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慧”皖江物流,助力先进强省建设
2017-09-13郑艺赵成婧
郑艺+赵成婧
【摘要】优化升级区域物流是安徽做好承接区域产业转移、从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的应有之义。本文通过采用SWOT法分析目前皖江地区发展物流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最后从政策氛围、财政支持、人才培养以及平台建设等方面对皖江区域物流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皖江物流 产业转移 SWOT分析 强省建设
一、引言
2010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复,全国首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战略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1],“一轴双核两翼”的格局逐步形成。承接产业转移,区域物流发展水平是衡量一地区承接能力的重要指标。皖江城市带建设必然需要高水平的区域物流给予支撑。然而,区域内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流通环节过多、标准不统一,致使流通成本过高是制约该地区物流业和制造业有效联动的重要瓶颈,不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在此背景下,提升区域物流业发展水平、推进物流企业自主创新不仅是承接地区产业转移的内生要求,而且是加强产业联动、提升全省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举措。
二、皖江物流发展概述
从总体上来看,皖江地区物流业发展较为迅猛,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良好的政策氛围,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巨大的市场需求,具备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基本条件。但在发展水平上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省市相比差距还比较明显,特别是在物流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化上尤为突出。安徽作为制造业大省,社会物流成本一直很高,2015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的比重就达到了16.8%,重塑业务流程,降低产业物流成本已成为区域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2009年12月,中國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华夏物联网、《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联合提出了“智慧物流”的概念——“智慧物流”是指现代物流企业运用GPS、RFID、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实时互联网大数据加以分析整合,实现对货物流程的全程管控,力图达到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各环节消耗,满足客户需求的管理行为[3]。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使得传统的业务流程、装备控制更富“智慧”。虽然中国物流业早已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人工、场地、交通等一系列成本的上涨使得行业不断的寻找着新的突破方向和利润来源。在此背景下,智慧物流为行业提供了提速增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成为物流业挖掘发展潜力的最佳方向。下面以合肥、芜湖为例来介绍皖江地区物流发展情况。
(一)合肥
合肥市作为较早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交通一直是其致力于打造的重点领域,并在物流领域尝试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2016年7月,合肥市被确定为2016年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不久前,合肥市政府审议并通过了《合肥市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方案》。该方案将智慧物流配送列为了合肥市将着重发展的领域,同时鼓励和指导快递物流企业应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先进技术,建设标准化的智慧物流园区、智慧仓储配送中心、智慧末端配送站、智慧物流车队,着重推广共同配送、共享物流等配送模式,旨在提高物流配送综合服务能力和整体发展水平[4]。
合肥目前共有物流园区基地20余处,规模较大、较为典型的有康健物流基地、中外运物流园、葛大店物流园等8处。目前合肥物流园区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以后的规划建设中,要注重在物流节点和物流集散地建设或改造一批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园区,推动仓储设施从传统结构向网格结构升级,改变传统分散式建园区模式,建立具有深度感知功能的智能仓储系统,实现存、取、管全程智能化,人力成本得到显著降低。此外,建设时序应与园区功能、配套设施的发展合理配合,以便更好地促进合肥物流业优化升级,提升物流园区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水平,打造更为完善的物流辐射网络。
(二)芜湖
坐落于安徽省东南处的芜湖恰逢裕溪河、青戈江与长江的的交汇处,是长江下游重要的港口之一,长江大桥的建成更方便了芜湖外界的交通联系,也进一步突显出芜湖在全省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的地位。作为历史上有名的物资集散地(历史上中国的四大粮仓之一),良好的交通是其物资仓储和运输的重要支撑,也为当代芜湖发展成区域物流中心奠定了基础。
借助着地处皖南区域中心优势,2015年底,芜湖市开始大力打造皖南快递产业园。良好的产业环境及优惠的政策条件吸引了包括顺丰、邮政EMS、中通、圆通等在内的14家快递企业的入驻,日均分拨快件量占整个皖南区域的90%以上,芜湖成为了全国快递区域枢纽。
2015年,国内最大的冷链生鲜农产品服务电商云平台——宇培吉品网也在芜湖正式上线。宇培吉品网为保证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通过整合仓储平台、物流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同时依托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中心作为技术支撑,为产品仓储、加工、配送提供完善的技术指导,打造全产业链电子商务开放式服务平台。
