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黄自艺术歌曲《思乡》中的对比性与统一性艺术特征
2017-09-13王杨
王杨
摘 要:黄自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不仅包含了中国声乐作品优美抒情的旋律特质,而且也囊括了西方音乐复杂而精深的创作技术。黄自的艺术歌曲《思乡》,蕴含着丰富而富于艺术性的内容,值得我们不断研究与思考,不仅是当时艺术歌曲里程碑式作品,也是后世学习与研究的经典榜样。本文以此作品为切入点,针对音乐作品中的对比性与统一性音乐元素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挖掘黄自艺术歌曲音乐创作的特征以及其丰厚艺术价值与魅力。
关键词:黄自 《思乡》 对比 统一 创作
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作曲家和无数经典的音乐作品,黄自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的创作涉猎了声乐、器乐、交响乐多个领域,音乐创作手法融中西方音乐之长,音乐作品社会影响深远,是当时音乐创作与音乐教育的领军人物之一。在黄自作品中,主要可以分为交响乐作品与声乐作品两类,而在声乐作品中最具代表性就是他的艺术歌曲作品。黄自的艺术歌曲不仅包含了中国声乐作品优美抒情的旋律特质,而且也囊括了西方音乐复杂而精深的创作技术,不仅具有极强的可听性,而且也既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其艺术价值与欣赏价值兼具,是流传至今的艺术佳品。
1933年,黄自创作了艺术歌曲《思乡》,这首作品与《春思曲》、《玫瑰三愿》都是黄自当时抒情歌曲代表作品。《思乡》的篇幅较为短小,但是却蕴含着丰富而富于艺术性的内容,值得我们不断的研究与思考,不仅是当时艺术歌曲里程碑式作品,也是后世学习与研究的经典榜样。在《思乡》中,有一种力量凝结着作品,统一着作品,为作品注入了庞大的音乐张力,这就是对比与统一的创作原动力。正是这样的音乐力量是作品完整、丰厚,耐人寻味,经得起推敲,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创作价值、表演价值与研究价值。本文即以此作品为切入点,针对音乐作品中的对比性与统一性音乐元素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挖掘黄自艺术歌曲音乐创作的特征以及其丰厚艺术价值与魅力。
一、 音乐中的对比与统一
在歌曲中,看似短小简单的音乐段落,其实隐藏着深厚的音乐结构与旋律创作原则。其主要体现在结构、旋律、调性以及和声当中。
这首歌曲的结构有多种划分方式,两句式乐段、四句式乐段,起承转合乐段,以及单二部曲式都是这首歌曲的常见划分形式。我认为单二部曲式是较为准确的划分方式,其结果曲式图见下方:
歌曲结构中,A段建立在bE大调上,由主题材料相同的两句组成,都使用了音阶式上下起伏的旋律材料,节奏平稳连续,音乐抒情优美,这是歌曲中最为核心的音乐素材。在第二句结尾使用SⅡ-D7-T的和声,充分的说明的第一乐段结束。在B段的第一句中,旋律使用了新的主题材料,具有冲击力的同音反复式音型将音乐推向了全曲最高点音g2,再由下行式音阶将音乐迂回平复到原来的音区。其中节奏变得简短,使用了一个二分休止符、一个四分休止符使在音乐增添了动力的同时,也改变了音乐的情绪特征,变得激动而充满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和声在这一段落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调性做了设计与对比。由11小节便出现了#f1音,预示了g小调的来临,在14小节明确的出现了g小调的D7和弦,并在15小节解决到t,明确了g小调的确立。之后迅速转到关系大调bB,并由bB大调的T和弦作为中介转回bE。在18小节音乐回到了bE大调的T,由此音乐全面展开了A段音乐特征的再现。首先是主调bE再现,和声以稳定的状态行进,音乐回归到长线条抒情音阶式级进与跳进相结合的旋律特征,节奏回复到长短音相结合的抒情式状态。
