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产业链条推动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
2017-09-13安晖温晓君
安晖+温晓君
当前,虚拟现实产业正进入爆发式增长的“临界点”,全球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企业也加快跟进,不断加强技术产品研发、丰富内容应用,推进产业配套逐步完善。
虚拟现实产业链大致可分为设备生产、关键配套、内容制作与分发三大部分。其中,设备生产包括显示终端、交互终端、内容采集与编辑终端等的制造,以及软硬件结合、多机互动、人体工程学设计等在内的整机解决方案;关键配套包括处理器芯片,显示、光学、传感器件等上游产品,以及操作系统、软件工具包(SDK)等的开发和系统集成服务;内容制作与分发包括游戏、视频内容的制作,以及军事、工业、教育、医疗、商贸等行业应用的开发。
当前,虚拟现实产业正进入爆发式增长的“临界点”,全球竞争日趋激烈。Facebook、索尼、三星等国外企业和我国台湾的HTC积极抢位,在立体显示、数据图像处理等方面储备了大量的技术和专利,已推出桌面式、临镜式、头戴式、手套式、体感式等多种款式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系统设备,以及制作软件、开发平台等产品,产业生态初现雏形。我国企业也加快跟进,不断加强技术产品研发、丰富内容应用,推进产业配套逐步完善。
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现状
终端系统设备产品不断涌现。龙头企业瞄准转型,加快虚拟现实技术产品研发。2016年以来,华为、中兴、TCL等骨干企业均公布各自在虚拟现实领域发展计划,计划于年内推出多款成熟产品。歌尔声学在为Oculus做代工的同时,推出“小鸟看看”自有品牌的多款虚拟现实头盔、一体机产品,在3D声场技术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创业公司积极跟进、抢位发展。黑晶科技开发了“穿山甲”虚拟现实系统,并重点打造虚拟现实主题公园。爱客科技开发面向体感操控的3D虚拟现实眼镜,可实现3D游戏、3D视频、在线教育、旅游推介和模拟训练等应用场景。
产业关键配套启动相对迟缓。与终端产品创新涌现相比,国内芯片、显示等配套企业相对谨慎,少数企业针对VR终端开发定制产品,尚未进行规模量产。京东方2015年年底成立了VR专业研究部门,加强在高分辨率显示和 OLED领域的技术储备。天马微电子目前已开发出面向VR的专业屏幕,但还在内部验证阶段,待时机成熟后将推出定制化产品。
内容应用生态正在加快构建。内容制作方面,爱奇艺于2015年开始在VR方面进行探索,利用全景摄像机等摄像装备做体育比赛、产品发布、音乐会等的直播和录播。TCL将产业资源向虚拟现实内容提供商倾斜,加强与腾讯、爱奇艺等的合作。应用生态构建方面,腾讯发布全球开发者计划,上线VR开发者社区,发展基于腾讯平台的VR生态。HTC已在国内举办多场开发者大会和全产业链合作大会,以开放模式推动行业普及和交流。
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产业链关键环节短板依然明显。国内企业在动态环境建模、三维图像加速、自然人机交互、网络分布式应用等核心关键技术领域积累不足,产业链上游新型材料、主控芯片、核心光学器件、高端传感器等关键器件缺失,人体工学设计、仿真系统、应用开发工具等配套技术仍未成熟,系统集成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以增强现实所用的OLED微型显示器为例,上游原材料和核心设备的配套企业主要在韩国、日本和欧美等国家,国内仅有云南北方奥雷德公司可实现量产,但其设备和原材料也大多需要进口。由于无法购买到最高质量的原材料,产品发光效率、使用寿命等光电性能往往受到影响。一旦因某种原因产生禁售,将直接影响产业链供应。
内容和应用供应严重匮乏。国内企业在虚拟现实产品形态、应用场景、内容提供等方面普遍缺乏定义能力,应用开发工具缺乏,系统集成能力不足。内容开发方面,针对虚拟现实应用的影视、游戏、直播等消费级文化娱乐内容供应严重不足。当前虚拟现实内容更多是360度全景视频展示,缺乏与用户的深度互动。内容采集方面,全景视频在拍摄过程中,专业全景视频拍摄设备奇缺,且如何拍摄尚无统一规范。内容制作播放方面,现有数字内容向虚拟现实产品移植投入高、难度大。在各个行业应用领域中,缺乏统一规范的虚拟现实物理和行为模型,应用开发成本较高。4k以上全景视频对编码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全景视频下载观看也对互联网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要求。
标准缺失阻碍产业发展。当前虚拟现实产品数据接口标准不统一,底层软硬件平台不一致,导致硬件开发者和应用内容提供商开发意愿不强,阻碍产品和内容服务创新。全景内容视频音频标准的不一致给内容的传播推广造成了较大问题。同时,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带来的“以次充好”“低质化”竞争,以及因不符合人体工程设计和健康卫生标准造成的佩戴晕眩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品的用户黏性。
