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的双峰驼
2017-09-13温智慧
温智慧
在阿拉善右旗政府所在地巴丹吉林镇,阿拉善右旗博物馆门前有一个“角驼”的雕塑,这个雕塑名字为“长犄角的骆驼”,这里还讲述一个蒙古族关于骆驼的古老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骆驼有健壮的大犄角和浓密的大尾巴。一天,鹿和马向骆驼借犄角和尾巴,去参加动物大会,善良的骆驼看到小鹿和小马急切的心情和断了线一般滚落的泪珠,于是将不忍心外借的犄角和尾巴分别借给了小鹿和小马,约好动物大会完毕就归还。然而,动物大会上受到极度赞美的小鹿和小马,因为过于激动,高兴过头,喝得酩酊大醉,大睡了三天三夜,酒醒后才发现食言、失信,惭愧不已。小鹿没有勇气见骆驼,就一口气躲进大山的森林中,此后,不属于小鹿的犄角每年会脱蜕一次,骆驼在焦急的等待中,凝望远方,一个月未进水和草料,从此骆驼可以不吃不喝一个月,抗击恶劣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失信的小马主动来到骆驼面前道歉,并表示从此以后为骆驼分担重负,骆驼被马的诚意深深感动,就将漂亮浓密的尾巴赠送给了马,骆驼从那时就演化成现在的样子,习惯于对峙风沙,适应艰苦环境,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故事引申出来的是一种告诫:“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
在参观阿拉善右旗博物馆,发现这个故事之前,没有接触过相关故事,这个雕塑也是第一次见,从中可见巴丹吉林作为“驼乡”、作为骆驼主要集聚地,对骆驼的珍爱和对骆驼精神的秉持。
27万平方公里的阿拉善高原,由山地、荒原、沙漠、戈壁等地貌拼成。巴丹吉林、騰格里、乌兰布和沙漠成就了“双峰驼之乡”的美称,阿拉善右旗又是阿拉善双峰驼最为集中的地方,被誉为“驼乡中的驼乡”。阿拉善的大野犹如苍天一般的辽远,阿拉善的双峰驼,云朵般飘浮在这块苍天般的土地上,这一幕是镌刻在阿拉善人心头的骄傲,只要谈及一个“驼乡”的词语,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就毫不掩饰优越的豪壮。“骆驼”这个身背两座大山的物种,是阿拉善人心间的壮阔、盛意和风景,更是巴丹吉林的自豪。
在阿拉善右旗博物馆设有骆驼文化展厅。其中包括:骆驼的起源、进化、种类及分布,中国双峰驼在 “丝绸之路”中充当东西文明交流使者的重要性,以及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地域特色的阿拉善骆驼文化,从养驼、牧驼、育驼、调驼、控驼、驭驼、役驼到赛驼、祭驼和驼具制作,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彰显了骆驼文化在这方土地的恢宏、久远与壮阔。骆驼在历史上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和运输工具,也形成了属于骆驼所独有的骆驼精神,坚忍不拔、无私奉献。
人们说:沙漠是死亡之海。显然是总结得偏颇,干旱、赤野千里、稀疏的植被不能苫蔽沙丘的秃裸。这里却是上帝给骆驼安排的壮美的家园,尽管环境恶劣,也没有任何一峰骆驼背弃沙漠而去的。相反,骆驼在沙漠里总能找到适应自己生存的地方和锻造自己的生存方式。沙漠时不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好多动物纷纷逃离或横尸于沙漠。阿拉善的双峰驼总是以极其安然的姿态站立于风中,迎着风的自信和昂然,站成了一帧风景,站成了一种文化,站成了精神的高远,人们也就把这种不屈的站立,定位成一个精神坐标的高点。
