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贝多芬
2017-09-13陈宏
陈宏
摘 要:贝多芬一生创作了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其中五首晚期作品,被认为是贝多芬“神”似的创作。与早中期作品相比,该时期风格更凝聚了贝多芬英雄性的特征。本文通过对作品109三乐章分析,从贝多芬在该曲中的奏鸣曲式运用,主题发展手法和对传统的突破三方面分析。领悟贝多芬晚期作品中的英雄性特征。
關键词:奏鸣曲 作品109 奏鸣曲式 英雄性 交响性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早期:1794年-1800年,共有作品13首;中期:1801年-1814年,共有作品14首;晚期:1814年-1822年,共有作品5首。?譹?訛早期的奏鸣曲往往遵照海顿和莫扎特遗留下来的古典形式,体现出贝多芬作为初学者的古典传统风格。然而在创作风格上,已体现出贝多芬个性和气势恢弘的特点,在保持传统作风同时有了创新意识。贝多芬在中期开始改变奏鸣曲的形式,使这种体裁形式更为庞大,并以完全自由的理念来处理奏鸣曲创作的基本轮廓。这时的贝多芬更大胆的挣脱原有奏鸣曲形式结构的束缚,采用了扩展连接部、展开部和结束部规模的方法,将葬礼进行曲、幻想曲乐章等用缓慢乐章、力度对比来夸张的进行创作。这一期间的作品,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时期,如“月光”、“暴风雨”、“黎明”、“热情”等奏鸣曲被认为是钢琴艺术的顶峰杰作,常成为音乐会常演不衰的精品佳作。贝多芬晚期作品的音乐风格已明显与以前不一样。如果说,早、中期的作品主要表白了这位英雄无比的革命热情和坚不可摧的信念,那么在晚期,这位英雄则已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描述内心的思想,剖析内心的灵魂,将中期的思想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乐谱中复杂、繁琐的节奏和声部,能听到大段的内省、深刻的内心独白,更能感受到贝多芬崇高、卓越的心灵。
一、Op.109创作特征
钢琴奏鸣曲Op.109是贝多芬晚期作品之一,创作于1820年。贝多芬在赢得侄子卡尔监护权的诉讼案后,感觉摆脱了心灵上的沉重负担,可以自由地从事艺术创作。他将这种愉快的心情很快就反映在这首曲子中?譺?訛。这首曲子是献给马克西米利阿娜·布兰塔诺,以表达友谊之情。
1. 从“主题”看三个乐章的宏观联系
整体的音响效果来听,贝多芬这首晚期作品与早、中期奏鸣曲有明显的不同。早、中期曲子各乐章的独立性很强,如“黎明”奏鸣曲,当贝多芬全部完成之后,认为第二乐章篇幅过大就单独出版,题为“心爱的行板”,而且乐章之间安排有一定的格式和规则,一般会在曲式结构和情绪上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但晚期的贝多芬显然已经打破了种种规矩,乐章之间相互连贯形成一个宏大、统一的整体并将套曲重心后移成为他的追求。
在Op.109的创作之中,贝多芬在乐章规模长度安排上,压缩了第一、二乐章,而将重心移至第三乐章。在赵晓生的《钢琴演奏之道》?譻?訛中作者认为“第一、二乐章中对传统奏鸣曲式有所突破,第一乐章看作是‘紧缩的、微型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则为一个无发展的奏鸣曲式”
在三个乐章中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材料,即主题。第一乐章中,主、副主题形成对比(谱例1、2)无论中节奏、音型还是韵律上都有明显不同。但是整个乐章都在这两个主题中进行,并以主题再现形式发展。
谱例1: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谱例2:第一乐章副部主题
在第二乐章结构中材料也比较集中、形象单一,呈示部内除了主部主题a(谱例3)与b(谱例4)形成较大对比外,副部主题(谱例5)并没有和主部主题形成对比,但比较像主部b中的倒影
谱例3:主部a
谱例4:主部b
谱例5:副部
第三乐章的变奏主题(谱例6)则为全曲的一个总结,赵晓生称这一变奏主题为真正的“主题”?譼?訛,第三乐章内部的每一个变奏忠实地保持了主题的和声骨架、旋律骨架。
谱例6
Op.109整个作品都同意在这个主题下,第一、二乐章的主题更如对此的一种“先现”变奏。
2. 作品中体现的交响性音响
在这首作品中贝多芬充分发掘了高音区透亮的音色。此时贝多芬虽然已经完全失聪,但凭借他的想象使这首曲子在音域上不断扩大,共鸣更强、音量更大,甚至接近于如乐队般气势宏伟、技术辉煌。第一乐章中,贝多芬从 3 b一直用至B1整整五个八度,(谱例7)力度始终保持在P,从音区极高处、极轻处两首同时快速流动至低音区,充分发挥出钢琴独有的宽广音域及透亮晶莹的音色。