在音乐中,对比因素集中体现在歌曲的第三句上,并由第三句的后部与第四句回归形成统一。结构上,4+4+5+4(去掉附属部分)的句式,第三句打破了4小节式的平衡结构布局,形成了对比,在第四句回到原来的形式,形成了统一;旋律上,第三句采用了不同的旋律特点形成了对比,在第三句的后部及第四句回归,形成了统一;和声上,第三句采取了连续转调的手法,制造了和声的紧张与不稳定,形成对比,在句子后部转回原调,形成统一;调性上,在第三句转至g小调和bB大调,构成对比,句子后部转回bE形成统一,整体调性布局为bE-g-bB-bE,不断体现了三度的调性布局关系,也是D方向调的调性布局。
二、 歌词中的对比与统一
《思乡》这首歌曲作品创作于1933年,当时的黄自受商务印书馆委托,和应尚能、张玉珍、韦瀚章等人,一同编写音乐教材《复兴初中音乐教科书》。而这首歌曲的词作者就是韦瀚章。
韦瀚章 (1905~1993),曾任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编辑、香港音专监督兼教授,荣获香港民族音乐学会颁授的荣誉会士衔。1959年至1970年,曾应聘赴马来西亚出任婆罗洲文化代理局长、华文编辑主任暨出版主任。
韦瀚章是我国的第一代从事现代歌曲创作的作词家,他一生共创作了五百多首歌词。韦瀚章与黄自合作过多部作品,如《抗敌歌》、《旗正飘飘》、《春思曲》、《春深几许》等,他们的合作,最有影响的是根据唐代白居易《长恨歌》的诗意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思乡》是韦瀚章与黄自合作的代表作之一,歌中写到:
柳丝系绿,清明才过了,独自个凭栏无语,
更那堪墙外鹃啼,一声声道,不如归去!
惹起了万种闲情,满怀别绪,问落花: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
我愿与他同去!
可以看出,歌詞的前两句是对时间和景物的描写。清明过后,柳枝逐渐变绿,墙外杜鹃的鸣啼不断唤醒着作者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在第三句中,开始转为对人物内心情绪的描写,“万种闲情,满怀别绪”,一针见血的戳穿了整首歌曲的主题——深入骨髓的思乡之情。当满怀的思乡之情无法抑制、无处宣泄,进而将满腔的情感与愁绪转化为对落花的提问与倾诉: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在第四句情绪逐渐平复,并坚定的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我愿与他同去!
歌中,第三句是最关键的部分,点破了思乡的主题,并且将思乡之情转化为对落花的提问,与前两句对景物的描写形成了动-静、外在-内心、陈述-提问的不同状态与情绪的对比,为歌曲增加了情绪动力,将整部歌词推向了高潮;在第四句中,只有简单的6个字,但是却是对全曲的概括与总结,表达了主人公愿随春水落花一同回到故乡的美好愿望。不断是对歌曲的点题,更是将整首作品统一在一种精神情景当中。endprint
三、 钢琴伴奏中的对比与统一
《思乡》的钢琴伴奏不仅是歌曲旋律良好衬托,也是一首可以独立存在的小型钢琴音乐作品,通过自然率真的钢琴音乐表现了作曲家深厚的思乡情怀。A段中,作者在左手声部采用了琶音的形式,不但以清晰的低音明确了和声功能,而且连贯滚动的上下行琶音为音乐营造了抒情、优美的氛围。几乎所有的琶音音型都以连音的形式出现,柔和连贯,能够准确的表达出忧郁而伤感的情绪以及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右手声部在小节的前半部分配合左手一同演奏琶音,在后半部分使用了音阶式下行的音型,这样的素材来源于主题的下行材料,不但料的使用集中、统一,而且下行音型带有淡淡的哀伤,非常适合表现思乡情感。在12小节(间奏)中,左手的低音轻拍出现空拍,之后在两个八分音符后引出八度叠置的二度下行音型,右手以和弦音补空,不仅完全打破了抒情连贯的音乐氛围,而且造成了音乐强烈的不稳定性。这样的动荡预示著音乐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在变化中发展与升华。在15小节,整个钢琴织体发生了变化,琶音式分解和弦变成了八分音符柱式和弦,左手在低八度补以低音,两手的声部随和声变化逐渐向两端扩张(右手向高音扩张,左手向低音扩张),柱式和声及其扩张的强大张力将音乐推向了高潮。在18小节中,织体开始向A段的织体回归,一开始左手织体恢复,而右手仍然使用柱式和声与旋律音同节奏下行,20小节开始,钢琴织体全面再现,直至结束。
