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探究式教学走进高中语文课堂

2017-09-13牙惠玲

读天下 2017年7期
关键词:鉴赏探究能力情景

摘 要: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自我认知、自我探究、自我提高的学习目标。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在探究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能力;情景;鉴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获得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要学会在引导中进行探究性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以达到设疑生趣的目的。

一、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质疑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促成一种学生能够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然而,要想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必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问题则是思维的催化剂,是探究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问题往往产生具体的情景,要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就要有意识地创设探究情景。

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由局限到全方位的转变。一是设置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在《荷塘月色》中,第4~6节描写荷塘月色的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很快将学生思维集中到课文主题上。二是设置反问。反问是在学生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笔者就设置这么一个问题:烛之武为什么去见秦伯而不去见晋侯?学生很容易就根据第一段的内容说出郑国得罪的只是晋国,而不是秦伯,相对来说说服秦伯要比晋侯容易多了。三是平等式教学。平等式的对话教学把教师与学生放置在平等的位置,为学生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勇气提供一个平台。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质疑,要求教师回答。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课文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问题。师生角色互换,平等磋商,对课文疑问之处进行探讨,达到解惑的目的。

二、 利用古诗意蕴,激励自主探究

诗歌鉴赏既然是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而进行的艺术再创造,那就必然取决于再创造者的主观条件,带有再创造者的主观色彩。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所说 “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指的就是有“意蕴”,对于诗歌来说,指的就是含蓄之意,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有深层的内涵。读者鉴赏时,可以进行丰富、恰当的联想和再创造。含蓄的诗歌,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态,让读者产生“千呼万唤”的欲望,去细细品赏。对于此类诗歌的鉴赏,教师应适时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去细细品赏其深层的内涵。

如笔者曾观摩一节“李煜《虞美人》”公开课,授课教师利用古诗的丰富意蕴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词的开头一句 “春花秋月何时了”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甲认为作者李煜大概是出于一种泄恨心理,曾经作为帝王的他见惯了风花雪月,现在是一个囚徒,看到春花秋月,引起他内心的仇视,所以希望“春花秋月”早日结束。学生乙则认为作者在表示一种哀悼。李煜曾经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见惯了风花雪月,现在面对春花秋月,自然会引起他对过去美好年华的回忆,所以希望“春花秋月”早日结束,眼不见为净。

又如学习鉴赏张文姬的《沙上鹭》:“沙头一水禽,鼓翼扬清音。只待高风便,非无云汉心。”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这是一首妻子劝勉丈夫的诗。其诗意一说是焦急期冀,一说是高旷昂扬。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 围绕文本解读,参与角色互动

探究式学习提倡以人为本,它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时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大可以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平等的身份,做一个导演,或作为参与者提出个人的看法。课外活动也是如此,学生想探究《水浒传》中的人物,有这一爱好的同学可以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本地风俗有兴趣的同学,又可组成一组,到各地收集素材,积累资料。老师要进行各种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发,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分析、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加强精读训练,读中进行探究

在学习课本中,在阅读一些文学类作品和实用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激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进行扎扎实实地独立思考学习,获得独特感受与体验。然后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彼此交流启发,共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以此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習惯,培养他们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他们喜欢的方法探究、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去读文章,并且主动地进行讨论交流,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的乐趣。作为教师决不能一锤定音,要注意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倡导个性张扬。

总之,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开放的、活跃的,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与探究,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丰富情感体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何英.语文探究教学例析.《文学教育(下)》,2012年8期.

[2]邱成嘉.对新课程下语文自主学习探究教学的一点尝试.《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年5期.

[3]尚建乐.语文教学探究与策略.《时代教育》,2014年10期.

[4]孙俊杰.淡妆浓抹总相宜——新课标下语文“问题式”探究教学的有效策略.《读写算》,2012年51期.

作者简介:

牙惠玲,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河池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鉴赏探究能力情景
楼梯间 要小心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把美留在心里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轻松模仿,开口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