骆驼可以闭着眼睛在漠风中慢慢地行走,从容地走出风暴,却不会迷失方向。阿拉善的牧民悉心地观察过,在昏天黑地的风沙里,除了骆驼,没有其他任何动物敢顶风迈出一步。骆驼在风暴中准确定位,无误前行,得益于它们好的耐力和头脑中辨识方向的记忆。如果沙漠的风不知道疲倦地持续许久,骆驼会用自己的身体给主人做成屏障,用踢蹼刨、用嘴拱一个大坑让主人躲避,它则侧卧在坑边挡住遮天盖地能够席卷世界的风暴。如果没有人,一群骆驼会相围而卧出一个城,借用彼此的腋窝,等待着风沙走远,等待着沙漠的晴空和好。动物学家研究发现,阿拉善的双峰驼有双重或三重眼睑和浓密的长睫毛,这些分层而布的眼睑和浓密的睫毛能错落有致地在眼睛闭合时,形成一道安全的屏障,挡住肆虐的风沙,保护眼睛不受丝毫伤害。骆驼的鼻子的功能很完善,不仅能逆风顺风嗅得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以外的水草信息,而且在沙尘飞舞的时候,可以任意调整气息把鼻孔像大门一样关合自如,把飞到鼻孔前的每一粒细小的沙粒拒之门外。无情的风暴,粗野的沙粒,在骆驼这些柔软、开闭自如的屏障跟前无计可施,最终消失在浩渺茫茫中。骆驼的行走是同侧前后腿迈进,另一侧前后腿跟进的方式,这样的行走方式是区别于其他家畜的,也正是这种行走,建树了骆驼“沙漠之舟”的美誉,物竞天择、以柔克刚、适者生存的处世哲学,在骆驼的生存生活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骆驼的记忆力惊人,它之所以能在沙暴中不会迷失方向,是因为它们在晴空和好的日子里,会把眼睛睁得很大,把世界事无巨细地纳入认知和记忆中,还能把方圆一二百平方公里的地形景物一一纳入心中。它超强的记忆与平时多看、看多正相关,多看了便会用自己的思维来辨析,看多了自然加强了自己方式的记忆,也就明白了世界的诸多道理,也就学会了与人类共存、和谐、为善,由此也懂得了人类的哲学。
骆驼是个精灵的物种,它的身形聚集了十二种生肖的突出特点,譬如:龙脖子、牛蹄子、兔子唇、猪尾巴、马鞍子……可能正是因为如此,骆驼集各物种的优点于一身,才得以有得天独厚的神奇吧。
水是生命之源,骆驼对水有超常的敏感,它能准确找到地下一二米深的水源。夏天骆驼卧下来休息的地方必定与水很近,让水的潮湿帮助自己降温。牧民掌握了骆驼这一特性,如果在放牧时缺水,就会在骆驼卧下的地方用锹掘水,不久便会有清泉汩汩冒出,滋润一个炎热干旱的季节。草是维系生命的必要食粮,高大的骆驼居然是食草动物,这使很多人不理解。柔软的草被骆驼食用后就能聚集起巨大的能量,支撑起庞大身体在沙漠里速行和奔跑,厚实实、肉墩墩的脚蹼之下荡起水波一般的细浪。骆驼的身形巨大注定了它获取食物数量也多,它不去挑食,吃到嘴里的就是粮食,反刍后再咽下的就是能量。所以沙漠、荒原或者戈壁上都有一种带刺的植物是骆驼的最爱,因为骆驼的偏爱,这种植物就以骆驼来命名为“骆驼刺”。骆驼刺形如其名,枝叶上布满了尖利的刺,可是骆驼伸出舌头一卷,这些枝叶便顺溜溜地进入了骆驼的口腔,变成了美食。阿拉善原野上的珍珠、白刺、胡杨的树叶都是骆驼的美餐。endprint
骆驼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把它看为度过沙漠之海的航船,有“沙漠之舟”的美誉。阿拉善的骆驼曾经是最好的运输工具,凭着它强健的脚力,把阿拉善的无烟煤、雅布赖的湖盐运到民勤,运到兰州,运到关内,甚至更远。再把那个饥荒年代的人们摆渡到阿拉善右旗、左旗、河套,乃至更远,让人们重新得以温饱,繁衍。
