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2017-09-13唐仲磊
摘 要:文学鉴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品的感受、赏析、评价,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通过赏析经典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想象能力,获得美的体验,逐步提高鉴赏水平。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鉴赏能力;想象
鲁迅先生在谈到文学鉴赏时曾说过:“读者也应有相当的程度。首先是识字,其次是普通的大体的知识,而思想和感情,也许大抵达到相当的水平线,否则,和文艺不能发生关系。”近年来,从语文高考的角度看对学生文学鉴赏的要求有进一步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逐步提高學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 引导学生多读、多讲、多写
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立足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开展课外阅读。平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在阅读过程中,及时指导学生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并让学生摘抄精美文句,写好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以此来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如讲解《林黛玉进贾府》,学生恐怕不是很理解文中这样的句子: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引导学生去深入文章,去品味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对黛玉的各个层面的、细致入微的、入木三分的描述,由此,让学生了解她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于是投奔外祖家,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内、课外知识的联系,在学习课文节选的名著时,指导学生阅读全文,并为他们提供声像教学辅导材料,如学习《雷雨》、《祝福》等文学作品时,组织学生观看影片,这样,他们对作品里反应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思想性格等就有了直观的感受,就能结合自己获得的相关材料,很快地“进入”作品,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体味人物描写的妙处。
多“讲”,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学中,教师利用每节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讲故事,或背诗文,或介绍著名作家,或评论精美文段,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他们从熟悉、揣摩、记忆材料,到把材料讲给大家听,这个过程使他们赏析作品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多“写”,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更有帮助。让学生订阅《语文周报》《写作导报》等报刊,让学生多关注“百家讲坛”“汉字书写大赛”等节目,一方面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利用报刊知识、影像资料办剪报、手抄报,手抄报以写评论、读后感为主,这样,“写”带动读,“读”促进写,无形中也增强了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二、 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想象是深层次的阅读。没有想象力,单纯的文本当然无法产生亲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获得美的体验。在教学中要在发挥学生想象力上下功夫。
比如在讲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技艺的文字时,首先让学生朗读那段优美的文句,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时的神态自如的动作,体会“音乐从指缝中溢出”的感觉,再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用心灵去倾听“大弦嘈嘈”“小弦切切”的和谐到“莺语花底”“泉流冰下”的低沉;从“此时无声”的沉寂到“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的激越雄壮。通过激发学生的联想的想象,让学生进入“物我合一”的境界,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知其形,从而去体会“东船西舫悄无言”“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人效果。
鉴赏文学作品时往往需要领会其意境,这同样也需要展开想象。如在欣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我们深感其情其景之恬淡静美,可是作者抓住什么景物特征来展现这种美的呢?这种美与作家的思想感情有什么联系呢?循着这样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全诗来展开想象,那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由分析“景色”进而分析诗“意”,感受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受作家当时的审美情趣,这样,我们就对作家的思想感情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
三、 注重美感经验的积累
美感经验是指鉴赏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保存下来的经验积累和情感体验,它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有着直接联系,所以人们的生活经历越复杂,情感体验就越丰富,越有利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例如在诗歌鉴赏中,你不了解一个妻子对丈夫的关切,就不理解“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的深情;没有丧失甘苦共尝的爱人的经历的人就不容易体会到元稹“落叶添薪仰古槐,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痛切哀伤。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美感经验积累的两个途径:一是直接的经历体验,它比较深刻,但是是有限的。另一个是间接的积累,它虽不深刻,但是获得的途径是广泛的,例如,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中独具性格的各类人物和各种生活场景,可以在与人的自然接触中体味不同情境下人们的心理差异,可以从大量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设身处地地感受作品所展示的千姿百态的生活,可以在日常的影视作品中,通过演员逼真的表演技巧去体验世态人情等等。总之,除了亲身经历体验外,我们丰富的美感经验主要在于这种间接性的积累。
文学是一个充满神奇魅力的艺术园地,往往令人魂绕情牵,心神摇荡,作为教师应尽己所能,引领学生曲径通幽,觅其芳菲,从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为他们开启通往瑰奇的文学艺苑之门。
参考文献:
[1]郝翠玲.基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年6期.
[2]余兴贵.新课标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方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年18期.
[3]李淑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初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年18期.
作者简介:
唐仲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河池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