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CEO
2017-09-14耿春龙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教师
耿春龙/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教师
论坛CEO
耿春龙/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教师
“大家论坛”是在努力创设一个教师专业交流的场域,希望更多的教师在分享、互动中逐渐形成“大家三小”的专业话语体系。让教师们专业语言不断发展,不断形成共同的“语言密码”。
从第一届“大家论坛”开始,每一个论坛都有一个坛主,这个名称从没有改变过。我们借用了坛主一词的网络含义,即论坛管理员或创始人。因此,坛主是论坛的CEO,是一个论坛各种工作的最高负责人。
坛主的产生是自荐和推荐相结合。不仅很多中层干部会积极申报并有所担当,也会有一些专业能力和领导力较强的教师自荐做坛主并成功组织论坛。坛主上任之初会接受工作坊式的培训。学校会整合以往论坛中的优势力量,设定具体情境,组织新一届论坛的坛主在任务中实现认识的提升和能力的锻炼。在大约两周的论坛筹备过程中,坛主和论坛发言人、参与者开展多向互动,以确保每个参与者在论坛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跳出学科思维,系统思考管理角色
每个论坛的成员是由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教师构成。研究的问题往往是学校整体视角下的某一重大事项。论坛准备、召开、后期总结提炼的过程,就像是在经营一个小型的、综合的学校。如何把这些教师团结起来,共同讨论一个关乎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问题,必须深入了解一所学校的整体运行情况,“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个“一斑”是“一块”而不是“一线”,有效地帮助坛主和参与者突破原有学科的线性思维,在与这个论坛的教师们的不断聚合中,形成对学校这一层级组织的再认知。
坛主,需要在视角或思维路径方面有所突破。分管干部要跳出学科局限建立系统思考,要逐步发展校长思维;而基层教师则不仅仅要关注学科,更要关照到校园整体运行。思维的触角伸得越广越远,人做事的方式策略就会有很大不同。因此,身为坛主,视野需要比日常工作更广阔,体验也更丰富。
我是一名从语文教师成长起来的教学干部。对于语文教学工作,我会发自内心地关注,因为这是我非常熟悉的工作,有的说有的做,更因为20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我对于学科的意义有刻骨铭心的认识。走上中层领导岗位之后,我慢慢认识到:一所学校,单个学科的教学仅仅是诸多重要事项中的一环。做坛主,我需要组织来自数学、美术、德育、校务等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教师。其中不少教师和我甚至没有过工作
的交集。他们的性格我不熟悉,他们关注的领域和专长我不了解。将大家团结在一起就“真实的学习”课程开展相关研究,成了非常真实的项目学习任务。我感觉自己到了一个陌生的境地,原有的学科教学优势不在了,感到压力的同时更激发了我探索未知领域的极大兴趣。
根据坛主们的约定,我首先向将要在论坛发言的五位教师发了诚挚的邀请信,介绍了我对这个论坛意义、价值的认识,表达了要和大家共同撑起这个论坛的愿望。很快,每一位教师都给我回了信息,温暖的话语让我感受到: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很可爱,我们对论坛有着共同的期许。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建立了微信群,沟通越来越密切,思路越来越明晰,对于“真实的学习”已经有了很好的深度会谈的基础,我们一起讨论论坛的细节,进行思想的碰撞。不仅线上交流,我们还经常聚在一起“彩排”,每一位发言人借助PPT讲演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大家会针对他所讲的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有的发起提问,有的给出建议,有的给予赞赏。
听着大家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岗位视角来谈“真实的学习”,作为课程部主任的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原有认识的局限。大家的发言让我开始从更多的维度深入思考“真实的学习”的本质。更重要的是,讨论让我开始从学生全人教育和学校育人目标的高度重新审视“真实的学习”。大家的智慧让我对于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有了更多的认识,让我对于学科融合的契机有了更多的经验,让我对于不同学科之间的共性问题有了规律性的梳理。更难得的是,与德育、校务部门老师的深度对话,让我对于开展“真实的学习”的外围环境和资源支持有了全新的认识,真的有“拨开云雾见月明”之感。
