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涂鸦 快乐涂鸦
2017-09-13郭星蕾
郭星蕾
摘要 中班幼儿处于命名涂鸦阶段,常常通过观察自己的画面像什么就说自己画的是什么,借此抒发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此时幼儿的绘画比较随性、自由。本文尝试从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通过创设宽松的创作环境和条件,适时引导与评价,投放多种工具和材料,以多种活动形式支持幼儿的涂鸦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涂鸦动作的运动快感以及各种各样线条的视觉满足感,为今后的绘画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中班幼儿;涂鸦
中班幼儿的思维方式具有具体形象性,尤其喜欢涂涂、画画等美术活动。涂鸦是幼儿真实情感与认知的表现,是自由的、随性的行为。在涂鸦时,不仅提高了幼儿对手部动作的控制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想象力。对于培育幼儿的自信心,发展幼儿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为幼儿营造宽松、情境式的环境和氛围,全面地理解涂鸦,有效地保护涂鸦,真心地赏识涂鸦,使幼儿在涂鸦中过程中得到快乐,并自由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1 营造宽松的创作氛围,保持幼儿的涂鸦热情
1.1 了解幼儿的思维特征,提供宽松的创作环境
由于中班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的局限,涂鸦刚开始都是以大小、长短不同的圆形或线条和复杂的团状为主,此时,我们应该鼓励幼儿大胆、放开地去画,使幼儿手腕运动的灵活性得到充分锻炼。
1.2 适时地引导与评价,重视幼儿在涂鸦时的边画边说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幼儿能发现自己所画的作品中所隐藏的形象,当幼儿涂鸦的时候,教师应该安静地观察,仔细聆听幼儿的边画边说,适时地提问,促进幼儿的表达。“又大圆又小圆是什么呢?小的是气球,大的是太阳。”“这一圈圈的是什么呢?哦,是白云啊!”“那里点了好多彩色的点又是什么呢?原来是下了好大好大的雨。”“这座大房子怎么那么多窗户?原来是别墅,三层楼呢。”由此可见,教师应创设一个能让幼儿畅所欲言的氛围,才能在涂鸦中和幼儿一起感受喜怒哀乐。
2 采用多样的活动形式,巧妙地组织涂鸦活动
2.1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当的涂鸦主题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画一些简单的不规则的图形。这个时期的涂鸦活动在于锻炼幼儿的臂力和腕力,加强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力。因此,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尽量设置与圆形内容有关的涂鸦主题,如吹泡泡、五彩气球、彩虹棒棒糖等。
2.2 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巧妙地组织涂鸦活动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幼儿的涂鸦兴趣
幼儿对图形的认知和表象加工能力在中班时期一定程度的提高,此时,教师应创设一些简单的画面情境,例如在新年情境下引导幼儿画出与新年有关系的物品来,如气球、彩条、烟花等,让幼儿尝试不同的涂鸦方法,逐步增强幼儿创作的信心和兴趣。
中班幼儿经常是画到哪儿算哪,设置吸引幼儿的游戏情境主题,来培养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涂鸦。例如:以过年的时候看到的烟花为主题,鼓励幼儿用多彩的画笔画出好看的烟花。为什么有的烟花大?有的烟花小呢?让幼儿发现烟花打开后和掉落下来的变化过程,可以画出不同的烟花效果来。接着,可以引导幼儿想想,“你们都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烟花?”从而引导幼儿尝试画出周围的房子、街道等,增添画面的情境感,在一定情境中的涂鸦活动更能让幼儿更加投入,同时也更能激发幼儿关注周围的环境变化。
(2)投放多种涂鸦材料,激发幼儿参与热情
涂鸦材料的选择要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符合。譬如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棉签、印章、毛线、玩具小汽车、蔬果模型等,又或是自己的手指和手掌,都可以成为幼儿涂鸦的工具。我们鼓励幼儿按意愿去选择材料,并主动探索不同材料的使用方法,让幼儿在不断尝试中掌握画、点、印、涂、刷等简单的涂鸦技巧,在自己的涂鸦作品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差异,要注意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涂鸦材料多种多样,虽然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涂鸦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材料一次性投放不宜过多,以免造成混乱的局面。如:刚开始可投放一些印章、棉签、毛刷等简单易操作的材料,并提醒幼儿这些材料的使用需在创作作品时需要添加或补充画面时再使用,待幼儿熟悉操作之后,再增加新的材料,让幼儿在涂鸦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地变换材料,体验涂鸦的乐趣。
(3)创设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形式多样的涂鸦游戏,可以让幼儿在用工具玩颜料的过程中认识颜色及其变化规律,认识图形和线条的多样,也使幼儿开拓视野,丰富其感知和经验。首先,同一题材可以有不同的组织形式。以毛毛虫为例,可以组织幼儿观察自然角里的毛毛虫,并结合绘本《好饿的毛毛虫》,从而生成许多与毛毛虫有关的涂鸦主题活动来,可以画墙上的毛毛虫、花丛里的毛毛蟲、叶子上的毛毛虫、水果上的毛毛虫等等。其次,为了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涂鸦游戏中创作的乐趣,还可以结合一些辅助材料让幼儿体验趣味涂鸦的乐趣。例如,可以让幼儿用手指点画,用手掌或脚掌印画,还可以让幼儿用玩具车轮玩滚画的游戏,或者用牙刷喷画,又或是请幼儿随意画几个空心的圆,再将圆点随意两两连线,从而在幼儿面前变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形状和物品来。
参考文献
[1] 张念芸.学期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杨景芝.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路[M].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漳州市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