钢琴织体的运用中,对比因素体现在两种不同音乐特质、不同音乐情绪织体的使用上,柔美抒情的分解和弦和雄壮有力额柱式和弦之间的对比使钢琴音乐丰满而立体;统一因素不仅体现在音乐后部分对A段织体与音乐特征的再现,也体现在钢琴音乐对和弦形式的运用上——无论是分解和弦还是柱式和弦,都是和弦形式的不同体现。
四、 演唱中的对比与统一
黄自的《思乡》是一首经典作品,脍炙人口,雅俗共赏,多年来无数为歌唱家演唱过这首作品,可以说是各位演唱者对她的诠释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现在网络上也有很多关于这首歌曲的演唱视频,其中沈洋的演唱版本点击率很高,并且对歌曲的演绎更为细腻准确,打动人心。
这首作品结构较为短小,所以在演唱中要想全面而准确的表达音乐作品中的结构、旋律、节奏、歌词以及情感等各方面的内容,并且将歌曲中“音乐呈示-音乐对比-音乐再现与统一”这几个层次表现清楚,是对演唱者提出的挑战。在A段中,演唱者要以呈示音乐形象为主,情绪平稳中带有淡淡的哀伤,在第二句配合音乐将情绪稍有释放,但是要有一定的控制,好为后面留有余地。在B段开始处,将情绪稳步提升,在“问落花”处达到高点,并逐渐收束平复下来。演唱再度回复到音乐开始时的平稳与哀伤,直至结束。
整首歌曲的演唱基调都是建立在平稳与哀伤的情境之中,不适宜处理得有过分的大起大落,这是全曲统一的演唱特征;在第三句中,高潮的出现以及音乐情绪的爆发,为歌曲制造鲜明的激动、悲愤的情绪,与前后形成了对比,使音乐演唱形成了变化与张力。
艺术歌曲《思乡》是一首在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代表性的作品,其中以对比性和统一性是两种主要创作原则构架了全曲。在这首短小的作品中,这两种原则构成了全曲的支撑,能够将这两种原则清晰准确的体现出来,不但可以将歌曲作品表现的完整、丰富、立体、生动,更能够将音乐背后那种隐忍的、难耐的、欲语还羞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
对比原则,体现在音乐材料的对比、节奏的对比、调式调性的对比、和声的对比、歌词的对比、钢琴织体的对比、音乐情绪的对比、演唱处理得对比等;统一原则,体现在音乐材料的再现、节奏的再现、调性的转换与再现、和声的统一设计、歌曲的完整性、钢琴织体的统一性设计、音乐情绪的统一、演唱基调的统一等方面。
在中国,这样的歌曲形式可以称之为“起承转合”式作品,表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对比与统一原则的结合与运用;在西方,这样音乐作品可以理解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表现了西方音乐创作中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的体现。黄自是一位曾留学美国的作曲家,他在这首艺术歌曲中巧妙的融入了自己对中西方音乐的理解,将它们以对比性和统一性两种创作原则结合在音乐中。艺术歌曲《思想》不但抒发了词曲作者心中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承载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与无限深情,更是体现了作曲家对音乐创作力与音乐结构力的理解,表现出了黄自对歌曲创作独特的音乐理解与鲜明的创作特征。
作者单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