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村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探析

2017-09-14欧庆丽

魅力中国 2017年27期
关键词:共享发展实现路径

欧庆丽

摘要: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其生成的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根本原则,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现阶段我国农村正开展精准扶贫项目,但仍存在诸多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以共享发展理念的引导农村精准扶贫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共享发展;农村精准扶贫;实现路径

共享发展理念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出,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过程中逐步完善的,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是实行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是实行共享发展的必要条件,现实国情是实行共享发展的迫切需要。共享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消除贫困、增加公共服务、优先发展教育、促进就业创业、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但实际问题中我国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不容忽视,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农村精准扶贫是题中应有之义,也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

一、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村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以共享发展理念引导农村精准扶贫有着极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共享发展理念是实现农村精准扶贫的理论指导;其次,共享发展理念是农村精准扶贫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共享发展理念是实现农村精准扶贫的理论指导。

“精准扶贫是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国家推动新一轮扶贫攻坚和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扶贫开发新格局的一项重要扶贫机制创新。”[1]但当前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诸多突出问题,识别不精准、扶贫资源单一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精准扶贫工作制度加以解决。

作为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社会发展理念之一,共享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本质,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分支。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占全国总人口5%的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作为国家战略,中共中央还作出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我们党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始终关切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能否在“十三五”实现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时代考验。脱贫和共享,是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必然要求。所以共享发展理念应该成为解决农村精准扶贫的理论指导。

(二)共享发展理念是农村精准扶贫的题中应有之义。

共享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消除贫困、增加公共服务、优先发展教育、促进就业创业、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改善居民居住条件。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而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脱贫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改善人民生活,不仅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还要完善社会保障、扩大就业、发展教育事业等,这些都与共享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都是共享发展的重要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不能有一个人掉队,但目前我国仍有7000万贫困人口,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共享发展的必然要求。”[2]因此要以共享发展为统领指导脱贫工作,通过产业扶贫增加贫困人口收入,通过易地搬迁改善贫困人口居住条件,通过发展教育事业为贫困人口改变命运提供智力支撑,通过社会政策“兜底”确保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我国脱贫攻坚工程是题中应有之义。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精准扶贫的实践困难

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与以往的扶贫工作相比较,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环境复杂,贫困人口众多且致贫原因不同,导致了精准扶贫战略在农村的實际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了精准扶贫的进一步推进。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识别不精准。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它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程序和标准,将贫困地区、贫困县和贫困户准确的识别出来,避免扶贫政策的实施出现“大水漫灌”的现象。”[3]精准识别还强调对贫困对象的识别程序要民主、科学和透明,识别结果要公平、公正和公开,最终将最贫困、最需要帮扶的对象识别出来。但目前,我国农村精准扶贫识别机制总体上存在这些问题:例如,农户参与精准识别的积极性不高。扶贫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把贫困的对象找出来,避免扶贫资源投放打偏跑漏,使真正符合帮扶政策的个体得到有效扶持。现阶段,我国农村都采用“建档立卡”的方式来进行精准识别,村干部对本村农户的基本情况进行逐一调查和登记,将符合贫困标准的农户基本信息录入贫困信息系统。这种方式的缺陷是村民没有如实填写;外出打工者没能够参加识别活动;村民错误认为调查仅仅是形式。总之,这些情况严重阻碍了精准识别的实现,使真正的贫困户得不到帮扶。再如,我国精准扶贫识别机制总体上存在贫困群众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确等问题。例如,扶贫对象大多由基层干部推测估算出来,由于扶贫干部对贫困居民底数不清,导致扶贫资金“天女散花”常常出现,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现象。

