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互动,助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及教师作用的发挥
2017-09-13可凌超齐胜新
可凌超 齐胜新
多学科互动是指各学科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等通过语言、实践或其他手段交流信息而發生的稳定的良性的相互依赖性行为的过程,多学科互动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共同的或者相类似的价值理念,必要性,可能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强调学生的亲历和体验,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学生生活领域、社会活动领域延伸,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的三级管理课程。
一、研究的价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提高教学的综合效益。新课改的一大特色就在于学科整合互动,各学科知识与目标相互渗透、补充,体现综合性。
1.完善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对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
为适应学校、学生的需求,新课改必然要求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二度开发。多学科互动,就是从多学科的视角设计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各学科知识融合在具体的情景中,实现知识的联系和互动,使统一的国家课程与实际相结合,更加综合化和生活化。
2.转变学习方式的需要,拓宽了学习平台,有利于融会贯通与运用,从而培养发散思维,引导创新精神。
传统教育以课堂及书本为中心。新课改使自然、生活、社会实践成为课程资源,同时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学科互动的实践活动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紧密结合,如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生活即教育,学以致用,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融会与运用,从而培养发散思维,引导创新精神。
3.形成校本特色及学校发展的需要。
学校要发展,在夯实各科教学的同时,迫切需要有校本特色且可操作的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加深和拓展各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多学科互动的教学设计,首先注重相关学科教师的集体备课,经充分沟通、交流后,共同设计和架构课程文案,包括活动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时间、设计理念、教材架构、课程目标、教学准备、活动流程、课程评价等。研究重点在实施上,以启迪智慧为目的、从校园和地方资源的有效利用的视角,利用多学科互动教学的方式,去拓展、深化当前的综合实践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
1.活动主题的选择。
(1)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2)要依托本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体现校本特色。
(3)涉及多门学科,并且能够实现学科互动。
2.多学科互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路径。
具体实施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研究方向,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开展亲身实践,将相关学科内容整合在一起,最终形成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
3.多学科统整主题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应采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从兴趣、思维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入手,通过积累的过程材料、课堂的表现性评价、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辅以分层随机访谈,进行评价与反思,并对结果进行量化分析,用数据说话。同时,也要考虑教师课改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多学科互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与评价者。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但由于其年龄、知识、阅历和能力的限制,教师同样处于主导地位,这个指导应该贯穿始终。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师对活动的指导,才能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效率,真正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科互动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处理好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非常关键。
教师基本的指导原则:整体着手,重点突破,全程指导。具体做法为:各相关学科老师在开展活动之前,对学生活动全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作整体的考虑,协商出具体负责指导教师,通力合作,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学生最困难最手足无措的环节,随着学生活动的具体情形而适时变化调整。
如果把多学科互动的综合实践活动当做一台戏的话,教师的角色可以是编剧、顾问、配角、剧务、舞台监督。这台戏,归根结底是要由学生自己去“演”,并由学生自己去策划、安排、展示,让综合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
注:本文系2015年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研究项目《多学科互动,助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PZS510)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