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必要性
2017-09-13吴旺
吴旺
摘 要:本文通过将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新课程和中职语文新课程进行对比,对中职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中职语文 新课程 探究
这几年,有关基础教育新课程语文标准及实施的教学改革在全国中小学全面展开。从标准制定到课程实施,经过近10年的探索,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笔者认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覆盖面不全,针对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并没有把中职语文课程囊括进去,忽视了中职语文,这就使语文新课程改革出现了不对称和不平衡。从宏观上看,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职业教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中职语文是中职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是同等学力的教育,中职语文不应在改革中被遗忘。下面,笔者谈三点理由。
一、新課程语文在中小学的实施效果不理想
虽然新课程语文提出了新理念、新方法,让教师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给传统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息,但调查发现,新课程语文的实施效果与预想目标相差太远,实际操作中的困难比预想的要多得多,实施起来也难得多,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完全实施。例如,在新课程语文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语文成绩,难度就很大。首先,评价的方式与传统的评价理念不相适应,在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出现了唯分数论的评价标准,家长、教师、社会都是以最终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和评价学生的语文成绩,评价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但新课程语文重视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是质量和动态的评价。不能给予客观评价的课堂如何去检验?无法评价结果的教学怎样去回头反思其过程?其次,从全社会最关心的考试来看,新课程语文与语文考试改革不相一致。应试思想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中考、高考虽然一改再改,高校招生规模一扩再扩,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状一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威力依旧很大,现在考试仍是以笔试为主,评分还是参照标准答案,学生的独特性很难在考试中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最终还是通过量化的分数来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说,考试不改,语文课程就改不了。
二、中职学校迫切需要新课程语文的理念和实施
新课程语文的重要理念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个理念在与普通高中同等学力教育的中职语文课堂也尤为重要。一是中职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不高,需要通过课程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中职语文课程现状是:一个版本的语文课本用了十几年,内容老化,一个大纲管到底,语文大纲还是十几年前的,中职语文迫切需要引进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的理念来改革创新。二是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文化素养都急需提高,需要通过新课程语文课堂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技能和语文素养,这与新课程语文理念是一致的。
三、新课程语文更适合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实施
中职学生没有考试和升学压力,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较小,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社会,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更容易接受语文新课程改革。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质量性评价,有实现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基础和条件,能真正按照语文新课标的理念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学生所学的专业,加强语文实践,古今中外融会贯通,面向未来,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角度发展的方向,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
总之,中职语文课堂急需新课程语文思想的浇灌和影响。在中职语文课堂上,可以实现语文的真正回归:回归语文,回归学生,回归语文教师,回归语文能力和素养,最终通过语文回归人性。
(作者单位:赣州农业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