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研究
2017-09-13张晓玲
张晓玲
人文精神是历史教育的核心任务,人文性是历史的本质属性,高中历史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感知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学习和发展。高中历史教学站在人文的高度统筹和设计,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引导,强化学生的历史观、和平思想、民主观念、法制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国家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结合历史发展让学生感知民族精神
历史不仅是社会制度的发展变革史,更是人类文化的创造史,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凝聚史,学习历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感知民族发展的历程,感知民族的文化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高中历史教学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能够熟悉民族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精神,与自然抗争的历程,应对各种自然灾难、克服各种恶劣环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和品格,在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的过程中的创造和发明。在推动历史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做出的不朽共享,在应对民族危机表现出来的抗争不屈精神。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要应对自然的挑战,都要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地自省和反思,积极地总结和改进。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让学生在熟悉历史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和体悟历史人物的伟大精神和优秀品格,体会先贤圣哲的先进思想和高尚道德。
二、努力构建历史人文课
很多时候,高中历史老师过分注重历史知识的介绍和记忆,这种历史分析和解题能力的培养,过于从宏观上去关照,而忽视微观层面的分析。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记住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和问题,能够学会分析一些历史现象,从宏观上把控历史前进的轨迹和人类社会进步的趋势,但是忽视了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尤其不能更多地关注人类社会构成和发展的核心元素,更不能从人的角度去观照历史,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研究人的价值和地位,当然也就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将历史看作一面最好的镜子,以此来反观自己,从中得到更多的人文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也就让历史课堂的人文性大大减弱。将历史教学中应试目标和人為目标有机结合,构建二元目标课堂,应对高考竞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强化他们的文化品位教育,努力打造更具人文关怀的历史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感知文化精神,不断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教师做好教材的挖掘和拓展,注重历史与现实社会人生的关联,品味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
例如,对儒家思想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知晓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言论以及其对儒家文化的影响,还应做好相关的发掘与拓展。孔子本人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素材,历史教材中虽然介绍了其生平经历,但更多的是将其描述成一个杰出的文化人形象,或者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承载,而对其本人却少有描述,不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孔子经历了哪些苦难,是什么力量让孔子对礼乐如此推崇,以此让学生去感知孔子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精神。
三、强化学生的人文感知体验
人文教育是一种思想启蒙、精神启迪,需要在学习中认识理解,不断感悟,在反复熏陶中逐步浸染,更需要在体验中强化,高中历史教学,既要注重人文精神培养,也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更多地将教育思想内化为他们的精神品质。高中历史老师需要从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实践和体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充分的感知体验时间,给予他们更多的表达交流机会,引导学生将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和社会认识统一起来,为他们创设适宜的体验情境,真正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实施人文教育。让学生将历史现象与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规律相结合,感知现象和本质规律的关系,体会偶然和必然的辩证关系,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以此来更好地看待历史和现实,把握过去和未来,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习历史,服务现实,预测未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人类进步发展。
总之,人文是一种思想和理念,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思想逐步转化、精神逐步内化的认知体验过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更是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障。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借鉴和创新,努力找到历史教育与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和模式,不断提升历史教育的维度,不断强化历史教育的人文高度,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