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二元结构下“农家子弟”人格结构的现实表现分析

2017-09-14白英娇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5期
关键词:二元结构人格结构城乡

摘 要 本文运用“二元人格结构”模式与社会分层的视角对农家子弟在城乡二元结构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点进行思考与分析,主要在世界观、价值观、择业观、择友观和择偶观五方面来讨论其人格的现实表现。

关键词 城乡 二元结构 人格结构 农家子弟

作者简介:白英娇,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067

一、引言

生活在城乡二元格局中的农家子弟在农村长大,在城市里读书工作生活,我们没有脱离农村的印记,又逐渐熟悉了城市的生活,但是我们想要真正在城市立足却困难重重,受到传统和现代双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内心世界会存在多重矛盾,甚至出现自我角色的认同问题,似乎既不是农村人也不是城市人。在农村生活成长的环境,塑造与建立的记忆及观念,储存在我们身上的这些记忆和思想观念,成为难以挥去的一部分;而在城市的经历,又让生活、社会、世界乃至生命在我们心中都有了新的模样。在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农家子弟的人格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二、人格,二元人格结构的含义

“人格”,本身的意思是“面具”。在本文中,“人格”指个体内部决定其特征性行为和思想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这是来自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观点。

“人格结构”,指的是人格的结构状态。刘祖云教授 认为:“二元人格结构,就是指在个体的人格结构中,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融杂并存的个人结构状态。”本文主要运用刘祖云提出的“二元人格结构”模式以及社会阶层视角来分析城乡二元结构格局中“农家子弟”人格结构的现实表现。

刘祖云教授将人格结构分成五大部分:行为动机,个人才智,情绪关系,互动关系,社会适应。对应地,传统与现代人格分别有五种不同的表现:价值型、经验型、消极型、权威型、保守型与工具型、创造型、积极型、平等型、开放型。

三、农家子弟人格结构在现实中的表现与分析

人格在实际生活里表现在很多不同的方面,我主要从世界观、价值观、择业观、择友观、择偶观来分析农家子弟人格结构的现实表现。

关于世界观。在我们农村,每个村子都会有庙宇,一般有四种类型神灵的庙宇:土地神,先祖(俗称“阿祖屋”,先人去世后经过做法事就能请进“阿祖屋”,是鬼。),始祖本土神(原来的祖先升仙,是神),请来庇佑本土人畜安康的外地神灵。我们在过年的时候,都会陪着家人到庙宇里虔诚敬奉茶果,烧香和跪拜,一般都是家中祖父祖母或者父母吩咐我们怎么做就是表达出敬意和诚心的我们就怎么做。我们在神佛像前烧香跪拜,看起来似乎是“迷信十足”了。但是,我认为,这并非迷信。我以前也会认为,“多烧香神多照拂”,通过上香、敬奉、跪拜祈祷神灵庇佑;而现在再回去,还是同样地到庙宇上香,敬奉,跪拜,在我们看来,这除了对生养自己的地方的风俗习惯的认可和尊重,更是一种陪伴父母的好方式。事实上,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了解到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在工作与生活中的经验都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着客观和理性的思考,少了很多对迷信的盲目信奉。相聚之中,已有不少已婚已嫁的伙伴凑在一起讨论命数这个问题,“该不该信命”,其中最大部分人认可的说法是:所谓命运,是我们自身的一个个的选择一步步所塑造而成的,而不是由别人或者由上天主宰的。

不否认,我们的父老乡亲们是比较相信神灵的,我们这些农家子弟也有一丝丝相信的,而大部分更加相信的是科学与理性。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我认为个中缘由除了城乡生活经历、社会经历不同外,更可以从历史及社会学的社会阶层和阶层固化角度来进行分析。

社会阶层,社会学把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作用形成的,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 。而阶层固化,表达的是社会阶层之间流动受到障碍遇到阻挠的情况 。

在我国的王朝历史上,社会资源多数围绕着皇权及皇族分布,而“世亲世禄”的官员选拔制度,更是巩固了“士之子恒为,农之子恒为农”的局面。即使是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很大程度上打破血缘的世袭及世族垄断,但是中下层人们在获得资源上远远比上层社会的人难度大得多,加上社会上层的人也会有强烈的保护意识,会想方设法封杀下层挤进上层的渠道,部分社会中下层的能人贤士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机会的也是少数。

