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汉玉门关最初在今玉门市考

2017-09-13周运中

丝绸之路 2017年16期
关键词:玉门关丝绸之路

周运中

[摘要]西汉酒泉郡有玉门县,在今玉门市。很多人知道汉代的玉门关在今敦煌市,而不知西汉最早设立的玉门关应在今玉门市,因为疆域拓展,从酒泉郡之西部,析出敦煌郡,玉门关才西移到了今敦煌市境内。玉门县原来是酒泉西部的屏障,其东有黑山,是河西走廊中少见的屏障。其西有疏勒河,这是酒泉郡和敦煌郡之间的界河,这是最早玉门关设置在此的自然地理基础。最早的玉门关可能在今玉门市东南的黑山之南,而不在嘉峪关市的石关峡。

[关键词]玉门关;敦煌郡;玉石障;丝绸之路

一、汉朝首次最远到达地皋兰山在今玉门市东

前人未曾注意,汉朝第一次到达酒泉郡西部,最远到达的地方皋兰山,就在今玉门市东南的黑山。

《汉书》卷55《霍去病传》:

元狩二年春,为票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上曰:“票骑将军率戎士,隃乌盭,讨遫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摄詟者弗取,几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兰王,斩卢侯王,锐悍者诛,全甲获丑,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祭天金人,师率减什七,益封去病二千二百户。”

这个皋兰,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陇西白石县塞外河名也。”苏林曰:“匈奴中山,关名也。”所谓白石县塞外,就是指今兰州市的皋兰山,其实这个皋兰山在焉支山之西千余里,肯定不是兰州的皋兰山。

焉支山是今山丹县东南的胭脂山,从此向西,千余里,突出在河西走廊上的山,就是今玉门市东南的黑山。这个山和胭脂山一样,是横亘在河西走廊上不多的山,所以霍去病首次出兵河西走廊,就打到这里。

皋兰山的名字是地名通名,因为皋兰是野马,只要有很多野马的地方,都可以叫皋兰山。皋兰、皋狼、贺兰、岢岚、吉量、高奴、求如等地名,都是同源地名,源自野马。

贺兰山的名字源自野马,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4灵州保静县(在今宁夏永宁):“賀兰山,在县西九十三里。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駮马,北人呼駮为贺兰。”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36灵州废保静县:“贺兰山,在县西九十三里。山上多有白草,遥望青白如駮马,北人呼駮马为贺兰。鲜卑之类,多依山谷为氏族,今贺兰姓者,皆以此山名。”

駮马,就是野马,因为野马身上有斑驳的花纹,故名驳马、駮马。《山海经·西次四经》中曲山: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駮马身上斑驳,勇猛迅速,所以讹传为能战胜虎豹,讹传有角。《尔雅·释兽》:“駮,如马,倨牙,食虎豹。”中曲山在今甘肃东部或宁夏,《诗经·秦风·晨风》:“山有苞栎,隰有六駮。”秦国有野马。

既然駮马就是野马,贺兰山也有野马,则贺兰山就是因为盛产野马而得名,根本不是因为远看是青白色得名。《元和郡县图志》《新唐书》《太平寰宇记》记载灵州土贡、土产有野马皮、野马,明清宁夏地方志也有野马。

鲜卑人的姓氏贺兰,也是源自野马,《魏书·官氏志》还有贺赖氏,和贺兰氏一样改为贺氏,还有贺楼氏、贺若氏,读音都很接近,都是源自野马。这些氏族原来擅长捕猎野马,或崇拜野马。

鲜卑人是蒙古语族民族,贺兰就是蒙古语,元代杂剧《琵琶记》列举各种马,有虎剌,《元朝秘史》第一四七节,忽剌因,旁译:黄马的。又忽剌宜,旁译:黄马行。第一九九节,忽阑,旁译:野马。第二六五节,忽剌的,旁译:野马行。忽剌惕,旁译:野马每。《至元译语》鞍马门:野马,作胡阑木里。《华夷译语》鸟兽门:野马,作豁蓝。蒙古语、突厥语的野马,写作qulan、hulan、hula、hulen,有时也包括野驴。波斯人借用qulah,指黄灰色的马。1

犬戎也有野马,记载四方贡品的《逸周书·王会》说:

犬戎:文马,文马赤鬛缟身,目若黄金,名吉黄之乘。

白民:乘黄,乘黄者似骐,背有两角。

《山海经·海内北经》:

犬封国曰犬戎国,状如犬。有一女子,方跪进柸食。有文马,缟身朱鬣,目若黄金,名曰吉量,乘之寿千岁。

吉量是上古音是kiet-liang,其实就是贺兰。又误为吉黄、古黄、黄,文马就是驳马,《山海经·北山经》求如山:

“其中多水马,其状如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求如的上古音是giu-njia,其实也是贺兰。从上下文看,这座山在山西的西北部。