阿拉善的牧民谈论起骆驼话题多得没完没了。委实骆驼一身都是宝,驼毛驼绒曾与鄂尔多斯羊绒相媲美,特别是阿拉善右旗的驼毛绒制品是馈赠来阿拉善的亲友的上品,无疑阿拉善的礼品带着阿拉善的信息也就飞越了远山近水,这是托骆驼的福音呀,阿拉善右旗、左旗走出了旷远、荒蛮和神秘,走进了一个并不是传说的现实时代。
看到过骆驼眼睛的人都会赞美其眼睛漂亮,骆驼很少眨眼睛,总是专注地看着你,那样真诚炽烈,使人愿意与之为友。在少数时候人的影子会出现在骆驼的眼睛里,多数时骆驼眼睛摄入的是蓝天白云。可能是因此的缘故吧,在阿拉善牧民的讲说中,阿拉善双峰驼的眼睛最为神奇的不是自如地抵挡风沙,而是能对人的善恶进行准确的甄别,在骆驼眼睛里能看到自己影子的人是好人,这个人的心性是善良的,是有作为的人;不能在骆驼眼睛里出现自己影子的人,心底藏着龌龊和丑恶,心性顽劣,不可造就。正因如此,好多人会在骆驼的眼睛中寻找自己的影子,以来修正自己的心态、行为、性情。好人会让自己的影子在这里持久,坏人会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的影子在骆驼眼睛中出现。
月夜下的骆驼会静卧成一尊顽石,只有那不停地反刍,才给了你生命存在迹象的辨认。骆驼不会睡觉,在冷夜里它厚厚的脂肪和皮毛能抗拒严寒,它会漫无目的地看着夜空的深邃,心无旁骛地把岁月和生活细细地咀嚼,可能是在思考生命的意义或者主人的所需吧。
骆驼以持重、执着、坚强、沉默、冷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命态度在阿拉善高原成为坚忍不拔、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精神写照,它的特性也是阿拉善人祖祖辈辈顽强的生存史,精神史,创造史,渐渐地在阿拉善人与时俱进的发展腾飞中,凝固成了坐标的取向和高点,让人对照、觉醒、奋进、腾飞。
阿拉善右旗的双峰驼火红或洁白,它们的奔跑是阿拉善高原的一道绝好的景观。骆驼出生后不久就会奔跑,在一岁半到两岁间要接受一次成年大礼,那就是在一群壮汉牵引的绳索下归顺,别上一枚具有“徽章”功用的鼻棍,从此慷慨地把一生的方向乖乖地交付给主人。对于“鼻棍”的名称,我一直不很赞同,可是祖辈沿用多年,也不好更改。我认为改为“鼻管”更有文化内涵,更具有管理的文化精髓。本来也是,刺穿骆驼鼻孔间的隔肉的目的就是管理,这种管理也是在鼻子间实施和管控的。
阿拉善有“驼乡”之称,据统计全国三分之二强的双峰驼在阿拉善,而阿拉善右旗又是这三分之二强的三分之二,特别是巴丹吉林沙漠附近的孟根(曼德拉)、阿拉腾敖包、塔木素又是阿拉善右旗双峰驼集聚的所在,谈起骆驼,阿拉善右旗人们的眼角眉梢都是骄傲。
这次采风在曼德拉苏木的固日班呼都格嘎查布仁孟和家,那是一个大天大地下的家园,有骆驼、有羊群、有沙枣树,还有用羊粪砖砌筑的羊圈,主人自己种了青菜,主人立意高远,把自己家打造成为阿拉善右旗文联的第一个文学创作基地,此行采风团在他家进行了挂牌仪式,宁夏、甘肃、阿拉善的作家分别向主人赠了各自的著作。特别让人感动的是,蒙古族人们对书籍的珍爱,接过书,都会双手捧过头顶膜拜,让身为文化人的一行,感知到文化的尊严,感验到文化的持重,感悟到文化的力量和存在。布仁孟和更是一个爽直的汉子,内心有着责任和担当,有关他的故事,亦谓称奇称快,相信这是在未来这块土地上的一个精神传唱。
布仁孟和家有一峰二岁的驼羔,一抬头就会高过人们举起的胳膊,和人们友善,大家纷纷与之合影留念,有时它也会顽皮一下,龇龇牙,吣吣鼻子,人们防备地躲闪着,主人说:没事的、没事的。还用蒙古语说教着驼羔,驼羔听了便以为然地乖顺起来。