论坛筹备过程中,我和这几位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也会有话题之外的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到很多以往工作中从来不会涉及的细节,比如,学生成果分享之前,会场该怎么准备;一位很有能力的学科教师为什么常常会出现师生矛盾;不同学科的教师为什么不愿意坐在一起开展项目学习设计……
论坛组织过程中,除了跟发言教师打交道,我还需要外联专家,跟专家展开多次专业探讨;需要跟学校电教、后勤等部门协调财物准备、设备调试等;需要精选论坛亮点,吸引教师们参与到我们的论坛中;需要在论坛之后借用录像、照片、PPT、文稿等资料整体提炼发言教师和专家的观点,推出校级“分享家”……
这样的经历让我真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视野被打开,深刻领悟到作为管理者突破单一学科惯性思维的重要意义。不仅是我,几位发言教师在互动过程中也不止一次发出感慨“原来你们学科是这样啊”“有时候真误解了你们呢”,等等。论坛,就像一个模拟的小学校,我们每一位参与者在筹备工作中,发展了系统思维,了解了自己平时不关注的维度,认识了更为立体的、真实的儿童,也认识到学校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运行并发展的。
发展专业语言,升华职业体验
坛主不仅仅负责事务性的工作,更是论坛的服务者,既要想着论坛的智慧产出,更要惦记着每个论坛参与者的专业发展。正所谓:成就论坛,成就教师。
论坛开展的形式就是我们期待的课堂样态。“大家三小”课堂文化是“有问题、有互动”,作为坛主要努力在论坛中实现这一研讨状态。坛主在论坛中的表现应该与课堂上教师的样子高度相似。只有这样,教师们才有可能在后续的课堂中将这种真切的感受传递给学生。
所有的坛主都会遵从“罗伯特议事规则”演化而来的“大家论坛”规则。在这统一规范之下,我们鼓励各个论坛有自己的个性化规则,而这些规则几乎都能够成为现代课堂的学习约定,例如“随时调整坐姿,眼睛看着发言人”“每个主发言之后都要有不少于10秒钟的掌声鼓励”“回应主发言多用‘我喜欢……我想知道……我建议……’的语言支架”“专家不是点评者而是对话参与者”“提出大家关注的问题者优先”“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并有自评和互评”,等等。很多规则对于习惯了传统会议组织和课堂环节的教师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教师们感到新奇的同时,纷纷表示也可以用在课堂中。
提升每一位教师发言的质量,主要责任人也是坛主。
坛主的角色定位是教师的助力者,会在发言教师个人准备的材料基础上做出相应判断和组织研讨。坛主不会大包大揽,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论坛发言人,而是像教学高手那样给发言人以激励、点拨和启发,做方向指引又留有空间,给发言人评价的指标、资源的支持等。
坛主要了解每一位发言人,了解他的性格特点、教育理念、过往经历等,唯有如此才能够将启发引导做到因人而异。例如,我的论坛中有一位青年教师因为缺少演讲经验,我就指导多一点,甚至会在关键环节亲身示范;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很有思想却道不出,我就组织大家一起多次听他演讲,帮助他拎出主线、设计“包袱”,修改PPT以突出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每位发言者都需要对自己的演讲有进一步提炼,这往往是教师们的难点。这时候,校内外专家就成了宝贵资源。作为坛主,我会积极联络、多方沟通,组织专家帮助发言者在一次次会谈中实现突破;有的教师演讲技巧不够,难以感染听者,我就会找来TED演讲的录像,找来“我是演讲家”节目的视频播放给教师们看,探讨演讲的技巧和方法,这让发言者感到非常有效,兴奋之余还纷纷推荐给其他论坛的教师。
坛主还会对每一届主题紧密关联的论坛做好传承。例如,一位副校长做“好老师+”的坛主,他认真梳理了历届相关论坛的材料和成果,在第五届论坛中和教师、专家共同梳理出我们对于“好老师+”的认识,由最初的“老黄牛”精神发展出贴近时代的更加多元的认识。“好老师”后面“+”的是什么,越来越清晰,激发了教师们努力做新时期好老师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