因为野马的腿内侧毛色发灰,常有二至五条明显黑色横纹,小腿下部呈黑色,所以古人说文臂。野马的尾巴粗长几乎垂至地面,尾形呈束状,不像家马自始至终都是长毛,所以说是牛尾。

而山西的西北部现在还有岢岚县,岢岚就是贺兰。《元和郡县志》岚州宜芳县(今岚县):“岢岚山,在县北九十八里。高二千丈,西北与雪山相接。”雪山就是芦芽山(2783米),高山必有野马。这一带正是出产最好的马。《山海经·北山经》蔓联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马蹄,见人则呼,名曰足訾。”这也是一种有花纹的马,《北次二经》敦头山:“其中多[马孛]马,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显然就是驳马,也是一角,也是牛尾,孛、驳读音也接近。这两座山,也在山西的北部。

《北次三经》马成山:

“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訆。”

马成很可能是马城,山上的天马就是野马,行走如飞。这种马有黑色的头,身上是白色。这座山在山西的东南部,说明野马的分布很广。

在今山西离石,西汉有皋狼县,皋狼是赵国王室祖起家的地方,《史记·赵世家》说:

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幸于周缪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endprint

赵王的祖先曾经为周王养马,因而得以封在赵地。皋狼一定与马有关,其实就是贺兰。在离石的对岸,陕西延安,秦汉为高奴县,其实也是贺兰。上文说求奴是贺兰,高奴也是贺兰。

更有趣的是,晋国有个国君就叫驳马,山西天马、曲村有晋国国君墓地,第33号墓,出土晋侯僰马青铜壶。第92号晋侯僰马夫人墓,出土铜壶也说到晋侯僰马。僰马就是驳马,第31号出土的晋侯僰马盘铭文说:“隹(唯)正月[初]吉,王在□,[各](格)[于][大][室],□□[右] 僰馬,王乎(呼)[作]冊□□令(命)僰馬□□[攸]勒,敢對揚天子休,用作朕[文]考成侯[寶][盤],[其]萬年[永] □。”既然僰马的父亲是成侯,则僰马就是成侯的儿子厉侯。笔者认为,从读音来看,僰马就是厉侯福,因为福的上古音是pi?k,驳是peo?k,读音极为接近。现在看来,驳马是原字,福是后世的雅化。

晋国君主之所以叫野马,因为晋国开始建国时,就处在戎狄文化之中,受戎狄影响很深。《左传》定公四年,子鱼说:“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昭公十五年,文伯说:“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周王说:“唐叔受之以处参虚,匡有戎狄。”

从僰马来看,驳马很可能不是源自汉语。元代杂剧《琵琶记》列举各种马,提到布汗,读音非常接近驳的上古音peo?k。先有驳的汉译,再从野马的花纹颜色引申出斑驳的意思。晋厉侯在西周,当时可能还没有驳字。

二、敦煌郡设立和玉门关西移

关于汉代河西走廊四郡设立的年代,前人已有很多研究。《汉书·地理志》说酒泉郡、张掖郡设立时间在太初元年(前104),武威郡是太初四年(前101),敦煌郡是后元元年(前88)。

但是《武帝纪》说,元狩二年(前121)设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说法差别很大。

张维华认为,酒泉郡在元狩四年(前119)之后,因为《史记·大宛列传》说张骞在此后说:“故浑邪地空无人,蛮夷俗贪汉财物,今诚以此时而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可能是在元鼎二三年间,乌孙不肯东还,才置酒泉郡。2

陈梦家认为,酒泉、张掖设立在元鼎六年(前111),因为《史记·平准书》说:“其明年,南越反,西羌侵边为桀。于是天子为山东不赡,赦天下,因南方楼船卒二十余万人,击南越,数万人发三河,以西骑击西羌,又数万人度河,筑令居。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集解》引徐广曰:“元鼎六年。”《大宛传》说:“王恢数使,为楼兰所苦,言天子,天子发兵令恢佐破奴击破之,封恢为浩侯,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矣。”《匈奴传》说元封六年说匈奴:“右方直酒泉、燉煌郡。”敦煌郡设立在元封二年之后,六年之前。3

周振鹤师认为,酒泉郡设立时间可能早在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先列郡名,《史记·大宛传》《卫将军骠骑列传》都说河西酒泉,说明酒泉最早,到元鼎六年平羌,徙民实之,分设张掖、敦煌郡。4

我认为,酒泉、张掖郡是在元鼎六年(前111)设,敦煌郡要晚到元封五年(前106年)。

因为《武帝纪》时间明显不可信,所谓元狩二年(前121)在浑邪、休屠之地设酒泉、武威郡,是后人追溯,武威郡设立时间很晚。则《武帝纪》元鼎六年同时设张掖、敦煌郡之说,或许也不可信。