农家子弟在大城市里打拼,渴求向上流动,跨越父辈所在的阶层,更好地占有社会资源,实现个人的价值。在这个努力上升过程中比較顺利的人,会更加倾向于认为命由己造。反之,屡屡受挫人则容易倾向于认为命运皆由天定,表现出沮丧失望甚至绝望。

关于价值观。本文主要针对两方面讨论:一是义利观,农家子弟对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态度观念与选择;二是对读书是否有用的认识。

义利观。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家与国,忠与孝等都是应先于个人,民族国家及家庭的利益是比个人利益更加重要的,“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加上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人的自我意识逐渐加强。举个例子来说,问及“给多少钱父母过年”,大部分人是“给点表达一下心意即可”,寥寥几个“拿出一年的大部分收入给家里,仅留下返程所需的必要费用”。这里仅仅从这两种不同的态度来看,显然,前者相对来说可能是更加注重个人的生活质量,以满足个人的需要为先,后者则更加看重家庭整体的改善。

本人觉得,我们应该以个人的合理利益为重为先,在满足自身诉求之外,有余力的再去帮助他人实现他人的利益,这样的帮助更有实现可能性。当然,这不能错误地理解为绝对地以个人利益为重,丝毫不肯让步个人的利益,实际上也很难做到绝对以个人利益为重。在经典社会学理论中,迪尔凯姆提出过“群体思维”这个概念来解释个体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上的选择。他认为,“共同意识”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共享的道德价值观念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冲突起协调作用。农家子弟正处于城乡二元结构格局中,他们曾经接受农村相对传统的思想风俗文化熏陶,又生活在城市中,传统与现代,均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打下了印记,他们也如同这个过渡的时代一样,属于“过渡”的人,不可能纯粹的传统,也尚未真正的现代。讲求现实,也没有缺失理想,重视个人,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有必要的关注和在乎。endprint

读书是否有用。农家子弟缺乏强有力的社会网络支持,在进入社会前几年,收入可能不如他们那些从事汽车美容的小学同学、那些开着三轮摩托车送快递的邻居。一对比,农家子弟在读书是否有用上面就会更加迷惘和困惑。本人认为,这种迷惘和困惑可以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和理解:

首先,从短期看,公司招聘一个员工,老板给的薪水一定程度上会看所聘用员工的学历,主要的依据还是这个员工能给公司创造多少价值,带来什么效益。这是现代契约精神的表现,是市场经济的特色,是城市生活需要理解和接纳的。而本科的教育與学习属于综合性、基础性的通识教育,所培养起来的学习与创造的能力,需要经过在岗位上一段时期的适应熟悉,才可以逐渐发挥。

其次,从长远一点来看,读书,尤其是大学,能在若干年后给人带来巨大的关系资源。在毕业进入社会工作十年八年以后,大学同学,多数都已经在社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就意味着其掌握的资源比较丰厚、稀缺。而且大学同学往往都是从事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不同行业与领域的大学同学,可以成为日后“互补型”重要资源。

此外,要理性地看到,那一部分人没读过什么书也获得很好的社会经济地位,除了个人禀赋及努力的因素外,很大一个有利因素是当时的政策优势,而这个优势已经随着产业的升级转型逐渐成为过去式。

尽管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城市里占有优势资源的人,他们出生在社会上层的家庭,更加容易实现“精英的自我循环” 。但目前社会流动展开相对有序,各个阶层的个人和家庭通过自身的奋斗还是能够获得成功的,而且,阶级阶层地位不单纯由经济决定的,它是权力、文化和经济这三种可以互相转化的有机统一体。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一条很好的上升渠道。