(二)扶贫资源配置在公共服务方面的缺口。

全国各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区域、城乡和农户间收入差距大,公共服务配置滞后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经济相对发达下的贫困问题,同时也加重了扶贫开发的任务和紧迫性。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2:1。[4]而且贫困区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对于那些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农业资源不足的地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条件也相对较差。迄今为止,我国仍有部分极其贫困地区的贫困村尚未通油路、部分建制村尚未通公路。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村内社级、自然村级以及农户层面类似社道、入户路、供电等公共福利设施依然很缺乏,而且这些低级别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又往往被政府部门的宏观规划或项目所忽略。社级和农户级的基础设施不解决,产业也无法顺利发展起来。另外,由于我国的扶贫开发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政府行为,贫困人口的参与只是被动的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决策权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挖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扶贫项目在实施和管理中也缺乏群众的有效监督,造成扶贫行为的短期性和扶贫资源的浪费。endprint

(三)扶贫资源单一。

扶贫资金是精准扶贫工作的物质保障,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现阶段,我国的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来自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当前国内外环境相对复杂,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忧,下行压力较大,财政收入放缓,国家的扶贫资金投入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致使扶贫资金补助标准很难跟上来,造成很多扶贫开发项目实施起来比较困难,有时甚至无法完成。财政部数据显示,2015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高达467亿元。但是,由于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众多,扶贫资金自上而下逐级分配,那么,具体到每一个贫困户手里的资金就变得微乎其微了。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又是跟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地方政府每年对于扶贫的财政支出十分有限。对于西部贫困地区来说,地方政府力不从心,根本拿不出资金用于扶贫,于是分配到每个贫困户手里的资金就非常微薄,只能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根本不能帮助他们彻底脱贫。

三、解决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习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5]为了保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完善扶贫措施,解决在农村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战略。

(一)既要精准也要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脱贫攻坚,脱贫攻坚的出路在于精准施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5]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5]这为脱贫攻坚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实践证明,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是确保贫困人口实现人人共享发展成果的有力举措。一是紧紧抓住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二是要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易地搬迁安置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教育扶贫脱贫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如前所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落后是制约贫困人口脱贫、影响公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因素。新形势下,共享发展理念对扶贫脱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水平,解决基本温饱问题,而且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社会事业建设,不断满足农村贫困人口在教育、文化、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需求,着力解决“发展能力贫困”“机会享有贫困”等多维贫困问题。为此,其一,要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加快改善农村水电路气网等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其二,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时,要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等方式给予补偿,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其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保等社会事业,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满足贫困人口对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共享水平。

(三)提升社会合力。

为了打好新时期扶贫攻坚战,必须全面推进社会扶贫体制机制创新、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首先需要与社会进行协作,特别是来源于社会各界的扶助,扶助方式可以分为多种,除爱心捐款、旧衣物书籍捐赠,还有社会各类扶贫基金会的建立及社会扶贫项目的成立。例如,政府强化与相关建筑部门协作,强化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相关院校进行合作,为部分优秀贫困学生提供减免大部分学杂费的教育机会;同时,可以让学生入校通过“勤工俭学”赚取其余就读费用;与一些爱心医疗机构合作,定期免费为贫困人群进行爱心检查,同时可以给予一定的基础医疗帮助。在企业方面,可以通过与一些企业进行合作,定期派遣专业技术人员或者相关专家“下乡”提供技术教育及技术帮扶,提升整体贫困人口的技术水平,落实分析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求,落实自主创业的帮扶工作;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大力倡导民营企业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培训技能、吸纳就业、捐资助贫,参与扶贫开发,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支持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组织积极从事扶贫开发事业,鼓励其参与社会扶贫资源动员、配置和使用等环节,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机制。

参考文献:

[1]李鑫: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 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J].民营科技,2016(4)。

[2]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3)。

[3]李楠、陈晨: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2016(3)。

[4]《中国统计摘要(2014)》,中国统计出版,2014年。

[5]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解释,人民网:人民论坛,2015年10月21日。

作者简介:欧慶丽,女,(1992-01)。民族:汉。籍贯:广西梧州。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共享发展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浅谈山区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论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现实背景、基本概念和实现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