张维华说,浑邪之地到元鼎三年(前108)仍然是空地,未设郡,此说合理。《平准书》说,元鼎六年,设酒泉、张掖,此说可信,因为这个年代和《武帝纪》元鼎六年设张掖吻合。在诸多说法中,仅有这个年代吻合,不能忽视。《平准书》记载财政大事,不会乱说。

笔者认为,敦煌郡之所以是在元封五年才设,因为《大宛传》说:“王恢数使,为楼兰所苦,言天子,天子发兵,令恢佐破奴,击破之,封恢为浩侯,于是酒泉列亭鄣至玉门矣。”王恢封侯,是元封四年,说明敦煌设郡在此后。

其实前人未注意到《史记·大宛传》最后说:

而汉发使十余辈至宛西诸外国,求奇物,因风览以伐宛之威德。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鹽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

酒泉郡的都尉曾经设在敦煌,说明敦煌原来确实属于酒泉,所以这句话很重要。但是这句话还在太初元年李广利伐大宛后,其实可能时间不对,因为上文在酒泉亭障到玉门之前说:

自博望侯开外国道以尊贵,其后从吏卒皆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天子为其绝远,非人所乐往,听其言,予节,募吏民毋问所从来,为具备人众遣之,以广其道。来还不能毋侵盗币物,及使失指,天子为其习之,辄覆案致重罪,以激怒令赎,复求使。使端无穷,而轻犯法。其吏卒亦辄复盛推外国所有,言大者予节,言小者为副,故妄言无行之徒皆争效之。其使皆贫人子,私县官赍物,欲贱市以私其利外国。外国亦厌汉使人人有言轻重,度汉兵远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汉使。汉使乏绝积怨,至相攻击。而楼兰、姑师小国耳,当空道,攻劫汉使王恢等尤甚。

说明汉朝大量遣使,是在此前,不在李广利西征之后。因为大量出使,楼兰、姑师劫掠汉朝使者,所以王恢破楼兰,列酒泉亭障到玉门。

则酒泉都尉在敦煌的时间,是在元封四年之前,这就说明在未设敦煌郡之前,敦煌确实属于酒泉郡。

酒泉郡的亭障直到元封年间,才向西延伸到敦煌,此前的亭障自然就在酒泉郡治西部不远的玉门县,也即今玉门市。

三、最初玉门关的地理基础

在设立敦煌郡之前,已经开始在敦煌屯田,《武帝纪》元鼎四年:

“秋,马生渥洼水中。作宝鼎、天马之歌。”

颜师古注引李斐曰:“南阳新野有暴利长,当武帝时遭刑,屯田敦煌界,数于此水旁见群野马中有奇者,与凡马异,来饮此水。利长先作土人,特勒靽于水旁。后马玩习,久之代土人特勒靽收得其马,献之。欲神异此马,云从水中出。”两年之后,就设敦煌郡,说明屯田达到一定效果。敦煌郡有效谷县,有宜禾都尉,说明敦煌郡有不少屯田。endprint

又说设立敦煌郡之前:

又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匈河将军赵破奴出令居,皆二千余里,不见虏而还。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

说明敦煌郡设立,因为匈奴已经远徙。《史记·匈奴传》把这句话的时间定在元鼎六年南越灭南越后,根据上文考证,此时设立的是张掖郡,不是敦煌郡。张掖在东部,所以开发更早。

西汉末年,《汉书·地理志》敦煌郡的县在河西四郡最少,武威、张掖郡都有10县,酒泉郡9县,敦煌郡仅有6县。因为敦煌降水最少,人口最少,屯田最难,设郡较迟。

酒泉郡、敦煌郡的界线,是籍端水(今疏勒河),注入冥泽,沿岸附近有冥安、渊泉、池头等县,说明这一带河湖密集,这是酒泉郡、敦煌郡分界的自然地理原因。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疏勒河的冲积扇是河西走廊通道上最大的冲积扇,阻碍古人的行程。

我们可以推想,在敦煌郡屯田之前,籍端水(今疏勒河)就是玉门县之西的屏障,所以最早的玉门关在今玉门市。

四、玉门县从玉门关退守的误说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40瓜州:

玉门县……本汉旧县,属酒泉郡,汉罢玉门关屯戍,徙其人于此,因以名县。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52肃州:

玉门县……本汉旧县也,属酒泉郡,《十三州志》云:“玉门县,置长三百里,石门周匝山间,才经二十里,众泉北流,入延兴海。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故曰玉门县。”

原来此说源自北朝阚骃《十三州志》,阚骃本来是西凉人,但是他的这段话则不可信,因为汉朝未曾罢玉门关。《汉书·地理志》就有玉门县,说明西汉很早就设有此县。

阚骃的记载很可能是源自不实的传说,他的年代已经很晚,南北朝的人说汉朝的事情未必可信。

阚骃正是因为在本地,所以才听到一些不实的传说,这个传说可能是另一次撤兵事件的混淆。

五、玉门东南的玉石障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52肃州玉门县之下又说:

