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财经学院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分析

2017-09-13卢云

时代金融 2017年23期

【摘要】本文是以西安财经学院毕业生和面向西安财经学院招聘的用人单位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对象的就业市场供需状况,并提出针对性地解决对策,以期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均衡。

【关键词】西安财经学院 毕业生就业市场 供需不均衡

一、西安财经学院毕业生基本情况

西安财经学院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统计局共建的普通高等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和统计学科为主干,文、法、理、工、艺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其中,金融、会计、财务管理等财经类专业是西安财经学院的热门专业。

根据《西安财经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统计,西安财经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总人数4624人,其中,男生1160人,占比25.09%;女生3464人,占比74.91%。男女比例为1:3。西北五省区生源有3452人,占总本科总比人数的74.65%。陕西生源3297人,占本科总比人数的71.3%。

二、西安财经学院毕业生市场供需状况分析

(一)西安财经学院毕业生市场供需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包括两方面,西安财经学院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双方,即西安财经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以及面向西安财经学院招聘的用人单位。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是针对西安财经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情况、供需特征、制约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因素、毕业生就业质量、企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等问题。

本次调查由西安财经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在学校2015届毕业生以及进驻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中发放问卷。对毕业生调查采用等比例分层抽样的方法,共发放学生问卷400份。对用人单位的调查采用典型调查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00家用人单位实施问卷调查。在整个调查过程中,调查进度可控,并严格按照相关样本量调查。

(二)西安财经学院毕业生市场供给分析

1.基本情况分析。在被调查的400名学生中,女生331名,占总人数的83%,男生69名,占总人数的17%。符合2015届西安财经学院本科毕业生1:3的男女比例,基本符合现状。

2.自我认知分析。在调查中,有117名被调查者认为“实践经验”是居于第一位的竞争优势。可见,西安财经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方面做了积极的引导和培养。

“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已成为西安财经学院教学特色。从调查中发现,高达52%的学生参加或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有利于尽快走上岗位、独立完成工作。这一点用人单位也较为普遍看重。

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在于引导个人主动地通过规律的职业成功趋势,设计自己的成功方案,并通过实践来实现成功。在对400个样本单位所做的调查中,仅有37%的学生曾经有过职业规划,这说明目前学生还未能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对职业规划缺乏积极的态度,这就需要学校适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就业倾向分析。在就业地倾向分析中,有近1/3的毕业生选择西部大中城市,居于首位;其余选择几乎无差别。学校生源70%来自西北地区,因此就业地自然也会倾向于回归生源地。加之,东部沿海城市、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逐年升高,也是毕业生选择西部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4.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不同性别对就业前景的信心存在差异。从调查中看出,男生中很有自信找到好工作的比例达到14.5%,远高于女生5.1%和总体6.8%的比例。进一步通过推断分析,发现性别与就业信心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sig.<0.05),即性别因素会直接影响就业信心。可见,西安财经学院男生的就業优势明显存在。

5.就业指导状况分析。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有71.2%的毕业生通过公共渠道获得就业信息,62.2%的毕业生通过同学获得信息,这两者的比重超过了一半。而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获得就业信息的比例只占到了28.1%。这一方面是由于当前信息流通渠道多样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就业指导课程在渠道方面的不足。

(三)西安财经学院毕业生市场需求分析

1.基本情况分析。对招聘单位规模的调查显示,有27.5%的单位人数在1000人以上,位于第一位;对招聘单位性质调查显示,有54.5%的招聘单位来自民营企业,占绝大部分;对招聘单位所在地区调查显示,有92%的是陕西省内的单位。由此可见,来西安财经学院的招聘单位多数为相对大型的民营企业,而且本省的单位占绝大部分。出现这种现象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学校性质决定了招聘单位的性质,国有企业多数会在一本院校招生,来二本院校的多数就是民营企业;其次,作为陕西省二本院校的排头兵、财经类的专业优势,招聘单位不会是小微型企业,规模一般偏大;第三,学校招生生源绝大多数来自本地,毕业后的去向也会偏向本省,因而本省的招聘单位会占大部分。

2.任职情况分析。对西安财经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进行“如果进入这个企业,您最希望从企业中得到什么?”的结果中显示,有69.1%的被调查者希望得到专业技术和人际关系。同时,对招聘单位的调查发现,招聘单位认为与其他高校毕业生相比,西安财经学院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水平较突出。可见,学生和招聘单位对于专业技能的要求一致。

