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
2017-09-13李凤敏
李凤敏
[摘 要]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和公众对事业单位的关注和要求也日渐提高,健全的内控制度是事业单位提高单位管理水平、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规范财经秩序、预防腐败的有效手段。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应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作用,达到评价完善内部控制的目的。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4.203
1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概念
1.1 内部控制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三条规定:“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了防范和管控经济活动风险而建立的内部管理系统,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优化完善的过程,行政事业单位应当针对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对相关的制度、措施和程序进行持续的调整改进,使各项制度、措施和程序能够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在经济活动风险管控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1.2 内部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依法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一种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业务范围不断拓展、收支活动持续增加,对其进行监督显得越来越必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全程监督的有效手段。
根据《审计法》和相关法律法规,除对预算执行情况、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合法合规审计等常规性内容审计外,运用科学合理的审计手段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组织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内部控制审计、组织治理审计也构成了服务型政府内部审计新的内容,形成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组织治理有效性的评价。这就将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2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2.1 内部审计可以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
通过谈话讨论、查阅资料、现场观察等审计方法可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监督内部控制的实施。内部审计可以对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测试评审,评价单位是否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已涵蓋关键的风险点,通过符合性测试检查内部控制的各项措施在组织运行、业务流程中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执行,措施是否有效,能否起到约束控制的作用。由此审计人员对单位整体内部控制情况有了评价,发现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意见。
2.2 内部审计可以完善信息与沟通系统
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在审计执行过程中,审计人员以监督检查员的身份与员工谈话沟通,重新执行业务流程,分析发现的问题并及时反映给管理者,使得管理者充分了解问题所在,有利于管理者更科学迅速地做出决策。这种客观评价性,能够为单位各部门之间、业务部门与管理部门之间沟通架起一座桥梁,减少摩擦分歧,达成共识,顺畅的沟通机制会使得内部控制系统运行得更加良好。内部审计通过对单位资料的查阅可以对信息系统是否完整安全、是否能够保证高质量的信息进行评价,帮助建立完善信息系统。
2.3 内部审计可以健全单位的风险评价机制
风险会对实现既定目标产生影响。内部审计可以深入了解单位各部门、各业务的具体情况,从整体、独立的视角发现单位或业务存在的风险,对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建议防范风险,避免风险对实现既定目标产生的不良影响。
2.4 内部审计可以改进内部控制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组织的不断运行创新,原来内部控制适用的条件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变化,原来有效的控制日渐失效,严重影响控制效果,需要内部审计以科学的方法持续不断地对其重新评估,审查内部控制完善程度、协调联动机制、议事决策机制、授权审批、岗位责任制、财务收支、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等事项,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和执行中失效的地方,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对策建议,改善单位管理,完善单位内控制度。
3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实践
内部审计可以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分别对单位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
3.1 单位层面
内部审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
(1)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①是否确定内部控制职能部门;②是否建立各部门在内控中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
(2)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①经济活动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分离,权责是否对等;②是否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机制。
(3)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①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②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是否有效。
(4)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①落实人员轮岗、培训机制情况;②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
(5)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①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②是否按财政部门规定编制和报送预算报告与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6)是否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3.2 业务层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
(1)预算控制业务:①是否制定预算业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否设置预算管理机构和岗位;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协调是否充分;③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是否相结合,与具体工作是否相对应;④是否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执行是否合理;⑤是否存在无预算和超预算支出;⑥决算编制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2)收支业务控制:①收入支出是否实现财务归口管理;②经营性收入是否按规定收取、减免是否经过审批,是否按规定及时向财务部门提供收入有关凭据;③是否按照规定保管和使用印章、票据等;④是否建立支出内部管理制度,支出业务岗位设置是否合理,支出事项是否履行申请、审核、审批程序;⑤凭证要素是否齐全,支出相关手续是否完整。支付环节是否按照规定使用公务卡结算;⑥是否对支出业务进行分析控制。endprint
(3)政府采购业务控制:①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进行政府采购;②是否按照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活动和执行验收程序,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是否完整。
(4)资产控制:①是否建立资产内部管理制度;②是否设置资产管理岗位,确保不相容职务分离;③货币资金岗位职责是否明确,所开立账户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按照规定执行货币资金的核查工作;④实物资产是否办理入库和领用手续,是否设置账户加强对实物资产的管理,是否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清查,资产的处置是否履行相关手续;⑤对外投资是否符合规定。
(5)建设项目控制:①是否建立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合理设置项目管理岗位;②是否履行项目议事决策机制、审核机制;③是否按照规定执行招投标以及招投标的程序是否按规定执行;④建设项目资金是否存在挤占挪用和套取的情况;⑤隐蔽工程是否履行概算和工程变更是否履行审计手续;⑥是否及时办理竣工决算并交付使用资产;⑦项目档案是否完整。
(6)合同控制:①是否建立合同业务内部管理制度;合理设置管理岗位;②签订合同是否满足合同的基本要件、是否履行签字盖章手续、签订的时间是否明确;③合同是否按时间顺序和类别进行编号,以及签订合同是否有效履行;④是否建立完整的合同台账;⑤合同管理员是否定期与会计核对收入的到账情况。
4 结 论
目前内部审计正在逐步由传统的检查发现错误职能转向为单位更好地经营管理、防范风险出谋划策,从原来单纯的事后审计,日渐过渡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审计,内部审计的重点也从检查和监督转移到了分析和評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完善情况,更强调其服务职能,在检查监督的基础上被称为一个咨询者。单位内部审计部门一般都对被审计单位的组织机构、日常业务、管理方式有着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处理经验和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对管理者期望、单位员工实际情况的了解,立足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事业单位应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作用,达到评价完善内部控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
[2]高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3]黄蕾.初探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及内部审计重点的转移方向[J].财经界,2011(14):239.
[4]范晨鸣.浅议构建以内部审计为核心的内部控制监督框架[J].管理观察,2015(10):172.
[5]王晓洪.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22):2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