金山。《九州要记》云:“山有赤弹木,堪为漆用。”

玉石障,按《十三州志》云:“延寿县,在郡西,金山在其东,至玉石障,亦是汉遮虏障也。”

古代的玉石障在金山附近,金山在延寿县之东,延寿县在今玉门市南,西汉为天?县,颜师古注:“此地有天?坂,故以名。”天?,就是北方民族语言的腾格里tengri,意思是天。天山就是今玉门市南部的照壁山,主峰高达4586米。酒泉郡唯有这个县在南部山坡,说明这里是进入青藏高原的要道。

西晋张华《博物志》:

“酒泉延寿县南山,名火泉,火出如炬。”火泉就是石油、天然气自燃,在今玉门油田,说明延寿县的南部在今玉门市的南部。

《新唐书》:“西十五里有兴圣皇帝陵,七十里有洞庭山,出金。”金山在酒泉之西,有学者提出玉石障在今黑山之东的嘉峪关市境内的石关峡。

但是《太平寰宇记》引《十三州志》云:“玉门县,置长三百里,石门周匝山间。”长三百里的障塞,在玉门东南的山上,玉石障是这个障塞体系中的一个障。玉石障的情况不明,阚骃说的玉门县设置原因就不可信。

即使玉石障是最早的玉门关,也应该在交通要道,在今铁路、公路经过的地方,在今玉门东站附近,不应在黑山之东。汉代的玉门县城在今赤金镇,就在大路和河流交匯处。从酒泉到敦煌,不需要经过石关峡。

石关峡不是东西大路所经,也不属于延寿县境,阚骃《十三州志》在延寿县下说到玉石障,说明玉石障是延寿县境。

现代有人证明石关峡是汉代玉门关的证据,都不能成立。比如唐代道宣《释迦方志》卷上《遗迹》:

又西四百里至肃州,又西少北七十五里,至故玉门关,关在南北山间,又西减四百里至瓜州。

所谓西稍偏北,正是今玉门市东南。所谓南北山间,就是黑山和走廊南山之间。如果是石关峡,就不是西稍偏北,而是西北。严耕望说,在今嘉峪关西之黑山下,5他说到地方其实在今玉门市东南。

北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18上《边防》说:

“肃州又九十里,渡玉门关,又四百二十里至瓜州。”

卷18下《西蕃地界》说肃州:“西至玉门关七十里,又四百一十里至瓜州。”

根据下一句可以推算,上一句的九十里是八十里之形误。总之,玉门关在肃州之西七十到八十里,平均正是七十五里,符合道宣所说距离。

《新五代史》卷74引高居诲出使于阗记:“西北五百里至肃州,渡金河,西百里出天门关,又西百里出玉门关。”此处的玉门关在唐代玉门关,在今瓜州县东。则天门关在今玉门市赤金镇,就是唐代的玉门县,不是汉代的玉门关,这一点严耕望也已指出。唐代在玉门县设玉门军,也是边关。所以宋代人也把玉门县城称为玉门关,玉门关的名称越发混乱。

敦煌所出北宋初年到印度取经的《西天路竟》:

又西行五日至肃州,又西行一日至玉门关,又西行一百里至沙州界,又西行二日至瓜州,又西行三日至沙州。

第一个沙州是瓜州之误,此处的玉门关在肃州之外一日,在瓜州之东三日,按照里距推算在今玉门市东南。但是从瓜州误为沙州来看,也有可能有误字,因为中间不应不提玉门县。

明清时代的很多论述不可信,陈诚《西域行程记》:“过嘉峪关,关上一平冈,云即古之玉门关,又云榆关,未详孰是。”他把嘉峪关误为玉门关、榆关,其实毫不相干,这些晚近的误说,显然不能作为证据。

所以本文认为最早的玉门关在今玉门市,霍去病率领的汉军首次到达河西走廊,最远到达的皋兰山就在今玉门市东南的黑山。玉石障可能是最早的玉门关,在今黑山之南,而不在石关峡。西汉天?县是酒泉郡唯一因为高山得名的县,在今玉门市东南,说明玉门市东南的孔道非常重要。

[注释]

1方龄贵:《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159页。

2张维华:《汉河西四郡建置年代考疑》,《中国文化研究汇刊》,1942年。收入张维华:《汉史论集》,齐鲁书社,1980年版。

3陈梦家:《河西四郡的建置年代》,《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版。

4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7~171页。

5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34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玉门关丝绸之路
甘肃敦煌“玉门关诗词周”部分诗友合影
玉门关 回荡着驼铃声的孤傲方城
凉州词
凉州词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新疆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合作的发展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玉门关历史变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