拨冗除杂,疏导学习思路,课堂上,学生往往会产生各种疑惑,提出各种问题,教师要善于拨冗除杂,因势利导,助推教学,让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
教学案例:《草船借箭》
生:诸葛亮是英雄,难道周瑜就不是英雄了吗?
师:大家说周瑜是真英雄吗?同意请举手(绝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
师:谁来先说说诸葛亮的英明表现在何处。
生:诸葛亮说“三天后必有大雾”,他是神人。(教师板书:知天时)
生:诸葛亮借箭成功,曹操没办法追杀,诸葛亮晓得水流方向有助于自己撤离。(教师板书:懂地利)
生:若是鲁肃把借箭计划告诉周瑜,那诸葛亮就完蛋了!诸葛亮识鲁肃人品。(全班大笑)(教师板书:识人心)
师:认为周瑜是英雄的也说说理由。(此时学生还在困惑)
师:不是有一个《赤壁之战》的故事吗(一些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
生:周瑜3万人马战胜曹操80万大军;周瑜巧用苦肉计诈降骗过曹操;周瑜用风火烧敌军战船。(学生纷纷发言)
师:现在你认为周瑜是英雄吗?(大部分学生说是)
师:诸葛亮是英雄,周瑜也是英雄?
生:诸葛亮更能神机妙算。
生:课文最后写周瑜亲口说一句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是啊!周瑜自己是小巫见大巫了。因为诸葛亮———(指着板书让学生齐读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师:以这三个词为内容,“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句式造句。(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适时指导。)
案例分析:面对谁是英雄这样的质疑,教师静心直面“异样的声音”,认真倾听学生的诉说,引导学生阅读交流与回忆,让其牵出课堂亮点。教师借助两种“英雄观”的争论,拨冗除杂,巧以疏导,引导学生辨别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高明之处和周瑜“诈降计、知地利、伪装法”的不凡之处,使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学中让大部分学生结合文中内容说说诸葛亮是英雄的观点,借助《赤壁之战》的故事,做到课内外阅读相结合,使学生对周瑜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
3.指正纠错,敦促学生进步,在大力提倡“以生为本”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保护学生主体地位似乎被提到了过高的位置,许多教师的教学评价语言变得模糊:你的回答很独特,或是你很有想法。有时候教师甚至不敢过于指出学生的不是,生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担心学生逆反,教师很多时候是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其实,这种倾向于“娇惯”和“纵容”的做法,对于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学习的误区毫无帮助。教师的“严肃指正”是侧面的警醒,不仅仅要让学生记住“你要……”,更容易记住“你不得……”纠错本质上就是要促进学生进步。课堂是最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也是最应当发生错误的场所。错误是学生学情的鲜活反映,教师要在繁杂的教学过程中把握合理的纠错时机和掌握正确的纠错方法,把错误化为一次新的学习,这是教学艺术问题。
教学案例:《蚂蚁他蝈蝈》
生1:“北风吹起来了……”师:看看这位同学哪儿读错了?(老师立即把握住了这一教学资源)
生2:北风吹起来了,这里是“刮”不是“吹”。
师:“刮”和“吹”一样吗?
生3:不可以,“吹”的表述一般,无法表现风的犀利。
师:冬风寒冷,绝不会是温和柔顺的,吹在人的脸上像刀子刮一样。(请生1重读了这个“刮”字。)
案例分析:一个“吹”字,引发一次生成性的教学:教师在课堂及时发现“差错”并指正,同时又十分机智地把这一“差错”转换成为一次教育契机,充分利用课堂互动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步步追问,顺道而学,诱导学生课堂思考,进行了一场精彩语言准确性的训练教学。
教师是什么?这个既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始终萦绕在大家心头,成为多年以来一个始终挥之不去的问题。教师是带着学生去寻找解读文本的通幽曲径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杨舟.新课程背景下小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D].华中师范大学,2010.
[2]郁红美.指导学生多元阅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研究[D].苏州大学,2015.
[3]张远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1,(03):32-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