(四)西安财经学院毕业生市场供需状况主要结论

1.供需总量矛盾突出。调查中发现,尽管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迅速,但多数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就业期望偏高,在择业中眼高手低,增加了就业难度;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在招聘中也表现出歧视现象,用人标准偏高,这样既抑制了大学生求职热情,也给自身的人才需求造成不利的影响。

2.非公有制单位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体。本次调查抽取的200家用人单位,半数以上来自民营企业。同时,据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9323.5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2.7%。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已经形成巨大的就业吸纳效应,与大学毕业生就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正在创造一种双赢的局面。endprint

3.毕业生就业地域倾向明显。在对毕业生就业地倾向分析中,有近1/3的毕业生选择西部大中城市。抽取的200家用人单位绝大部分也是陕西地区的单位。从问卷分析来看,大学生就业地相对集中,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表现出严重的不均衡。

4.实践经验是供需双方认同的就业优势。被调查的用人单位19.2%认为实践动手能力是学校毕业生突出的素质特点,同时,在毕业生调查中有117名被调查者认为“实践经验”是居于第一位的竞争。可见,实践经验是供需双方认同的就业优势。

5.存在性别歧视。在此次调查中发现,性别差异导致的就业差异仍然存在。被调查用人单位对男生的招聘人数多年来一直大于女生,而毕业生也能切身体会到女生的就业难度会更大一些。

三、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均衡对策

(一)用人单位应积极调整

1.考虑大学生人才层次和性别差异,合理使用人才。用人单位应从自身条件和整个社会利益出发,合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各层次人才的聪明才智,避免“人才高消费”现象的发生。同时,企业应抛弃传统的性别观念,要敢于、善于聘用女大学生,发挥她们的性别优势。

2.与学校有效互动,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双赢”。用人单位要及时将自己的用人要求、需求素质、用人信息向学校反馈。用人单位要求高校培养“对路”的人才,高校则要求单位提供“适销”人才的培养规格,大学生就业与用人单位双向配对选择,对高校和用人单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双方都要主动进入大学生就业供需市场,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变化。建立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通过充分、及时的交流,转变目前“招人难”和“就业难”的双重困境,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双赢”。

(二)学校应拓展思路

1.积极宣传,增加学校知名度,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学生的就业率与学校的知名度、教育质量是成正比的。在通常情况下,用人单位在吸纳人才时,都会把学校的知名度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参考条件。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就是要利用一切机会和采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和措施来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教学条件和学校的教育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介绍学生的特长和能力,以及历届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来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然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最重要的还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因此,学校只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发挥本层次的办学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就业市场供给质量。

2.深化校地合作与交流,共建就业实践基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的趋势是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改革专业课程,注重实践环节。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应用型、技能型的课程和学时;另一方面要利用社会资源,通过联系实践教学基地,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和就业机会。

3.突出市场需求导向,服务地方经济。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果又从根本上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改革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认真分析并明确学校的办学类型和定位、学科专业设置、职业导向、服务面向等,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找到适合于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特别是作为二本院校,需要完善学科设置、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相配合。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带来需求类型的改变。学校要顺应产业升级的趋势,满足更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

4.就业指导中心功能侧重,帮助学生做好规划。高校教育部门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把就业指导作为大学学科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以外,接受完善的职业培训和指导。高校通过就业指导中心,組织专业老师开设生涯辅导课和就业技能培训课,让大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的就业兴趣、职业能力倾向、就业心理准备、求职技巧等,系统地掌握生涯发展的知识,使大学生对自己的潜能和素质有全面的认识,为将来就业做好心理和职业准备。

(三)毕业生应做好基本功

1.扎实专业水平,增强实践能力。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大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毕业生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掌握,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因此,每一位学生在校四年期间就应当认真学习每一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和本领。同时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实习机会,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培养协作的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高自身自主创业和择业应聘能力,以早日实现自己的就业和创业理想。

2.适应社会发展,更新就业观念。适当的就业压力能激发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强化学生的市场经济观念、培养竞争意识,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有忧患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发愤成才,以提高自己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认清自我价值所在,做到既不能好高骛远、盲目乐观,不把就业期望值定得过高,也不要缺乏信心,在就业问题上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参考文献

[1]何仕.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15,4.

[2]王艳格,周鹏翔.西部财经类大学生就业的特点、格局与策略[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4,14.

[3]葛秋颖.独立学院财经类本科生就业问题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4]詹浩勇;冯金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基于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3,36.

[5]王学文.我国财经类会计专业实践调查[J].价值工程.2015,8.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西北地区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分布研究——以西安财经学院为例》(15JK1273)。

作者简介:卢云(1974-),男,汉族,陕西西安人,任职于西安财经学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