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017-09-13闵旋李正文刘学斌刘彩凤
闵旋+李正文+刘学斌+刘彩凤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保障为主体的传统养老保障模式已不再适应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取而代之的便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文对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进行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家庭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
一、 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1981年-1992年,探索经验阶段。80年代初少数的富裕农村开始实行农民退休养老制度。1992年,民政部颁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实行)》,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对象、保险费缴纳和领取、保险资金筹集做了规范。
第二阶段:
1993年-1997年,全国推广。随着农村社会保险司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的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建立起来,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险基金积累初具规模。1997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市开展了农村社会保险工作,7452万农村人口参加了养老保险,基金积累近149亿元。基本形成了中央部委、省、地、县、乡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逐步健全。
第三阶段:
1998年-2002年,整顿清理。受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养老保险账户利率下降,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参保人数下降,在某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陷入停滞状态。中央决定清理整顿已有业务,停止开展新业务。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经历重大挫折。
第四阶段:
2003年至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2年十六大提出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3 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连续下发《关于当前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认真做好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通知》;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发布一号文件,把积极稳妥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列为重点工作之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养老保险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 发展現状与简单建议
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在老龄化加剧、城市化和工业化浪潮的席卷下艰难发展。现阶段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
(一) 覆盖范围小,发展严重不平衡。已经筹集的农保资金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省市,多数地区难以为继。从参保人数上看,排在前三位的是山东、江苏、浙江等地,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区几乎为零。
(二) 管理体制不顺,“民政不管,社保不接”。尤其是在中西部大多数省份,农保管理体制至今仍没有理顺,运作也困难重重,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与此同时,很多内地和西部省份“清理整顿”的一个通行的做法是简单退保。
(三) 基金分散,管理存在流失和损耗现象。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农保机构和人员的办公经费、工资多数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挪用基金发工资的事情相当普遍。
(四) 老年受益保障不能兑现,保障水平低。
三、 总结
综上可知,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传统养老保险制度所体现的效率低下问题使政府和学者们正积极探索一种新的制度模式。
在农村养老保险的改革中,政府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责任。关于制度创新和路径选择,目前普遍接受的是将农村地区分层分类,推进与其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方向已基本确立,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而目标的制定可以参照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最终仍应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照搬。
此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就其变迁历程、管理模式、路径选择、政府作用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但目前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未来可针对这一问题深入探讨。由于我国东西部发展以及城乡发展极其不均衡,所以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冯章龙.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界,2006,(4).
[2]土枝茂,张璐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路径创新[J].经济师,2006,(12).
[3]孙红民.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及其问题[J].人口与经济,2009.
作者简介:
闵旋,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李正文,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刘学斌,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刘彩凤,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