这家牧人屋子里的墙上,挂满了弟兄几人的奖状,最远的好像有1983年的,满满一墙,是一处别致的风景,是一家人孜孜以求的记忆与见证。听同行人讲,这家的兄弟姐妹,在这样僻远的所在,都读书有成,分别工作奉献于自己的岗位,看着这一墙的奖状,主人和客人不约而同地唏嘘、赞叹,更多的是赞美的神情。可谓是骆驼精神的写照。
在阿拉善高原上还传唱着另一则关于骆驼的爱情故事。远古时期一峰雄壮的儿驼(壮年种驼)心爱的一峰白色的母驼,在它追逐狼群侵略回来时不见了,永远告别了它,聽说在它与狼群奋死搏斗的时候,被商人贩卖到遥远的以东地界,公驼愤然地奔撞着、咆哮着苦苦寻找自己的“爱人”,当它得知心爱的母驼早已经遭遇不幸,骤然驻足向着东方的地界痛哭哀鸣,这个奔腾的姿势不知保持了几多年月,岁月流逝,沧海桑田,造山使者被骆驼的故事或者爱情的精神而感动,既而隆地为山,儿驼飙扬的神情即刻凝为一尊壁画风景,供世人瞻仰,令世人汗颜,这就是阿拉善的一处颇为神奇的自然景观“公驼峰”,也是关于骆驼爱情的最好注解。
行走在巴丹吉林镇,迎面而来的是干净的街道,有序的车流,优哉游哉的老幼相携,相视对望流露出来的幸福感。他们会向客人们打招呼,示以微笑,给人们一种亲和,善美,内心不再陌生的感觉。蒙元文化街和中华文化节的有序节制和相容,写意了这个小镇的祥和、至善、繁荣、发展。
巴丹吉林镇的路灯也是一幕风景,灯杆上的灯罩有两种颜色,一种泛黄,一种泛白。泛黄的是使用时间久远的,泛白的是维修更换的,虽然颜色不一致,却呈现着一样的美学。可见这里人们对“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物质化哲学的全然理解,可谓劲道,精髓。
植物园的江南小景营造得温馨、温婉、温润,行走其间,不仅是合心悦目,更是文化的释然,站在木质廊道上抢镜的人们,那笑声感染了巴丹吉林的朔漠长天。安代舞协会的奶奶八十多岁,仍然精神健朗,笑容温善,把舞蹈的美学精神和对非物质文化的理解,融于心,化于形,人们欣羡那份人生的从容和达观。70岁退休老人宝音奥其尔笑声朗朗,话语幽默,为了庆祝内蒙古自治区70年大庆,结集自己的诗作作为献礼,个中的精神不言而喻;退休干部孟和巴图不服输,不等待,甘愿为拯救陶布秀弹唱艺术而自学陶布秀演奏,把江格尔说唱艺术和呼麦艺术相融至微,表演得一派欣然,令人心向往之;安代舞表演团队在自愿表演两个舞蹈节目后,领队拿出一张背面写满字迹的纸,宣读了欢迎词,那么有板有眼,让人们拍掌不已,这是一份心念,是一份做事的认真,是一份就理存真的精神。采风团一行人,佩服称赞,汇成一片心中的喝彩。巴丹吉林的人们秉承了骆驼的精神,坚忍不拔、无私奉献,让人们叹为观止。
阿拉善的双峰驼真是漂亮,每年的赛驼会就是阿拉善草原文化的大牌戏。特别是来自阿拉善右旗参赛的骆驼峰峰威武,个个雄壮,毛色迎着深秋的太阳折射出熠熠的光辉。骆驼步履稳健,身形漂亮,有雄赳赳气昂昂的态势,看冠发、素毛、肘毛、峰尖的鬃毛在行进或奔跑中飘扬着猎猎的浪漫。
孟根和阿拉腾敖包参加比赛的骟驼个个挺胸阔步,高昂头颅,气宇轩昂,大有一举必得的豪气。主人把它们装扮得英姿飒爽,参赛选手队列顺序井然有序,有条不紊,赛空中雁阵的仪容的齐整;断断续续的驼铃声古朴雄浑,穿透荒原的空旷与苍茫,让人联想彼时驼马古道的旧风余韵,抒发了多少遐想和跨越时空的回望。重新摇响了驼铃的沉郁恢宏,重现了驼影云卷云舒的风起云涌,重温了撩人心旌的记忆。
阳光下奔跑的巴丹吉林双峰驼,是前进中的内蒙古的一个缩影,一个象征,不畏艰难,生气勃勃,勇往直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