关于择业。传统择业观以职业和收入的稳定为重,现代的择业观对职业的挑战和经济收入很看重。在我们村返乡过节的十三个农家子弟中,两人是公务员,三个是乡镇中学教师,两个男生已经辞职正在全力备考公务员。在传统农村人的角度看来,教师、医生、公务员是三大好的“饭碗”,认为那是理想的职业,这是传统择业观的重要表现:职业稳定,收入稳定,个人及家庭生活来源有保障。选择做公务员和教师的同学,确实偏向于求稳的求职观念的。其中一个做公务员的同学说:“做公务员挺适合我,我懒,而且以后孩子上学方便”,而一个中学物理教师有点无奈地说:“念的大学不太好,大城市很难混,打拼又太累了,做个乡镇教师生活也还不错。”由此,似乎可以看到,求稳的职业选择背后,有着一些个人品质爱好,生活观念,个人实际能力及早年的努力和选择等因素共同起作用。但是将他们的看法跟老一辈的传统观点相比较,我们要看到在他们选择看似稳定的工作背后存在的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社会多元化发展之后,选择体制性的就业岗位的人,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的岗位,可以轻易获得稀缺的隐性资源,比如小孩的教育资源。优质的教育资源是特别稀缺的,非体制内的人,要为孩子找到一个好学校,往往得天价买学区房,一般人很难承受。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的市场就业平台的竞争中越来越多的机会是实际能力的较量,与改革开放前,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大学生包分配模式已然不同。随着市场的纵深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的体现及个人价值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持风险型的择业观点。

关于择友。传统择友观注重价值,现代择友观注重利益。传统择友观讲究“志同道合”,“君子之交淡如水”,现代择友少不了掂量付出的交友成本能带来多少收益回报。酒桌饭桌上,那些混得好的,有钱有权的往往成为众人在乎的对象。

年初二开年(开年,老家的一种风俗,每个村子开年时间多数不同,开年意味着春节结束),多年不来探访的小表舅上门拜年,同时还给伯父伯母打发几千的大红包。两个堂哥,毕业于国内名牌大学,分别从事IT和汽车设计工作,收入可观。小表舅有两个小孩,女儿在读大三正在找实习,儿子高三,他想拜托从事汽车设计的哥哥帮他女儿推荐一下好的设计单位,或者是哥哥所在的设计研究院;而对于儿子的大学专业选择上也希望两位哥哥能给一些好的分析和建议。小表舅这次探访的交际互动,显然是属于工具私利类的。在日常实际中,我们保持着良好联系的,往往也是那些自己认为能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以免需要帮助时候难以开口。

人脉是在现代社会中求取生存和发展重要而高效的资源,不言而喻,工具私利型的择友观有着广阔巨大的空间与市场。农家子弟兄弟姐妹多数是非独生子女,与兄弟姐妹之间情感体验一方面削弱他们对价值型朋友的需要与渴求,另一方面也影响着他们的择友观,他们对珍贵的感情体验会使得他们在选择朋友时候能够将心比心,注重工具利益的同时能考虑顾及精神上的交流。

关于择偶。传统的择偶观偏向于社会条件型,将家庭背景出身是否相当作为一个极为重要考虑指标,父辈也比较认可“门当户对”的婚配。

一个表弟,在工作中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女孩,家庭条件比他家好,但是在父母的压力之下娶了家庭条件与自家相当,来自贫困家庭的女孩。婚后,他们什么事情都聊不到一块,表弟苦不堪言。而他父母认为他们俩家庭相配,而且有了儿子,可以好好地过下去。这就是传统与现代两种择偶观的冲突。

在现代,物质需求比以前更加容易得到实现和满足,人们在对象的选择上会比以前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默契。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在特定的时刻,人在需求都没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会优先考虑满足最主要的需要。该理论将需要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物质上的满足与实现,价值观上对自我与个性的追求,使得人们在择偶上更加倾向于精神上能否协调是否有共鸣。

四、结语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代超越传统,传统逐渐过渡到现代,城乡二元格局的也会逐渐改变,城乡差距缩小,二元人格结构会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逐渐整合出符合在这个时代生产和发展的需要的人格结构。

注释:

刘祖云.发展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14.3重印).209-218.

刘祖云.社会转型期的异质性探讨.学习论坛.2007,23(1).66-70.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4.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 经典贡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季丽.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研究观点综述.经济纵横.2006(11).endprint

猜你喜欢

二元结构人格结构城乡
城乡涌动创业潮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
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江苏城乡二元结构现状及实现城乡统筹的政策建议
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
以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施蛰存《将军底头》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从人格结构理论看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解读《岛》中索菲娅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