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低年级语文预习方法指导

2017-09-13姚桂芬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中低年级预习方法指导

姚桂芬

【摘要】本文论述了教师从学生会“数”、会“圈画”、会“读”、会“疑”四个方面进行预习方法的有效引导,要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出疑难,掌握方法,切实提高预习实效。

【关键词】中低年级 预习方法 指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A-0077-02

预习是学生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知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预习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人生智慧,小学语文教学尤其不能忽视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它是学生在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有效途径。如果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做得好,课堂教学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重在方法的指导,笔者对中低年级预习方法的指导进行了探究,总结了“数”“画”“圈”“读”“疑”五字预习方法。

一、让学生学会“数”

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面对一篇阅读课文,教师首先要求学生们学会“数”,即学会数句子、数自然段。这看似很简单的事情,也要经过教师的耐心引导。数句子相对较容易,最常见的方法是数“句号”(包括问号、感叹号等其他句末符号),知道一段文字中有几个句号就有几句话,通过后面“读”的环节训练知道每句话讲了什么内容。在阅读整篇课文时,教师还需教会中低年级学生养成数自然段的习惯,这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于“自然段”这一概念的掌握,还可以检验学生阅读文章是否细心认真,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学生先要区分题目与正文,再数出正文部分的自然段落。教师可以先示范,用教学投影出示一篇阅读课文让学生们读一读,然后用红笔在每段段首空格处(占两个字)标出“1”“2”“3”等序号,再让学生自己学会给其他文章数自然段。一二年级学生在标注一个序号后,用直尺竖着对齐第一行第一个字,寻找段首空两个字的地方进行标注;三年级学生则要求他们直接标出序号来,标完后教师进行检查核对,也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对照,看看彼此的答案是否一致,以检验他们是否数得正确。学会“数”是预习课文的第一要素,教师不仅要耐心引导,而且不厌其烦地加以训练,让学生每遇到一篇阅读课文都自觉养成先数(标)自然段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生学会“圈画”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铺垫,也是学生的自主训练形式。很多学生不清楚预习要干什么,不知道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认认生字、读读课文而已。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出疑难、掌握方法。根据语文中低年级的课程要求,识字、写字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学生要从认读生字着手,结合课文后面的生字表,用相对固定的符号在文中画出生字词,比如在生字(组词)下方画横线或者波浪线以示重视。一二年级的课文都有注音,学生们可以借助拼音帮助识字,利用教师平时交给的各种识字方法记住字形,了解字意;中年级的课文没有了注音,学生在预习时可先将一些有注音的字词用符号画出来,借助注音自主识字。笔者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注重让学生学会找生字词以外的词语,尤其是将四字词语圈画起来,达到认识词语、积累词语的目的;其次是圈画重点句子或疑难句子,如段落或全文的中心句,让他们学会圈起来作标注,对于理解段意或全文的意思有很大的幫助。还有一些较为复杂或难以理解的句子则可以画上问号,以便在课堂上寻求解决。对于生字词的预习,除了圈画以外,教师还应要求他们借助工具书进行识字,学会组词并初步理解字词,养成自觉运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学生们在预习过程中学会合作,遇到不会读、理解不了的字可以合作完成,也可以寻求家长帮助解决,让学生学起来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引导学生会“读”

阅读是有效的理解方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中低年级学生在预习中要学会自主读文,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在“读”的阶段,要提倡多读、细读。教师要对学生的“读”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一读”读生字词语,读含有注音的字词;“二读”将文段读通、读顺;三“读”弄清楚文段的大概意思;四“读”了解人物的关系、事物的特点或者文章的主要内容。当然,读的次数也要因人、因文而异。因文而异,即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有不同的要求,如篇幅较长的课文或精读课文提倡多读,甚至背诵,简单易懂的课文则可以适当少读。因人而异,一是指预习题不必强求一致,要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少读,学习有难度的则应该要求多读,如能有家长的指导效果更佳。在读的过程中,对一二年级学生要鼓励他们养成指读的习惯,三年级学生则要求开始自读。可见,教师教给学生自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读预习的效率。

四、引导学生从小敢“疑”

有人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话不无道理,敢于质疑的孩子往往是善于思考的人。我们常说的“疑读”,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质疑。首先让他们从题目入手,即看到课题就提出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文段中则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画一个“?”,也可以直接将问题写在疑问处。这是一般层次的质疑要求,更高的要求则是让学生学会对课文内容提出不同的看法,可以大胆质疑作者的观点,质疑课文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以此帮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从文章开头中心句质疑。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说詹天佑是爱国工程师”等问题,笔者指导学生先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再进行细读探究,有效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可见,要引导学生提出有质量、值得探求的问题,应防止他们泛泛而“疑”,教师应当在教学环节当中鼓励学生们多问,对于提出问题多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或嘉奖,让学生从小养成爱问敢疑的良好习惯。

总之,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形成预习模式,注重从严要求,持之以恒,注意通过“数”“画圈”“读”“疑”四个要点让他们熟记于心,从而自觉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切实提高预习实效。

(责编 杨 春)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低年级预习方法指导
浅析中低年级童话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预习
小学数学预习方法探索
开展语文课前预习的策略探讨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中低年级童话教学策略浅谈
如何指导中低年级学生自主选择课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