三、皖江物流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政策红利——皖江示范区是我国第一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并于2009年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9月,安徽省政府出台了《安徽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将省物流业发展重点项目整体列入省“861”项目投资计划,并计划将现代物流业打造成为安徽省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在2014年9月,皖江的合芜蚌试验区和上海张江、武汉东湖一起被写入《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创新驱动成为安徽对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抓手。“智慧物流”的引入恰好迎合了创新驱动这一主题,对于皖江示范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区位优势——皖江示范区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产业集群广泛,消费水平高,是物流企业布局投资的良好场所[5]。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优越地理位置必将为皖江城市带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带来新的发展机遇。endprint
(二)劣势(Weaknesses)
皖江经济带物流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整体物流网络结构有待优化,物流园区集聚效应不强,企业入驻率不高,缺乏国内智慧物流领域的龙头企业。区域内物流企业规模普遍不大,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满足市场对于高端智能化物流服务的需求,再加上较为落后的物流服务理念使得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3PL(第三方物流)企业难以做大做强[6]。一些配套法规还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落后。
(三)机遇(Opportunities)
2016年12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LPI)为56%,过去七年间,该指数都保持在50%行业景气荣衰临界线之上,表明物流业发展动力充足,向好趨势不变。总体来看,近年来中国物流业规模增长迅猛,服务水平有了一定提高,物流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物流信息化、智能化应用也持续得到重视和加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7]。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为更好地保障地区承接产业转业,物流在各项产业布局中都会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这必将有效拉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地区物流业发展的想象空间。
(四)挑战(Threats)
我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跨行业、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还难以实现,智慧物流领域研发投入不足,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有明显差距。
四、对策与建议
(一)积极推广智慧物流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各级政府应制定好本地区物流产业发展规划,配套出台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应用最新的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建立产品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培育一批信息化水平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智慧物流示范企业[8]。除此之外,与物流紧密相关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货运通道网络规划,今后也需进一步完善。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也应跟进,切实保障各环节参与者的合理利益。
(二)加大财政专项投入,建立动态有效的财政保障支持机制
智慧物流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需要有关部门给予资金的大力扶持,成立专门的发展基金,对于智慧物流企业的研发创新、应用试点、产品开发等给予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为全省智慧物流的发展注入前行的动力,将打造智慧物流体系与智慧城市建设相融合,形成有益的互补。
(三)注重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区域物流的发展储备高精尖人员
皖江地区拥有一批国内“985”、“211”高校,如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这些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物流方面的专业课程,为全省培养了众多物流方面的科研工作者。未来,各院校可以结合互联网技术,将智慧物流的发展动向融入到教学科研之中,更加注重对智慧物流技术、智慧物流运营与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推动智慧物流专业建设[9]。此外,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物流人才也将更加贴实际需求。
(四)统一规划,建立智慧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智慧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建立起来的一个面向地区物流系统、智能化的物流信息管理中心,它的建立将有助于实现区域物流的信息共享和高效运作。同时,它也兼顾了信息发布和产品展示等功能,并能为客户提供货物配送、智能追溯、客户查询等信息服务,对于传统物流平台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企业和用户提供最大便利,其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必将加速地区物流业发展[3]。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R].2010.
[2]闫静静,刘洒,高中雅.皖江城市带发展现代物流业的SWOT分析[J].物流技术,2015,(15):13-15.
[3]高宁,倪立明.物联网在智慧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37-38,40.
[4]罗敏.“标准化”将成合肥物流产业的关键词[N].合肥晚报,2016-12-19.http://epaper.hf365.com/hfwb/html/2016-12/19/content_254183.htm.
[5]孟丽,潘理权.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3):107-111.
[6]郝书池.发展智慧物流的动因与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7 (1): 28-31.
[7]丁俊发.推进“智慧物流”发展的几点意见[J].中国储运.2014(01):54.
[8]杨国民,崔国强.智慧物流更通达[N].经济日报,2017-01-13(08).
[9]杨健,焦勇兵,刘伟.宁波智慧物流建设的机理分析——基于管理学理论视角[J].物流技术,2012,31(7):377-379.
作者简介:郑艺(1990-),男,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赵成婧(1994-),女,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