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与内部控制相结合
2017-09-13张烨
【摘要】股权激励未脱离传统的金钱激励,而经理人的需求并不局限于金钱。这种激励制度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激励内容和经理人的需求不匹配。文章以非效率投资为切入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内部控制对股权激励引发的问题产生了有效约束,股权激励制度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内部控制建设,得出实施股权激励应当与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相结合的结论。
【关键词】股权激励 激励理论 内部控制 投资效率
一、引言
自2006年9月30日我国发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起,学者们对股权激励制度是否提升企业价值的问题争论不休,但鲜有文章从股权激励这一制度的本质特征进行分析。一方面股权激励制度仍是契约理论的范畴,股东通过让渡管理者一部分不固定的溢价收益,换取经营者提升企业业绩的动力,这种代理关系的存在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代理问题。另一方面股权激励虽然作为一种长期的激励制度,本身并没有脱离传统的激励理论。传统的激励理论认为人仅关注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股权激励仅仅是经济利益的分配方式不同。
在公司制作为主要企业制度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监督与激励视为解决代理问题的两种常用手段。本文选取内部控制作为监督制度的代表,选取股权激励作为激励制度的代表,以非投资效率为切入点,得以一窥监督与激励这两种治理手段在治理代理问题中的相互作用机理。
二、股权激励对非投资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股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是基于以下假设:在所有者经营者利益目标一致的基础上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从而促使经理人投资于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抑制非效率投资。但这一假设要求经理人的私人利益增长是企业利益增长的函数。麦克利兰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三种: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情谊需要,股权激励这一制度并没有脱离金钱激励的本质,经理人的私人利益增长与企业利益增长难以达到同步,这种不同步会受到经理人控制程度的影响。
当经理人对企业的控制力较弱时,经理人更倾向于获取金钱利益而非个人成就。此时股权激励通过降低代理成本,使得代理人在投资于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时获得的利益缩水,或者使经理人迨于投资更多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达成的闲暇成本增长,转而去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带来的股权收益。邬展霞(2006)发现:尽管经理人持股对非效率投资有抑制作用,但经理人并未完全按照公司的利益进行投资,仍有不少私人投资,说明经理人私人利益的缩水和闲暇成本的增长是有限的,需要相关制度进行监督控制。
当经理人对企业的控制力较强时,经理人依靠权力左右公司的投资决策,建立与增加公司价值相悖的“经理帝国”。控制权的增强为经理人达成情谊需求提供了条件,为了义气交情的经理人可能做出违反经济效益原则的投资决策,在我国,人情观念的广泛传播为经理人提供了道德支持。
三、内部控制与股权激励相结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内部控制是以审计委员会为主体,对公司董事会负责的全员参与的内部监督体系。就内部控制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李万福等(2011)发现内部控制对投资不足与投资过度都有抑制作用。与股权激励进行利益驱动的抑制方式不同,内部控制强调制度程序的监督作用,致力于合法合规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
罗付岩等(2013)指出投资不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过高的融资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股权激励的作用在于调动经理人的積极性,从外部环境中捕捉投资机会,良好的内部控制与股权激励制度相结合,可以缓解投资不足问题。一方面,有效的内部控制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进而缓解了因资金问题导致的投资不足,为经理人的积极投资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内部控制的信息共享系统为治理层获取投资信息提供了条件,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在代理人选择能够获取更多私人利益的投资项目而放弃增加企业价值但更少获取自身利益的投资项目的过程中,内部控制的授权审批能对此过程形成约束,增加了管理层谋私利的成本和风险。此外,对于经理人减少投资以降低其担责风险的行为,内部控制的业绩评价制度能及时发现经理人的懒惰行为并进行约束。
林钟高等(2016)认为过度投资主要来源于信息不对称,经理人正是凭借信息优势占有现金流达成其个人效益最大化。股权激励通过降低其代理成本抑制非效率投资,当经理人的个人利益远大于股权激励所能获得的利益时,仍会侵害股东利益。内部控制从三方面对经理人进行约束:首先,内部控制较好的企业,其经理人的现金持有行为受到董事会更为严格的程序控制;其次,经理人为满足私欲建立的“商业帝国”,投资决策的不科学会对企业业绩产生消极影响,经理人通常会运用权力进行盈余管理,内部控制的授权审批制度可对扭曲会计信息的行为进行约束,增加经理人会计舞弊的成本;最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使得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受到质疑,董事会会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建设以及对经理人的监督,约束经理人的不正当投资行为。
同时,高管人员在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过程中扮演“中心人”的角色必然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实施股权激励能有效促进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这种促进作用来源于内控制度内外监督两个方面。一方面,经理人为达到金钱或权力需求都需要在公开信息披露中维护公司的完美形象,以获得更多投资机会。而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直接影响了公司股价,可能为公司带来融资约束,良好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则可获得更低的债务资本成本。另一方面,内部控制系统对合法合规等风险控制的优势更能为管理者所接受。为达到相应的绩效目标,管理者势必要对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做出调整。因此加快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是经理人迫切需要的。
四、结论
本文从经理人需求层次的的视角探讨了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差异化的原因,指出激励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激励内容与经理人需求不匹配。而经理人需求的个体差异又决定了激励制度难以做到完全适应经理人的需求,因此,建立制度准绳防范这种激励内容与经理人需求的偏差就十分必要。外在环境对内部控制建设的监督和内部控制自身的优越性使得股权激励制度和内部控制相结合具备了可行性。本文为我国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邬展霞.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8):209-211.
[2]方红星,金玉娜.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非效率投资: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3(7):63-69.
[3]罗付岩,沈中华.股权激励、代理成本与企业投资效率[J].财贸研究,2013,24(2):146-156.
[4]林钟高,陈曦.现金持有水平、内部控制缺陷与过度投资[J].财经科学,2016(11):114-124.
作者简介:张烨(1993-),女,汉族,河北沧州人,硕士生,研究方向:内部控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