对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建议
政府层面:支持基础关键技术研发。组织产学研用各方聚集力量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包括图像压缩和传输技术、虚拟现实建模、人机交互等相关的基础技术研究,以及专用显示器件、高性能新型传感器等关键器件的研发。鼓励开发具有更好使用体验的创新性产品,让虚拟现实真正成为拉动信息消费的增长点。鼓励做好专利储备,支持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成果。引导社会资本合理投入技术研发,夯实虚拟现实产业技术基础。
扶持技术创新创业企业。在社会资本对虚拟现实热度持续走高的背景下,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聚合更多技术团队和小微企业从事虚拟现实产业的设计、开发、制造、内容提供等工作,促进专业优势各异的技术团队或企业相互合作,合理利用资源。提供政策与资金的扶持,鼓励技术创新投入,内容开发投入,帮助虚拟现实产品建立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平台,聚拢研发型科技人才。
推动标准化和评价体系建设。鼓励我国虚拟现实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相关标准化进程,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融合到国际标准中,并适时转化为国家标准。为尽快出台虚拟现实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创造条件,鼓励企业联合各相关社会组织快速出台团体标准,形成标准先行、保障应用的良好态势。推动建立虚拟现实技术、产品和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开发相应的评价工具,保障虚拟现实产品性能和质量。
推动建立完善的产业生态。支持建立虚擬现实产业合作平台,推动产业界的技术和人才交流,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和配合提供服务,形成硬件、软件和内容协同发展的局面。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人才团队,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内容制作、渠道建设、质量检验到售后服务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和生态圈,将虚拟现实产业逐步培育成信息消费产业的新亮点。
组织成立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产业联盟。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共同成立产业联盟,加强产业各环节协同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联盟牵头推动我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产业“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企业层面:加强虚拟现实应用拓展。丰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在健康医疗、养老关怀、文化教育、旅游体验、工业设计、家装展示等众多领域,建立用户需求和虚拟现实产品的有效对接。开拓新兴应用领域,创新社会服务方式。推广虚拟三维设计、虚拟制造、虚拟产品展示等新型生产方式,推进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全面应用。
强化线下体验式服务。强化虚拟现实设备线下体验服务。在大型购物中心、影城等人流密集区建立线下体验店,实现试玩、用法指导、购买一站式服务。以此激发需求,催化市场,
丰富内容制作。加强软件工具包开发,拓展应用、内容分发平台。简化内容制作技术,开发虚拟现实影视、游戏、直播等消费级文化娱乐内容,以及便民生活应用,确保对用户而言虚拟现实内容触手可及。降低内容制作成本。国内内容生产企业可绕过VR游戏与VR影视的高制作门槛,从门槛偏低的视频直播内容寻找突破。
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相比于国际巨头企业已经占领的PC端虚拟现实设备,“入手级”的移动端虚拟现实可成为国内中小创业者的切入点,小型化、轻量化和高清化将成为国内企业追逐发展的主要方向。将虚拟现实产业发展与智能制造、智能硬件、“互联网+”等中国特色应用市场相结合,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endprint