谱例7
同时,贝多芬注明了延音踏板的使用,充分发挥钢琴独有的混音效果,营造幻想的气氛。
在第三乐章第二变奏(谱例8)中,贝多芬把主题写成了轻盈、透亮的高音区断音,发挥钢琴独有的音色美并营造出一种诗意化的情调,也有着“交响化”的戏剧性和恢弘性特点,类似在模仿弦乐的跳弓演奏。
谱例8
二、从Op.109初探贝多芬钢琴作品的英雄性
贝多芬在继承钢琴音响模拟性音响基础上,进一步使Op.109富有音响交响化的色彩,也使钢琴音响更加“诗意化”。作为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代表作之一,Op.109已经体现出作曲家的一种浪漫主题趋向。这种特征是这首曲子既有浪漫的色彩,又有古典的精神,具有古典和浪漫的双重性。
在这部作品创作的时候,贝多芬的世界观已经经历了四个时期,社会背景的变迁,是影响作曲家写作观的重要因素。晚期的作品在经历中期多部英雄性创作之后,开始沉浸于冷静思考、幻想性为主的风格中。同时也不失作曲家时而激动高亢的英雄性形象。贝多芬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无论何时期的作品都能体现出他的一种思想和精神。如果说中期作品还反映着贝多芬锋芒毕露的个性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在作品中充满了痛苦的矛盾与斗争,那么到了晚年的贝多芬则更倾向于用艺术来向人民指点道路。显而易见,他的奋斗目标也就同时必须涉及到使音乐语言保持通俗,简练,具有人民性的品格。他想把一切写得更简朴,更率直。所以就有了像op109、op110、op111这样“主题孩提般天真”的奏鸣曲,达到了他所追求的“用最简单的手法来表现最崇高的理想”的目标?譽?訛。endprint
贝多芬表现钢琴音乐的手段,无论从音响上、演奏技术上、曲式规模上、还是主题的展开、和声的功能、织体的复杂以及节奏的动力上都远远超越了海顿和莫扎特所使用的传统手法。?譾?訛他的晚期作品中保持了这一种古典主义写作手法,并且也加入了戏剧性的情感,表现上升到沉思型的哲学思维中去。虽然在乐章与乐章之间界限模糊,这些创新都是他在古典主义基础上的探索,从而为后人有了明确的浪漫主义风格趋向。同时,由于和声扩大运用而出现大量的减七和弦、半音、拿波里和弦等等,都更具浪漫主义的色彩性。由此看出,贝多芬的英雄性,不仅仅是早中期体现的英雄的斗争性、革命性,也同样体现在晚期的浪漫主义趋向中。
注释:
闵敏:《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和演奏研究》第一章第二节:“贝多芬钢琴奏鳴曲的地位及三个时期”。
卡尔·海因茨·克勒:《贝多芬的最后十年》,第22页。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第170页。
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第317页。
闵敏:《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和演奏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P95。
参考文献:
[1]闵敏.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和演奏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彭鹏.“贝多芬晚年的‘五大钢琴奏鸣曲”[J].《艺苑》音乐版(季刊),1996(4).
[3]卡尔·海因茨·克勒,顾照明.贝多芬的最后十年[D].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4]【日】龙本裕造,张新林.贝多芬音乐作品中的两个极端[J].《交响》第22卷第3期,2003.
[5]王静.贝多芬第三十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J].音乐时空,2007.
[6]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7]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8]张弛.贝多芬1800年之前钢琴作品中的c小调情结[D].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9]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